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 正文
從法治思維視角來看,“四風”之弊的核心是權力失范之弊甚至是權力濫用之弊,即不作為、亂作為、懶作為。從根本上解決“四風”問題,關鍵還是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把權力運行納入法治軌道。
總體上看,當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情況是好的,黨群干群關系也是好的,廣大黨員干部在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中沖鋒陷陣、忘我奉獻,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肯定和擁護。這是主流,必須充分肯定。同時,我們必須看到,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現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上。因此,要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總結我們黨的歷史經驗教訓,只有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抓作風建設,實現作風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才能真正踐行群眾路線,才能破解“反腐困境”,才能避免一陣風、走過場。
從法治思維視角來看,“四風”之弊的核心是權力失范之弊甚至是權力濫用之弊,即不作為、亂作為、懶作為。要從根本上解決“四風”問題,關鍵還是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把權力運行納入法治軌道。
建立科學的官權民賦機制。要完善干部授權機制,解決領導干部手中權力從何而來,實現“權為民所賦”,才能進一步解決權力用于何處的問題,這是解決少數黨員干部脫離群眾、實現作風轉變的治本之策。少數人之所以熱衷于“跑官”、“要官”,奉行“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滿意”,熱衷于搞花架子,樹“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根源都是由于在權力來源的理解上產生了偏差。情是否為民所系,利是否為民所謀,權是否為民所用,源頭和關鍵在于權是否由民所賦。而權為民所賦,不僅需要黨員干部在理念上懂得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官權民賦的制度設計和體制安排,使人民群眾對干部的選拔、使用、監督有更多的參與權。所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第一要義是權力從群眾中來,然后才能達到服務到群眾中去的目標。這就需要落實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全面準確貫徹民主、公開、競爭、擇優方針,擴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質量,完善競爭性選拔干部方式,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力,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鉆營者得利。
建立科學的權力運行機制。“四風”之弊的本質是權力失范甚至權力濫用,為此要科學配置權力并加強對公共權力的制約監督,這是解決“四風”之弊的根本之策。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是鄧小平同志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小平同志強調,官僚主義的“總病根”是“權力過分集中”。因此,黨委和政府要通過適當分解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使決策職能、執行職能、監督職能由不同部門相對獨立行使,形成既相互制約、相互把關,又分工負責、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才能使決策更加科學,執行更加高效,監督更加有力,從而保證權力依法運行。通過合理分權,著力解決部分崗位部分領導權力過度集中的問題,最大限度地防止權力濫用現象的發生。通過適度放權,著力解決行政層級之間權力配置不合理的問題,即在抓好橫向分權的同時,進一步落實權力下放的要求,但在自上而下分級授權的同時“放權不放責”,加強監督檢查,確保下放的權力在有效監管中得以正確行使。通過有效集權,著力加強上級對下級權力運行的監管,例如深化行政審批權改革,變分散審批為集中審批,打造便民高效的服務型政府。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