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人物 >> 正文
9月7日,“社會雕塑:博伊斯在中國”展覽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眾多中國博伊斯迷蜂擁而至。此次展覽是博伊斯在中國的第一次個展,藝術界圍繞博伊斯的藝術以及與中國當代藝術的關系展開了深入思考和探討。該展覽將持續至11月15日。
>>現場
以時間為軸呈現展覽
央美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從2006年起開始籌劃將博伊斯的展覽帶到中國,一波三折,終于于今年得以實現。王璜生介紹,展覽的整體布置以時間為軸線,圍繞博伊斯各個時期的生活和事件展開,現場展出7個影像和7個組合性裝置。展廳四周的展板上記錄了博伊斯的藝術軌跡,穿插展出博伊斯20世紀70至80年代創作的作品共400余件,包括實物、手稿、素描、照片和行為藝術影像等。這些作品原來由德國收藏家米歇爾·博格收藏,占他所收藏的博伊斯作品的90%左右,在展出前已由上海昊美術館全部收購。
展覽中很多展品都是各種各樣的小物件,包括個人照片、新聞報紙、唱片、未拆封的紅酒等,這些原本平常無奇的物件因為有了博伊斯的親筆簽名而成為藝術品。展覽統籌王春辰表示,這些物品與博伊斯的人生經歷緊密相關,而博伊斯自身就是一個獨立的藝術系統,在這個系統里的每一個行為環節都能構成藝術。
>>對話
央美副教授、展覽統籌王春辰
反傳統雕塑對話社會
京華時報:此次展覽為什么以“社會雕塑”為主題?
王春辰:“社會雕塑”是說人人都參加到社會的行為里,成為整個社會雕塑體的一分子,構成社會雕塑最后的結果。博伊斯的藝術不是說要有具體的物質結果,而是強調參與到社會生活中,與之產生直接的對話和聯系。
京華時報:博伊斯是非常著名的當代藝術家,展覽將帶來哪些與書本中不同的感受?
王春辰:如果只是看書翻一翻就過去了,但掛在墻上的藝術品能激發大家一起探討藝術和社會的關系,當今的藝術需要做些什么,被叫做藝術的東西到底是什么,藝術家如何看待藝術等問題。
京華時報:此次展覽對于中國藝術界的意義在哪里?
王春辰:我們該如何看待、理解博伊斯對時代的影響都是十分值得思考的。現在很多藝術家特別像藝術家,除了藝術沒有別的事,可是博伊斯不是這樣,他把藝術和生活聯系起來,他用行為去闡釋他的思想并與人交流。
>>觀點
德國收藏家米歇爾·博格
博伊斯是堅強的勇士
72歲的德國收藏家博格收藏了博伊斯各時期的作品,1969年他收藏了博伊斯的《雪橇》,而當時他對博伊斯還是懵懂的,直至20年后他才真正明白博伊斯。《歐亞大陸》是博伊斯重要的影像作品,博格表示,博伊斯一直很想到中國,沒想到最終來到中國的卻是他的作品。
博格與博伊斯有過交往,博格認為博伊斯是一個高大強壯、具有很大魅力和堅強意志的勇士。博格最欣賞博伊斯“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口號,因為博伊斯相信感受自己的直覺,挖掘潛力,每個人都能成為藝術家。
北京大學教授、本展策展人朱青生
展覽推動當代藝術發展
朱青生是中國內地最早一批研究博伊斯的人,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相關研究。朱青生認為,博伊斯代表著當代藝術到目前的標準,當代藝術的作品應該具有當場性,針對當下的問題和世界,而不能是過去的事。
“如果我們已經把當代藝術看成有歷史背景發展的結果,那么通過展覽探討如何推進中國當代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才是展覽真正的意義。博伊斯可以讓中國知道什么是當代藝術,但其發展僅依靠博伊斯是無法完成的。”朱青生說。
香港K11藝術基金會理事成員傅丹丹
青年人更多是
理性崇拜
8月20日舉辦的“博伊斯,為什么?”青年藝術家對話是此次展覽一系列講座論壇活動的序幕,K11正是活動的組織方。很多中年藝術家是在博伊斯的直接影響下成長的,但對于青年藝術家,博伊斯似乎只是一個間接的神話。傅丹丹表示,青年藝術家在成長過程中可以廣泛接觸到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他們對于博伊斯的看法不再是單一的崇拜,而是相對的理性,這一切都是非常真實的狀態。
>>代表作
《給卡塞爾的7000棵橡樹》
1982年,第7屆卡塞爾文獻展為博伊斯提供場地,舉辦了他的7000棵橡樹計劃的開幕式,其目的是將此作為重新綠化德國被工業改變的風景的一個象征性的開始,第7000棵橡樹在第8屆文獻展開幕當天種下,而在前一年博伊斯已經去世。王春辰表示,這個行為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藝術,7000棵橡樹象征著和諧的自然生態,博伊斯以此表達對日益緊迫的環境問題的關心,這既是一個藝術的方式,也是一種關心社會的方式!坝伤囆g家來倡導綠色和平活動,此時此刻的這種‘藝術’又該怎么看待?這給我們帶來的關于藝術問題的討論特別多!蓖醮撼秸f。
《如何向死兔子解釋繪畫》
1965年11月26日,博伊斯頭上涂滿蜂蜜,貼上金箔,右腳綁上鐵板,左腳則是毛氈板。他懷抱一只死兔子,向死兔子解釋掛在墻上的他的繪畫,并坐在椅子上與死兔子交談。如此持續了三個小時。
這是博伊斯最著名的行為藝術之一。王春辰表示,在他看來,表面上博伊斯在跟兔子講解藝術,但實際上誰是世界的主導,這都是不確定的!斑@個時候博伊斯講解的不再只是藝術,更不是向兔子強制性地灌輸某種觀念,而是表述一種關系,他所理解的兔子與世界的關系和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樣的,其中講求自然的平衡關系!蓖醮撼秸f。
《革命就是我們》
這張照片是博伊斯著名的照片之一,王春辰介紹,很多人都是從照片開始認識博伊斯的,這個作品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和標志性。照片中的博伊斯充滿精神和朝氣,挎著書包邁著大步往前走,非常有感召力,傳遞出他一生的藝術形象。“一個人能成為精神的象征,是經歷很多磨難和挫折才體現出來的。博伊斯具有普世情懷,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兼濟天下,他是一個投身到社會中、擁抱社會的參與者!蓖醮撼秸f。
京華時報記者顧博實習記者黃嘉儀
除署名外京華時報記者任峰濤攝
>>人物小傳
博伊斯
1921年5月12日,博伊斯出生在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博伊斯應征入伍,在空軍當飛行員。博伊斯曾講述過戰爭期間他所經歷的一段傳奇:1943年,博伊斯的飛機被蘇軍炮火擊中墜落,他身負重傷昏迷過去。韃靼人用油脂覆蓋博伊斯的身體使它重獲溫暖,并用毛氈作為保暖的隔離物把它包裹起來,最終博伊斯得以康復。這段經歷使博伊斯感到人類正面臨著一場精神危機,他從一個戰爭的參與者變成和平的倡導者,此后,油脂、毛氈成為博伊斯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標志性符號,并被他本人解讀為能量、溫暖、拯救物的象征。后經史學家證實,博伊斯的確經歷飛機失事,但被韃靼人救起,則是博伊斯被戰友救起時的幻覺。
1945年,博伊斯結束軍人生涯并于1947年進入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學習雕塑。1963后博伊斯從“激浪派”轉向真正的博伊斯風格,他放棄了傳統的青銅與木制雕塑,開始組織圍繞行為表演或者展覽場合的雕塑設計,《油脂椅》等作品陸續面世。此后,行為成為了博伊斯作品的基本部分,他先后進行了《如何向死兔子解釋繪畫》《歐亞大陸》《蜂蜜泵》《給卡塞爾的7000棵橡樹》等,得到了世界性的聲望。1986年1月23日,博伊斯與世長辭。
“人人都是藝術家”是博伊斯的著名口號。博伊斯提出的藝術觀念以及從事的藝術實踐,都處處顯示了時代的特征,以及歐洲社會政治文化的新方式。也正因為如此,博伊斯才顯示了他在人類歷史上作為偉大藝術家的地位和身份,也因此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一直遠播到中國,影響了中國的一大批當代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