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研討 >> 正文
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坦桑尼亞,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發表演講暢談中非關系時提及了《媳婦的美好時代》:“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桑尼亞熱播,讓坦桑尼亞老百姓了解到中國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從現場的笑聲和掌聲中,我們感受到了坦桑尼亞民眾對這部電視劇的喜愛。斯瓦西里語版《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桑尼亞國家電視臺黃金時段的熱播,不僅增進了中非兩國人民的情感和友誼,也成為中國文藝“走出去”的一個成功例證。而擔任該劇編劇的正是上海劇作家王麗萍。
談及近些年國產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王麗萍的名字是不可能被忽視的。從《婆婆媳婦小姑》《錯愛一生》到《媳婦的美好時代》《雙城生活》,直至剛剛拍攝完成的《歲月如今》,在17年的創作歷程中,王麗萍先后創作了21部電視劇,共計500多集,字數達800余萬,同時,她的創作還延伸至小說、散文、電影、話劇等多個門類。王麗萍的電視劇創作聚焦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用“接地氣”的故事和人物,展示了正在變化中的社會人生,記錄下了當代中國老百姓的真情實感和精神風貌,尤其是用細膩的筆觸挖掘了平凡人身上的善良和美好。正如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所言,“這些東西正是王麗萍作為女性作家對生活獨特的發現。從王麗萍電視劇的創作特點,我們看到了中國電視劇贏得觀眾、贏得市場的重要原因,同時也看到了一些不成功作品的失誤所在。”那么,王麗萍電視劇創作的藝術特色是什么?這些特色為當下電視劇創作帶來了什么樣的啟示?反映了時下編劇創作中哪些值得關注的普遍性問題?8月24日,由中國視協、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和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聯合主辦的王麗萍編劇藝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京滬兩地的20余位專家學者共同就上述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編劇要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談及創作歷程,王麗萍表示,自己也曾迷茫過,也曾盲目地追求過收視率,但后來她逐漸發現,編劇的社會責任感是絕對不能放棄的。用筆表達人類共通的情感,挖掘人性深處的真善美,不迎合、不跟風、不狗血、不雷人,以輕松幽默、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敘事方式講述平凡百姓的故事,這是她的創作追求,也是編劇的社會責任使然。文藝評論家李準認為,通過王麗萍的電視劇創作,我們看到,即使沒有大投入、大制作,沒有帝王將相和重大歷史事件,只要是真實的、精彩的表現當代中國,寫出當代中國普通人命運的作品,同樣能贏得觀眾,并且走向世界。他認為,編劇也要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和風格。鮮明的藝術風格會形成一種優勢、信譽,乃至于有感召力的藝術品牌。王麗萍不靠強情節取勝,沒有脫離生活制造戲劇沖突,也沒有一地雞毛式的煩瑣鋪襯,全是從生活中發現和提煉人性美,是一種行云流水式的詩意表達。而這就是王麗萍的“品牌”。《人民日報》總編輯楊振武認為,一個作家、編劇只有心中有愛才能寫出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感情。編劇要珍惜自己的榮譽和品牌,不應以多取勝、以量代質。
李京盛認為,堅守現實主義、展現平凡百姓的生活、寫普通生活中的詩意,這不僅是王麗萍個人創作的經驗,也是中國電視劇30多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是中國電視劇繼續繁榮和發展必須堅持的題材特點。他認為,電視劇創作要反映主流生活,體現主流價值,主流生活就是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主流價值就是這些老百姓身上的真善美,這兩點經驗至關重要。
在自己熟悉的生活領域打一口深井
編劇王朝柱長期耕耘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領域,而王麗萍則在家庭倫理題材創作方面為中國電視劇作出了獨特的貢獻。近些年家庭倫理劇題材扎堆、同質化現象嚴重,有些作品為吸引觀眾眼球,不顧觀賞倫理,故意揭短、制造家庭矛盾,引起觀眾對生活的擔憂和困擾,這樣的作品飽受觀眾和媒體批評。在這樣的創作風潮下,王麗萍的創作依然能保持較高口碑和社會影響,究其原因,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認為,這離不開編劇對自己熟悉生活的開掘和思考。他認為,任何一個編劇,作為藝術家,他的生命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但是他面對的創作題材和生活卻是無限的。因此每一位編劇都是在以有限應對無限,聰明智慧的編劇,就是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打一口深井,而非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現在有的編劇變成了無所不能的“萬能編劇”,什么都可以寫,只要雇幾個槍手都能解決問題,這是出不了優秀作品的。
包括編劇在內的文藝創作是人類審美把握生活的方式,它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但是不能夠僅僅滿足于此。仲呈祥認為,從王麗萍的創作也能看出當下很多編劇存在的問題,即很少能站在時代思維的至高點,自覺地用自己的美學理想引領人們的精神世界。他認為,有思想的藝術同有藝術的思想辯證統一的作品,必然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它能把觀眾吸引、感染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而不是去迎合、降低到更卑微的境界里面去。
好劇本體現著編劇的“敬畏”和“良心”
“從事電視劇創作的人,沒有‘懲惡’的能力,但是可以‘揚善’。”導演閻建鋼認為,我國每年電視劇產量有3萬多集,能夠播出的也在7000集左右,這些播出的作品中有多少是在自覺用“揚善”的方式傳達向善的正能量?有多少投資人和制作人,包括一些編劇、導演,把觀眾當信眾來騙取他們的善款?王麗萍敬畏文學、敬畏時代、敬畏觀眾,她的作品中沒有抱怨,永遠在用積極的、健康的心態傳遞美,每一部戲都是在掏心窩子跟觀眾對話。他認為,好劇本體現著編劇“揚善”的“良心”,凝結著編劇的價值追求和情感所在。她是一個有詩人氣質的編劇,寫作中飽含著詩情,作品中充滿了詩意,把詩和美傳遞給了每一個人。
對此,上海大學教授石川深有同感。他用“心驚肉跳”形容最近看過的一部電視劇劇本。“這部電視劇教媳婦與婆婆怎么樣斗智斗勇,最后媳婦戰勝婆婆,看后讓人不寒而栗,它把婆媳間的矛盾夸張到一種讓人覺得非常邪惡的地步。這樣的電視劇可能會博得不俗的收視率,但是傳遞出來的信息又是什么呢?”石川認為,電視劇作為大眾文化產品,不是不能揭示生活的陰暗面,但它更適合傳達一種積極、陽光的人生態度,適合建立在兩代甚至三代人的縱向對話的基礎上。王麗萍的作品與人為善、人心向善,從善良的出發點,以詩意的方式,講述人間的真情,這恰恰是很多現實題材編劇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