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經典 >> 正文
《資本論》究竟是一部什么樣的著述?過去,除極少數文獻學家外,我們都是將其視為一部由“三卷本”的專著構成的、業已“完成”了的作品來看待的,對《資本論》思想的闡釋、概括和評論,也基本上都是根據這些“定型”的“通行本”來展開的,這些并不完整和可靠的文獻會不會妨礙我們對馬克思原始思想客觀性、復雜性的理解和把握呢?2012年9月,國際最具權威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ARX/ENGELS GESAMTAUSGABE)第二部分“《資本論》及其手稿”全部出齊,再加上該版其他部分涉及到《資本論》的大量文獻的刊布,把馬克思準備、寫作、修改和整理這一著述的曲折過程完整地再現出來,才為我們更為準確地了解這一人類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巨著的原貌提供了可能。
《資本論》文獻的構成
《資本論》并不是一部業已完成了的專著,而是一個龐大的“手稿群”。它由以下部分組成:
1.作為《資本論》初稿的“四個手稿”。即“1857-1858年手稿”(現刊于MEGA2第1卷第1、2冊,分別于1976、1981年出版)、“1858-1861年手稿”(現刊于MEGA2第2卷,附有恩格斯的評論,1980年出版)、“1861-1863年手稿”(現刊于MEGA2第3卷第1-6冊,分別于1976、1977、1978、1979、1980、1982年出版)、“1863-1867年手稿”(現刊于MEGA2第4卷第1-3冊,分別于1988、1992、2012年出版)。
2.《資本論》第1卷的“六個版本”。即德文第1版(初版于1867年,現刊于MEGA2第5卷,1983年出版)、德文第2版(初版于1872年,現刊于MEGA2第6卷,1987年出版)、法文版(初版于1872-1875年,現刊于MEGA2第7卷,1989年出版)、德文第3版(初版于1883年,現刊于MEGA2第8卷,1989年出版)、英文版(初版于1887年,現刊于MEGA2第9卷,1990年出版)、德文第4版(初版于1890年,現刊于MEGA2第10卷,1991年出版,即“通行本”,絕大部分語種的《資本論》第1卷都是以此為母本翻譯的)。
3.《資本論》第2卷的“三個稿本”。即馬克思手稿(共2冊,現刊于MEGA2第11卷,2008年出版)、恩格斯“整理稿”(現刊于MEGA2第12卷,2005年出版)、恩格斯“出版稿”(初版于1885年,現刊于MEGA2第13卷,2008年出版)。
4.《資本論》第3卷的“三個稿本”。即馬克思手稿和恩格斯“整理稿”(現刊于MEGA2第14卷,2003年出版)、恩格斯“出版稿”(初版于1894年,現刊于MEGA2第15卷,2004年出版。)
以上就是專門設置為“《資本論》及其手稿”的MEGA2第二部分刊出的文獻。除此而外,還應包括不屬于這一部分的其他材料:
5.《資本論》書信。即圍繞《資本論》寫作馬克思和恩格斯致他人的書信、馬克思和恩格斯分別致他人的書信、馬克思與恩格斯之間的相互通信以及他人致馬克思的書信、他人致恩格斯的書信、他人致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書信,這些材料現刊于MEGA2第三部分,已經出版了第1-11卷、第13卷,分別于1975、1979、1981、1984、1987、1987、1989、1990、2000、2000、2005、2002年出版,其中包括了1844-1865年間大量與《資本論》相關的信息。
6.《資本論》筆記。包括“巴黎筆記”和“布魯塞爾筆記”(現刊于MEGA2第3卷,1998年出版)、“曼徹斯特筆記”(現刊于MEGA2第4卷,1988年出版)、“倫敦筆記”(現刊于MEGA2第7-9卷,分別于1983、1986、1991年出版),以上為MEGA2第四部分提供的文獻。
從以上的梳理不難看出,過去僅僅以“通行本”三卷為依據闡釋《資本論》的思想是有很大遺漏和缺陷的。
《資本論》結構的變遷
但是,上述情形絕不意味著,《資本論》文獻是一堆散亂而無邏輯聯系和思想深度的文字材料。相反,如果按照時間順序悉心研究這些手稿,就會發現馬克思艱辛探索的軌跡、復雜的思想內涵和深刻的邏輯論證。
《資本論》所要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2頁)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它們從來都不是顯性地擺在研究者面前的實體性存在,而是一個非常復雜而又不斷變化的結構。如何準確、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揭示這一結構及其變動過程,馬克思可以說費盡心思,《資本論》理論結構的形成過程,實際就是他的這種探索的忠實記錄。
早在1844年,開始將自己的研究由對社會的“副本”批判轉向“原本”批判的馬克思,在研讀古典經濟學和社會主義著述的基礎上,最初產生了創作兩卷本著作《政治和國民經濟學批判》的計劃,并且還與出版商簽定了合同。這是《資本論》結構最早的設想,但這一計劃沒有實現。1851年他又計劃寫三本書,一是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二是批判空想社會主義,三是論述政治經濟學史,也沒有實現。在“1857-1858年手稿”中,馬克思擬定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為五個分篇:“(1)一般的抽象的規定,因此它們或多或少屬于一切社會形式,不過是在上面所闡述的意義上。(2)形成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結構并且成為基本階級的依據的范疇。資本、雇傭勞動、土地所有制。它們的相互關系。城市和鄉村。三大社會階級。它們之間的交換。流通。信用事業(私人的)。(3)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來考察。‘非生產’階級。稅。國債。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國外移民。(4)生產的國際關系。國際分工。國際交換。輸出和輸入。匯率。(5)世界市場和危機。”(《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3頁)
隨后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又將理論結構修改為六冊計劃:“我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順序: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在前三項下,我研究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分成的三大階級的經濟生活條件;其他三項的相互聯系是一目了然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
在“1861-1863年手稿”中,馬克思再次將以前擬定的理論體系加以改變,即九項內容:“(1)導言:商品,貨幣。(2)貨幣轉化為資本。(3)絕對剩余價值:(a)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b)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c)絕對剩余價值;(d)爭取正常工作日的斗爭;(e)同一時間的工作日。剩余價值額和剩余價值率。(4)相對剩余價值:(a)簡單協作;(b)分工;(c)機器等等。(5)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結合。雇傭勞動和剩余價值的比例。勞動對資本的形式上的隸屬和實際上的隸屬。資本的生產性。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6)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原始積累。威克菲爾德的殖民學說。(7)生產過程的結果。(8)剩余價值理論。(9)關于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理論。”
后來的《資本論》就是按照“1861-1863年手稿”中制定的架構而展開的。馬克思將其手稿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理論部分”,另一部分是“理論史部分”或“歷史批判部分”,計劃分開出版。他在《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1版序言中概括為三卷四冊:“這部著作的第二卷將探討流通過程(第二冊)和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三冊),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冊)將探討理論史。”(同上書,第84頁)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按照這個體系將原稿第二冊整理改編為《資本論》第2卷,題名為《資本的流通過程》;將原稿第三冊整理改編為《資本論》第3卷,題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最終,《資本論》的全部體系共分四卷結構,前三卷是關于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部分,后一卷是關于政治經濟學學說史部分。
以上呈現出的敘述框架由兩卷本著作-三本書計劃-五個分篇-六冊計劃-九項內容-兩大部分-三卷四冊結構-四卷內容的曲折變遷,浸透了一個思想巨匠整整40年殫精竭慮的探索。在過去的《資本論》研究中,論者的關注點主要集中于對其成型、定稿部分(即恩格斯整理的三卷本)的思想觀點的概括和掌握,而現在豐富的文獻材料的刊布必然要求我們將這種研究轉向思想史的探究、轉向對馬克思曲折的探索歷程背后理論視野和思想嬗變的理解和分析,這必將大大拓展、深化《資本論》研究的視角和復雜性。(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