•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研討 >> 正文

    讓馬連良的故事成為有價值的“中國的故事”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9月18日11:13 來源:中國作家網 徐 健

      在電視文化飛速發展、人們審美趣味逐漸多元的今天,作為已有200多年歷史的京劇藝術日益面臨著傳播方式、接受渠道的多樣選擇,京劇也必然與電視相遇。將要投拍的電視劇《馬連良》以電視劇藝術形式展現一代京劇大師馬連良獻身京劇的故事;剛剛落幕的央視“少京賽”以電視媒介展現中國京劇的傳承及可喜的人才儲備,都無疑對京劇藝術的傳承、對京劇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新的啟示、新的經驗。

      ——編  者

      電視劇《馬連良》劇本研討會舉行——

      讓馬連良的故事

      成為有價值的“中國的故事”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在2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這一凝結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審美蘊涵的藝術形式,不僅開啟了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藝術史,成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標識和美學形態,而且涌現了無數的名家名作,為民族藝術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京劇文化博大精深,理應是影視劇創作的寶庫,但是目前影視劇創作中對京劇文化、京劇歷史、京劇人的展現,還遠遠不夠。除了電影《人鬼情》《梅蘭芳》,電視劇《大老板程長庚》《荀慧生》等少數幾部帶有傳記性質的影視作品外,新時期以來很少有創作者在這個厚重而廣闊的領域進行開掘。在這樣的背景下,電視劇《馬連良》劇本的出現,無論是對于京劇的傳承發展,還是對于影視劇創作來說,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日前,由文藝報社主辦,河北省伊斯蘭教協會、北京知馨廬文化傳播藝術中心、九宮大成(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辦的電視劇《馬連良》劇本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文學、影視、少數民族研究各界的專家學者就該劇的選題意義、藝術特色、文化價值,以及為同類題材影視劇創作帶來的新經驗、新啟示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白庚勝出席研討會。

      《馬連良》不是人物傳記片

      電視劇《馬連良》劇本由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戲曲理論家李佩倫編劇。作為戲曲領域研究馬連良的專家,李佩倫認為,一些京劇流派主要表現在唱腔上,而梅蘭芳、馬連良二人才是在唱念做打各個方面全方位的流派創立者。其中,馬連良的革新更向舞臺建構、服裝、音響、砌末、守舊等方面延伸。在李佩倫眼中,馬連良有悲天憫人之心,劇目多是張揚傳統道德,寓傳統倫理于生動的情節、人物的靈性中,從不為追逐票房價值,搬演遠離京劇教化使命的應時戲。此外,馬連良對京劇傳統懷有敬畏之心,從不放棄、不追風,做到了“守住本體、力求新變。精益求精,京益求京”。可以說,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堅持京劇“大眾化”最杰出的代表。

      正是基于這樣的歷史和理念,李佩倫嘗試用電視劇的方式走進馬連良的一生,希冀為我們理清這位京劇大師的精神軌跡和創作歷程。“《馬連良》不是人物傳記片。”李佩倫說,“該劇在堅持歷史真實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運用了作家創作中虛構的權利。在‘無奇不傳’的審美追求中,努力達到藝術真實與觀賞可信度的統一。” 李佩倫表示,他注重對以馬連良為中心的各種人物關系糾葛的描寫,力求通過人物性格的矛盾沖突,解讀人物心靈的秘密。同時,在梨園特殊人情風味的展示中,借助京味語言,他希望塑造出老北京人獨特的思維方式、情感方式,呈現京城深厚的人文底蘊。“讓馬連良的故事成為有價值的‘中國的故事’,讓劇本發出來的聲音成為穿透心靈的‘中國的聲音’。”李佩倫說。

      寫出了馬連良的人品、戲品、命運

      白庚勝認為,電視劇《馬連良》既是對馬連良京劇藝術成就的一種全面展示,也是對保護京劇、傳承京劇的一次重要推進。從劇本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下,像馬連良一樣的藝術家是怎樣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是怎樣在動蕩的歲月里細心呵護、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遺產,他們不僅身體力行,堅持傳播、傳承京劇藝術,還秉持著藝術家的節操,堅守著民族精神、人的靈魂,讓人心生敬仰之情。

      馬連良的命運軌跡很大程度上跟中國近現代歷史命運的軌跡是重疊的。文藝評論家李準認為,作為一部以傳記的形式展示京劇藝術家一生的作品,該劇沒有講空話、空道理,內容豐富、生動,劇情充滿張力,它自始自終還是以寫人為主,寫出了馬連良的人品、戲品、性格、命運走向,乃至他的內心矛盾、痛苦以及和時代的關系。在處理真實和虛構的關系上,作者恰當地處理了傳記性和傳奇性相結合的問題,以歷史真實為基礎,力避用各種巧合寫戲。李準希望劇本將來能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明晰:馬連良在京劇藝術中的主要貢獻是什么?繼承與創新的關鍵點在哪兒?他在京劇創新過程中主要的對立面又是誰?這些情節內容和矛盾沖突的設置,對于人們走進馬連良的內心世界、了解他藝術創作的艱難和困惑具有很大的裨益。

      探尋馬連良藝術世界的當代對接點

      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認為,作者寫作該劇抓住了兩個關鍵點,一是要寫京劇思維的集大成者或者典型代表人物,馬連良正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二是利用了當今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長篇電視劇形式來表現,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傳播載體。兩者緊密結合,對于普及京劇文化知識,弘揚京劇大師馬連良的敬業精神、藝術貢獻、人格風范無疑是功德無量的。他認為,今天拍馬連良的戲,并不僅僅是為了還原歷史、重現場景和人物,而是應該找到與當下時代的對接點。如今,一些打著創新旗號的導演,對京劇傳統非但不去繼承,而是隨意改造,妄加闡釋。對此,仲呈祥認為,該劇展示了當年馬連良在繼承問題上的所思所行,他認真思考打磨所要塑造的形象,充分考慮了特定歷史情境下人物的性格、情感、思維,重視劇本創作,親自抓劇本,這樣的藝術創造精神在當下仍具有啟示意義。

      馬連良在上世紀30年代就加強唱腔的力度,繼程長庚、譚鑫培以后,把老生這個行當的表演推向新的道路。他改編過的戲不計其數,而且很多戲仍然是現在的保留劇目,可以說,他為京劇的普及化、時代化作出了表率。《民族文學》副總編石一寧認為,該劇意在一種提醒,馬派的藝術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繼承和總結,他在京劇繼承與創新上的做法仍具當代價值。同時,他認為,劇本所展示的馬連良的奮斗史和成功史,也啟發我們對歷史上中國的藝術教育傳統進行重新審視和思考,其中成功的經驗,對改進今天的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機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生活細節呈現講究、到位

      寫《馬連良》劇本時,李佩倫沒有寫提綱,而是用詩人的激情和不可遏抑的熱情沖動投入創作,讓人讀后有一氣呵成的感覺。有專家認為,劇本的完整性非常重要,它考驗著劇作家是否具備把握人物主要精神、主要特點,是否能夠恰當取舍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能力。從這個劇本來說,該劇成功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但也應該規避平均用力的傾向,可以抓住幾個重要歷史人生的關節點,在這些點上把戲做足,把最主要的事情說清楚了,其他的事情只帶出一個脈絡。

      劉一達認為,讀罷《馬連良》劇本,第一感受是作者對馬連良這個人物吃得非常透,此外就是對其中流露的京味兒印象深刻。李佩倫是北京人,馬連良也是北京人,一些生活習慣、日常的生活細節在劇中都非常講究、到位。尤其是生活細節,在劉一達眼中,電視劇雖然寫的是京劇大師馬連良,但沒必要每一集都唱京劇,還是要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這其中細節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比如作者寫馬連良喜歡坐三輪車、聽京韻大鼓等,這些小細節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細節的呈現上,有人擔憂劇本中唱詞較多,可能會影響電視劇的觀賞效果,但也有與會者表示,馬連良在海內外擁有眾多的喜愛者,電視劇拍攝出來后,一定要滿足這些戲迷們的愿望,讓他們好好過一下戲癮,建議能不能拿出一集或者在某一集里面,能把他像《群英會》那樣的代表作,酣暢淋漓地表現一下,在滿足戲迷愿望的同時,形象化地展現京劇藝術的獨特魅力。

      時下各類藝術作品研討會非常多,但是針對還沒有投入拍攝的一個劇本進行專門研討的會議卻不多。影視劇是遺憾的藝術,召開《馬連良》劇本研討會,就是希望能把這個遺憾降到最低,為之后的電視劇拍攝提供一個質量上乘的優秀劇本,這從一個角度也反映了作者對于創作一部作品的真誠態度。相聲表演藝術家李嘉存及許多熱心觀眾也參加了研討會。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 人民文学
    • <诗刊
    • 民族文学
    • 中国作家
    • 小说选刊
    • 长篇小说选刊
    • 作家文摘报
    • 中国校园文学
    • 作家出版社
    • 作家通讯

    博 客

    精彩博文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