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藝苑 >> 正文

    侯一民的兩幅歷史畫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9月11日11:35 來源:搜狐藝術
    《劉少奇與安源礦工》,1961年 ,油畫《劉少奇與安源礦工》,1961年 ,油畫
    《劉少奇與安源礦工》,1961年 ,油畫《劉少奇與安源礦工》,1961年 ,油畫

      侯一民,1930年生于河北省高陽縣,蒙古族。他12歲時隨齊白石弟子陳小溪學習中國畫、篆刻與詩詞,16歲入國立北平藝專國畫科,后師從徐悲鴻、吳作人等名師學油畫。1957年畢業于由蘇聯專家馬克西莫夫主辦的油畫訓練班。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副主任、壁畫系主任、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侯一民是新中國第一代油畫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為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巨幅油畫《毛主席與安源礦工》和《劉少奇與安源礦工》是兩件聲名遐邇的杰作。

      《劉少奇與安源礦工》是畫家應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陳列館之邀創作的,展示了當年劉少奇領導和組織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的動人場面。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件作品被江青定為“為劉少奇樹立豐碑的黑畫”,并在舉國上下進行過批判,直到“四人幫”被粉碎,劉少奇得以平反,這幅作品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從整體來看,劉少奇位于畫面的中央,而不同年齡的礦工們手持采礦的各種工具,在他的帶領下鄭沖出礦井。在構圖和人物安排上,畫家巧妙利用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疏密和松緊的關系,將畫面前方的大面積的空白與中間密集的人群形成對比,于是,背景上少許的留白與前面鐵軌路面的空白就構成了一種呼應關系。人群的表現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組為畫面左側的人群。這五六個人物個個滿腔怒火,表現為沖鋒向前的姿勢。第二組以年輕的劉少奇為中心,由于色彩的明亮和人物安排的松緊關系,使觀眾的視線很容易凝聚在這里,從而形成畫面的中心位置。第三組是畫面右側向外涌動的人群。這一組的人物動勢恰好使整個畫面的人物動態獲得了平衡。整個作品中群像的表現,在構成與組織關系上非常合理。可以說,既突出了中心人物劉少奇的領袖形象,同時也兼顧到領袖與群眾的關系。在這里群眾絕不是領袖人物的簡單陪襯,而是一股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

      侯一民完成《劉少奇和安源礦工》的同時或稍后一些日子,開始構思《毛主席和安源礦工》,定稿于1976年,與前面一幅畫相距15年。這幅畫有溫和的暖色調,坑道里又矮又黑,但藉著小礦燈發出的微弱光線,青年毛澤東正作宣傳鼓動,礦工們圍著他,或立或坐,或靠著坑木柱,或倚著鎬頭把,人物的動作、姿態都比較自然,很少做作。這幅畫的色彩談不上多彩,它以單純、色階豐富為特色。因為畫家很注重運用這色調以表現這特定環境下的真實氣氛。與《劉少奇和安源礦工》比照,可見出畫家把握色階變化的嫻熟能力。前畫主要用黑、白、紅三個顏色,以皮膚的蒼綠色、蒼黃色做計調,又更多地側重于素描表現。這種藝術處理純粹是基于作者對作品的總體設想——素樸的需要,也有借助于這種色調以表現20年代中國黑暗的歷史背景的寓意。

      圍繞這兩幅畫生出一系列悲慘故事,畫家在文革期間蒙受不白之冤,創作也被迫中止。他既無為自己辯護的權利,也沒有陳述事實的機會,他唯一可作的就是低頭認罪和無休止的懺悔。做個歷史畫家何其難,尤其畫現代革命史畫更難。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