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 正文
近日,中央印發《通知》,要求第一批活動單位組織召開一次高質量的專題民主生活會。據此,我們對如何開好專題民主生活會,進行了調研和思考,認為必須未雨綢繆,下功夫解決好淺、怕、泛、誠、改的問題。
一、篤學慎思——解決“淺”的問題
開好高質量的專題民主生活會,是整個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個重點。《通知》要求把學習貫穿始終,這是確保生活會質量的重要前提。
首先,“學然后知不足”。只有通過持續不斷的學習,才能查找、感悟到平時感覺不到的問題。要在“跟進學習”上下功夫。在學習原定篇目的基礎上,跟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這些講話蘊含著新的思想、新的觀點、新的論斷、新的要求,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光芒,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和實踐要求,是對十八大精神的拓展和深化,是教育實踐活動的行動指南,也是開好專題民主生活會的具體教材。要在“立學醒腦”上下功夫。通過學習,把“四風”的思想根源挖深,把“四風”在自身的表現找準。做到認知上清醒,思想上清醒,政治上清醒。要在“學為所用”上下功夫。知為行之始,學為用之先。提倡帶著問題學,有的放矢地學,具體深入地學。不是湊概念,不是“炒冷飯”。通過學習,重點克服“看不到問題、不想找問題、找不準問題”的現象。
其次,“學而不思則罔”。古希臘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最有力量,一是劍,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劍更有力量。思考是學習的繼續,也是發現問題的先導。思考問題、查擺問題,必須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要從精神境界上思考、查找。“四風”之所以產生,是世界觀上的偏差 ,人生觀上的迷失,價值觀上的錯位。必須從根本上解決“我是誰,為了誰”的宗旨問題,真正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為發現“四風”的鏡子,糾正“四風”的尺子,洗滌“四風”的刷子,診治“四風”的方子。要從思想方法上思考、查找。許多“四風”方面的問題,以不同形式隱匿在一件件具體事象中。要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正視問題、查找問題,重點解決“認為自己沒有問題、對要害問題退避三舍、只擺現象不查本質”的問題。要從表現形式上思考、查找。由于所處的環境、崗位、職務不同,“四風”的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盡管一些單位沒有驕奢淫逸、聲色犬馬之類的明顯問題,但由“四風”衍生出來的知行不一、虛華浮躁等問題較普遍地存在。這些,與“四風”相比,僅僅是表現形式的不同,其根源都是精神境界、思想作風出了問題。形式是表象,根子在思想。“根”除,才能“風”正。
二、交心溝通——解決“怕”的問題
“批評上級怕打擊報復,批評同級怕引火燒身,批評下級怕丟選票,批評自己怕自毀形象。”這是當前在一部分人中存在的“共性心理”。
解決“怕”的問題,必須把自己擺進去。把自己擺進去,擺的是政治立場和黨性觀念,擺的是工作責任和思想作風。必須明確,“四風”問題及其影響,在大多數領導干部身上,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多與少、輕與重、深與淺的問題。所以,必須放下架子,放下包袱,放低身段。亮明自己的態度,正視自己的問題,拿出自己的誠意,承擔自己的責任,真心誠意請對方幫自己找問題。只有把自己擺進去,才能把“怕”字換成“敢”字,才能敢于批評別人,才能勇于自我批評,才能實現相互提高。
解決“怕”的問題,必須把握活動總要求。要在思想和立場上“照鏡子、正衣冠”;要在工作和作風上“洗洗澡、除除塵”;要在紀律和道德上“醒醒腦、治治病”。一句話,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而不是泄私憤、圖報復,扣帽子、打棍子。秉持這樣的活動宗旨,堅持這樣的活動原則,“怕”的心理就會不驅自散。
解決“怕”的問題,必須搞好“熱身活動”。8月21日,省委常委會利用一天時間,集中查找省委常委會班子在“四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邀請各方面代表現場點評,收到良好效果。為開好省委常委會的專題民主生活會打下了基礎,也為各地各部門提前做好民主生活會的“熱身活動”做出了示范。
解決“怕”的問題,必須有充分的會前溝通。班長與班子成員、班子成員之間、班子成員與分管部門的干部群眾,必須進行反復談心與溝通。凡是在生活會上準備作自我批評的問題,必須在談心階段先亮出來,讓別人明了,請別人校正,供別人批評。做到有來有往,有提醒、有觸動、有感悟。凡是在生活會上準備給對方提出的批評事項,必須在會前說清楚,談透徹,把事兒擺清,把理兒說明,把態度放正。做到心平氣和,開誠布公。這種會前的談心溝通必須是平等的、善意的、誠摯的,真正做到有交流、有交鋒、有交心,有共識、有共振、有共勉。
解決“怕”的問題,必須堅持“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從團結的愿望出發,通過“敞開思想、觸及靈魂”的自我批評,通過“較較真、紅紅臉”的相互批評,收到“出出汗、排排毒”的效果,達到“爽爽身、鼓鼓勁”的更高水平上的團結。
三、把脈聚焦——解決“泛”的問題
“泛泛議論、侃侃而談、言不由衷、言不及義”,是民主生活會之大忌。解決“泛”的問題,必須從活動的“主角、主旨、主題”上切入。
必須明確活動的主角——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班子、領導干部。首先是一把手要有標桿意識,帶頭查擺問題,帶頭開展批評,帶頭進行整改。其次是班子成員要眼睛向內,自查自糾。開展自我批評,對群眾意見和上級點明的問題,要做深刻的檢查、反思和回應;開展相互批評,要觸及被批評者的主要問題。不論批評還是自我批評,都要確立“主角意識”,各認各的不足,各領各的問題,各找各的癥結,各搞各的整改。決不能拋開主角去“運動群眾”。
必須扭住活動主旨——集中解決“四風”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是集中解決“四風”問題。“四風”問題,是人民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抓住了“四風”問題,就抓住了活動的著力點、關鍵點、引爆點。要瞄準“四風”病灶,有的放矢,單刀直入,一針見血。不能“撿到籃子里都是菜”,更不能“王顧左右而言他。”
必須緊扣活動主題——“為民務實清廉”。不論撰寫剖析材料,還是開展談心、展開批評、謀劃整改,都要把問題聚焦到為民務實清廉的主題上來。具體說,要做到“五個講清”:即講清踐行黨的宗旨情況,講清執行八項規定和黨的紀律情況,講清“四風”在自身的表現和問題,講清產生問題的根源和癥結,講清整改方向和措施。要踐行“五個回應”:即對班子征求到的意見,主要負責人要作出回應;對涉及班子成員的意見,本人要作出回應;對紀檢、組織部門和督導組提醒的問題,要逐一作出回應;對自己清、家屬清、親屬清、身邊清的“四清”要求,要主動作出回應;對民主評議“較差”票相對集中的,本人要作出回應。
四、推心置腹——解決“誠”的問題
誠,是高質量專題民主生活會的基石。
對黨要忠誠。“對黨忠誠老實,言行一致,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利益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這是十八大黨章對黨員義務的明確要求。“照鏡子”首先要照黨章這面鏡子。履行黨章提出的義務,是每名黨員應具備的基本素養。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在黨和人民的事業面前,沒有任何個人私利可言,更何況是黨和人民深惡痛絕的“四風”污垢?正如馬克思所說:“當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民服務的職業,我們得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事業雖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對黨忠誠不渝,無私無畏。這是開好專題民主生活會的堅實基礎和可靠保證。
對自己要誠實。生活會上的批評貴在誠實。自查自糾要實實在在,敢于擔當,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不藏藏掖掖,不遮遮掩掩;對上級或同事的批評要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和聞過則喜、聞過則改的誠意和胸襟;對照檢查材料要真實具體,不回避矛盾,不文過飾非;整改方案要可行可踐,不云山霧罩,不花拳繡腿。
對同事要誠懇。從一定意義上說,相互批評的效果,決定著生活會的質量。其中,同事之間的誠懇態度至關重要。對同事的意見和批評,必須實事求是,開誠布公,不存雜念,不塞私貨,不憑主觀臆斷,不憑道聽途說。只有對人誠心誠意,才能讓人心悅誠服。
對組織要誠信。在黨的組織和同事面前,“誠信比黃金更貴重”!專題民主生活會,必須以會前的談心為前提,開展批評,必須以會前的溝通為基礎。允許有新情況補充,允許有新認識闡發,但不能跑題,不能冒調,不能走偏。要努力做到“五防”:一是防止“議題偏移”。把生活會開成工作總結會、任務部署會,鋪天蓋地談工作,不涉及思想,不涉及作風,更不觸及靈魂。二是防止“重功輕過”。談成績頭頭是道,點問題輕輕帶過,甚至評功擺好,變相表揚,變相吹捧。三是防止“淺嘗輒止”。會前溝通查擺的問題沒作分析,沒作批評,該回應的事項沒作回應,該剖析的問題沒作剖析,蜻蜓點水,隔靴搔癢,雨過地皮濕。四是防止“以虛蓋實”。大而化之,籠而統之,聽起來高屋建瓴,立意高遠,實際上不涉及實質問題,以抽象代替具體,以共性代替個性,以班子問題代替個人問題。五是防止“突如其來”。談心時沒有溝通的問題,突然拿到會上;會前交流過的情況突然變卦;會前達成的共識突然出現分歧,甚至出現“頂牛”、“對質”、“冷場”等不歡而散的情況。這些,既有談心交流不透徹、不到位的原因,也有會前的共識不真實、不牢靠的問題,但深層還是對組織、對同事的信義和誠意問題。
五、立言立行——解決“改”的問題
“行動比表態更重要。”雖然整改任務大多應在生活會之后完成,但是,在專題民主生活會上,必須要有“改”的承諾和動作,必須邊學邊改、邊查邊改、即知即改,小有小改、大有大改、改就改好。
首先,公示整改措施。根據群眾反映和生活會查擺出的問題,及時制定整改措施,明確任務進度,列出完成時限,并在一定范圍公示。讓群眾明白,讓群眾監督。
其次,能改的隨即改。群眾不關心領導怎么講,只關注領導怎么干,最反感“做戲做秀不做事”!對諸如削減“人情消費”、“文山會海”等易改易行的問題要立言立改。讓群眾看到行動、看到進度。
第三,抓緊建章立制。對先期整改成果要用制度鞏固下來,形成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同時,完善黨員領導干部直接聯系群眾、暢通群眾訴求反映渠道等制度,注重從體制和機制上解決問題。讓群眾看到成果、看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