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證明了一個法則:大海無可爭辯地主宰和影響著人類的進步與發展,甚至是我們生活以及愛情的浪漫。現代文明呈現著一個規律:誰忽視了大海,誰就是失敗者。反之,重視和傾情大海的人,他一定是勝利者。
我們對大海的認識曾經是遲鈍和滯后的。不過,改革開放使許多沿海省市的人們似乎一下子變得充滿智慧,雖然同樣是后發,但他們畢竟趕上了新一輪的發展大潮,于是一路領先至今。為此,遼寧人有些耿耿于懷,甚至頗為尷尬:比如,改革開放初期,遼寧的經濟總量是廣東的兩倍多,而到“十五”末期,廣東是遼寧的兩倍半。
潮起潮落,魚兒翻打。廣東贏在海上,那開放的南海海風讓人們神采飛揚。“遼老大”怎么啦?南邊的鼓聲撼天動地,頻傳捷報。北邊的疆域似乎動靜不大,似乎依然在等待、觀望,甚至時不時伸出雙手說:憑什么不管我們?
海風其實是一樣的,但對擁抱它的人總是特別對待,令你激動,令你產生幸福感。相反,只能嚇得步步退縮、畏而遠之。“遼老大”一直以來聽不到身后22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上那時而嗚咽、時而激蕩的驚天濤聲,其理由是:我們有很厚實、金光閃耀的功勞簿。一句“我們是共和國的長子,怎可不管我們?”嚇退了許多人,也給自己壯了些膽。
出山海關往北,進遼寧地界再逆上至丹東,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呈現在眼前,一路間你能看到“萬家屯”、“塔山屯”、“新立屯”、“周家屯”、“杏樹屯”、“宋家屯”……無數個屯子,竟然極少有與“水”沾邊的地名。這里的先輩們總愛把感情和目光放在宅前的石壘和遠方的高山,而幾乎無人關注過身后的大海。唯獨一個地方例外,它叫“旅順口”,但卻讓人飽嘗了海水的苦澀:4000年前,老鐵山一場被海風刮起的大火,燒盡了先民們苦心囤積的糧食,如今我們還能從郭家村遺址一堆堆炭化了的殘谷,想象那場“海火”的威力。堅固的“屯子”開了口,后來的命運更叫人心顫: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皆給我們留下了無法彌合的傷口。上世紀30年代,侵略者再臨此口,讓這片大海散發著濃烈的血腥味……由于歷史的原因,旅順口的管理歸屬權時間,比新中國成立晚了整整5年多。
歷史的痛,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見海生畏,而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中陸上頻頻創造的奇跡,也讓他們不經意忽視了身后大海的存在。
“海水桑田欲變時,風濤翻覆沸天池。”新世紀的遼寧沿海大地,一波又一波的海浪拍岸驚世。2005年,遼寧省委主要負責人來到營口的一片灘地,他想繼續往前,但海邊的水澤爛泥鹽堿地擋住了他的前行。望著波濤洶涌、無邊無際的大海,他對同行的干部們說:必須轉過身來,面向大海,背靠腹地。
轉過身來,遼寧人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以前他們從不太注意的渤海、黃海,甚至是太平洋和世界的五湖四海!看到了比海更大的天空,還有與別人的差距。當然,最直觀的是看到了自己,那些劃地為圈的城市與鄉村之間其實擁有一個共同的天地——海資源,擁有一條聯結地氣、心氣的彩虹——富饒、美麗而仍尚未開發的海岸線。
大連、丹東、錦州、營口、盤錦和葫蘆島……“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就這樣被提出,并于2009年被國務院列入國家戰略。這是一條金色的海岸線,它東起鴨綠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全長2000余公里。規劃中的遼寧沿海經濟帶,包括了海岸向陸域延伸10公里、向海域延伸12海里,陸域和海域總面積達3.55萬平方公里,行政區劃涉及6市28縣(區)。它是盤活遼寧全省經濟發展全局、完善我國東北亞沿海經濟新板塊的一著重要戰略布局,并最終形成輻射和拉動大東北的國家新的增長極。此番宏圖,何等壯觀!浩瀚的大海啊,你怎能不為之歡騰與歌唱?
七八年過去了,遼寧沿海經濟帶今朝何樣?這是人們關注和關心的。
那一天,當我來到遼東灣那片曾經阻斷行人腳步的鹽堿地時,所見的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寬闊的馬路上正舉辦一場國家級自行車比賽,流水般飛速而過的運動員們爭先恐后地繞著清澈見底的明湖試比高低;600米長、400米寬的文化廣場上氣象萬千,綠蔭和鮮花覆蓋與點綴著每一條徑道和每一塊地面空間……主人告訴我,正值夏天,這里的每個傍晚都有數萬市民到此娛樂消暑。在這片美麗如畫的園區式廣場中央,是尊高聳云霄的“當代尋夢”碑塔,碑塔座基上有一段文字:
遼寧“五點一線”的提出和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的實施,遼寧沿海產業基地應運而生,并與其它重點區域迅速成為營口新的經濟增長點。轉身向海,將營口帶進了從遼河文明向海洋文明過渡的新時代。
當代尋夢。夢在何處?遼寧人告訴我,他們的夢在大海,大海讓他們激情澎湃,豪氣沖天;大海讓他們迅速走向富裕強盛,再次揚眉吐氣……
花園口,一個極普通的遼東海濱小村,大海的潮頭涌來,小村落便成了澤國一片,于是這里誕生了鹽田。花園口有過榮耀的歲月,當年一個面積15平方公里的國營鹽場,讓場內場外的人都驕傲。然而,上世紀末,花園口逐漸荒蕪沒落,再不見往日風光,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1200多位鹽場工人都面臨下崗和遣散。
那一年,37歲的董呈發來了,出任花園口村所在的莊河縣級市市長。人不富,家業不興。這是務農的父親給董呈發從小講的道理,父親甚至給3個兒子分別起名呈發、呈家、呈致。董家期待兒子們能夠“發家致富”,但董家卻偏偏缺一個叫“呈富”的兒子。
現在,董呈發要為莊河百姓尋找發家致富之道。
“多好的一塊地,為什么我們自己不能開發?”有一天,他聽說花園口有個破產的國營鹽場要被賣,便急匆匆地趕去。
“好什么呀,都是野蘆葦,鹽堿地,種啥啥不收的荒灘地!”有人當即反對,并且嘲笑新市長“弱智”。
“可除了野蘆葦、鹽堿地外,你們沒有看到這里還有藍藍的大海……”董呈發伸手指向遠方,“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有海就有希望,有海就能任鳥飛!”
是啊,花園口還有如此寬闊而美麗的海面,為什么我們就沒有看到,沒有想到?
把荒棄的鹽場拿回來,我們開發!2003年的早春,沉睡的花園口海岸第一次響起了掘地挖土的隆隆機器聲,遼東沿海的第一個縣級工業開發區從此誕生,并且震醒了千里黃海北岸……
海是美麗的,當我們沒有親近它的時候,看上去似乎很孤獨和寂寞,但一旦與它親近,就會發現它其實很喧嘩,也很強悍,甚至充滿不屈的野性。
與海為伍,就得把目光投向未來、投向大海一樣的世界。但疑議和反對也不乏道理:花園口僅是一片荒棄的鹽堿地,距最近的縣城40公里,離大連則有130多公里,誰會傻得到這兒來投資?
有,一定會有的。
為了引進第一個海外項目,董呈發幾天幾夜連續與同事們研究方案、制作文件。就在臨將出國的那個夜晚,他伏案數小時后,一次起身再落座,突然坐空,當場腰椎骨挫傷,疼痛的汗珠立即從額上淌出。
“你傷成這個樣子,就別去了。”副市長何明洲心疼地勸道。
董呈發搖搖頭:“已經說好的事。我不去,就是失約。”
是被迷人的遼東海岸風物所吸引,還是被中國人辦事真摯與滾燙的心所感動,外商緊握著不能起座的董呈發的手,說:“看到你,我就看到了在花園口投資的希望!”
這一瞬間,董呈發的眼里淚光晶瑩。他仿佛看到了花園口外的那片大海已經燃燒起來,燒得整個沉睡的遼東海岸通紅通紅……
是的,一個昔日普通而荒僻、誰都不注意的海邊小村,轉眼間成了擁有十萬人口、數百億投資、年稅收超10億元的現代化工業園區和國家級新材料基地。
花園口的發展模式,具有了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的全部特征和內涵:利用廢棄的鹽田,立足本地的海域優勢,規劃世界產業水準的制高點,創造跨越式發展速度。如今的它,美麗多姿,晶瑩剔透,生機勃勃,宛如一艘氣壯山河的大航母,與周邊的中國遼寧沿海經濟“航母艦隊”一起向著大海的遠方齊頭并進。主人告訴我:再用8年左右的時間,這個當年被荒棄的鹽堿灘地,將成為擁有50萬人口、面積達50平方公里、年產值超2000億的現代化生態型海濱城市。
我相信。因為現在的花園口,已著實讓人流連。
在一張廢棄的白紙上畫出的最美景致,并非只有花園口一處。營口鲅魚圈顯然是遼寧沿海經濟帶上另一顆耀眼的明珠……
“你以青山的層巒疊翠為披肩,你以高橋的盤環嵌成玉冠。藍盈盈的湖水,金燦燦的沙灘,是你輕柔的衣裙,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新娘……”
“昨天,你因海而引來先民居住;今日,你因海而將這片土地染盡世間最絢麗的色彩……”
這些詩篇由土生土長的漁民所寫,也由新鲅魚圈人所撰。
鲅魚圈在營口市下屬的蓋州熊岳鎮,它的歷史很短,因為這一帶的海中有種嘴長長、肉質格外鮮美的魚兒叫鲅魚,所以得名。倒數25年,小漁村老人孩子加在一起不足250人,清一色漁民。就是這個小漁村,轉眼一個魚兒翻騰,如今已成擁有50萬人口、近5年間實現固定資產投資1544億元、吸引億元以上項目313個、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5億元的新興海港城區!借一位詩人的話,而今的鲅魚圈“是一匹毛色新鮮的駿馬,那火紅色的鬃毛迎風飄揚,在中國東北遼闊的地圖上,打著鼻息,四蹄虎虎生風,遙遙領先地奔騰著……”
“我無數次在夢中羨慕過深圳,也就在十幾年前還暗暗地為封閉而落后的家鄉流過淚。現在,看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我竟然還要時常流淚——那是幸福的淚,欣喜的淚。”王立光是營口的作家,從小聞著鲅魚的腥味在這片土地上長大,他當過鲅魚圈區區長。“上世紀80年代,國家因為要把山西的煤經過秦皇島運到我們遼寧腹地的工業基地,所以選在鲅魚圈建一個運煤小港,后來遼寧自己解決了電資源,再也不用把煤經過秦皇島運到遼東灣了,于是鲅魚圈港無奈改成了運送雜貨的碼頭,勉強維系著一線生機。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14個沿海城市被列入首批開放城市,我們營口本可以成為其中之一,但營口人沒能搭上那班大發展的快車。”王立光自嘲道,后來鲅魚圈所能爭取到的僅是一塊面積只有0.5平方公里的“自費開發區”。
“當時我們也想做大做強,但沒有遇到好的政策。”王立光自覺懷才不遇。
王百勝是現在的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兼鲅魚圈區區長,他的運氣要比王立光好得多。“過去鲅魚圈是在海邊小打小鬧,現在是駛著航母在大海里乘風破浪,所以氣勢和結果完全不一樣。”
我到達鲅魚圈的那天已經是晚上,主人一定要帶我去海邊的山海廣場觀景。我以為也就到海邊吹吹海風而已,哪想“小漁村”竟然會有讓人難以拒絕的海濱景觀和海灘勝地:不說通山連海的觀光大道上人潮涌動的場面叫人頗感意外,夏季時節,這里的外來游客人數與本地居民總人口相當,也不說微風吹拂下的白沙海灘在夜色下有多么美妙,單單看那懸空65米聳立在近海、能容納千人座位的巨型鋼體觀景臺以及光照星天的雕塑,你就不由得激情澎湃!
“鲅魚圈是營口海域經濟的一個點,除此之外,營口海域經濟區還包括遼寧(營口)沿海產業基地、營口北海新區、營口仙人島能源化工區、營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營口大石橋沿海新興產業區等共6個區塊,規劃面積378平方公里,現今的營口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已經由2006年的447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381億元。營口能有這樣的快速發展,一要感謝中央和省里的政策,二要感謝我們身邊的大海和有了一個大港口……”市政府領導向我坦言心聲。
早在2500年前,古希臘海洋學者狄米斯托克利就這樣說過: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一切。誰在海邊建立一個港口,誰就有了通向財富天堂的梯子。
遼寧沿海經濟帶能夠飛速發展,港口建設就是他們通向財富天堂的梯子。
營口有港的歷史不算短。1861年開埠,當時稱“牛莊”港,牛莊在舊時很牛,19世紀末,這里就有銀行、錢莊逾百家,是東北最重要的商貿之地,可謂商賈熙攘、輪船密集,但那是外國列強霸占的世界。新中國計劃經濟時代,營口港也曾有過輝煌史,是東北輕工和糧食的主要運輸貿易集散地之一。然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營口港猶如掉進了冰窟窿,吞吐量一路下滑,最低一年的吞吐量竟然只有20來萬噸,難怪兄弟港嘲諷營口港已“老死”了。
在采訪中,我見到了曾任營口港務局局長的高寶玉。
高寶玉的一生命運與事業聯著營口港。1977年大學畢業后,他就來到港口,是港口最初的七個大學生之一。他經歷了營口港“起死復生”的掙扎期。1999年12月,他上任后拳打腳踢,把十八般武藝全都用遍了,營口港依舊是全國港口中的“老末”。2005年,遼寧省提出“五點一線”,高寶玉知道后幾夜沒有好好合眼。“好機會來了,我們再不能錯過!大家要少說多干,實干興港。”他一次次這樣囑咐全港員工。
高寶玉和營口港人最動情的第一次擁抱,應該算是迎接15萬噸的“育康”號外輪。由于航道等原因,我國東北沿海各港自古以來一直只能接卸10萬噸以下的散貨船。一個世紀的海面約定,給了百年老港——營口港一次新的機會。
“為什么我們不能爭做老大?”高寶玉脖子上的青筋都鼓了起來。
相應的航道很快完成。接船的那天,高寶玉親自指揮,只見他手執對講機,頂著迷霧,向“育康”號發出一道道指令:進!進——!
“育康”號終于沖破重重大霧,順利駛入營口港。這時,岸頭鑼鼓震天,鞭炮齊鳴。“育康”號船長握著高寶玉的手,連聲說:“你這位引航員是世界上最好的!”對方并不知道站在他面前的這位“引航員”其實是港口的“大老板”。
營口港躍上“億噸”大港之列那天,港區許多老工人豪飲醉去:“值!做夢也想不到的事僅僅5年間就實現了,我們就是要喝個痛快,樂個舒暢!”
平時不茍言笑的高寶玉這回終于笑了。那天他獨自站在海邊,喃喃地向大海訴說:我還有一個夢——在我成為營口港人40年時,這里應該有5億噸的年吞吐量!
40年就是2017年的事。老高的夢能圓嗎?“肯定能!”碼頭上,我問幾位工人,他們回答得胸有成竹。
“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丹東,千里遼寧沿海經濟帶的最北端,這個倚青山、臨鴨綠江、黃海,江河橫臥城區的美麗小城,由于處在東北亞的特殊地理位置,過去一直被認為難有發展前景。“現在不一樣了,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大海、投向世界之后,丹東便成為千里遼寧沿海經濟帶地域上的‘龍頭’了,俗話說,龍頭一擺,地動山搖。丹東就是要做驚天動地的大事、迷人傾情的美事、讓所有人都感到幸福的事。”丹東人這樣說。
是的,來到丹東,看過長達130公里的沿江沿海的丹東海濱新區后,人們都會意識到:丹東真正的美好前景在此、在通過大海聯接的內地優勢與海外世界。
“龍頭”已揚起,丹東更妖嬈。
與“龍頭”相呼應的“龍尾”葫蘆島,現今讓近在咫尺的河北山海關、北戴河等地感到了壓力,“過去我們這兒有海、有景,成為京津游客夏季的主要去處,不想這些年葫蘆島的一條海濱大道,把我們的客流源源不斷地接走了……”關內的業內人士感嘆。
看一看南起與山海關接壤的萬家鎮、前衛鎮,到綏中縣城、興城市,再往北穿過葫蘆島市區至連山區打漁山腳下的近200公里長的海濱大道,那車水馬龍的人潮車流和如詩如畫的沿海景象,你才會明白關內人的這份心態。
“出關觀景去,出關游海去,出關買房去,出關賺錢去。”關外的世界如此令人陶醉,得首先感謝葫蘆島人。“五點一線”戰略,讓葫蘆島人最先清醒的是如何上接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龍身”、下聯華北京津經濟區這個“聚寶盆”。在外人看來,葫蘆島人能把銜接京津冀三地的“聚寶盆”一事做好便能豐衣足食了——僅萬家一個小鎮去年就接待游客幾十萬人、主要用于招待客人所需的豬羊牛等畜牧業收入就超過6個億——但葫蘆島人更看重的是以海興業的遠景。這些年,從葫蘆島港口駛出的由這里修造的巨輪一艘接一艘,東北沿海最大的煉油基地也已建成,更有像北京中關村的幾十家高新技術企業落戶此地……
“產業帶”、“旅游帶”、“城鎮帶”,葫蘆島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沿海經濟帶的定位。
葫蘆島啊葫蘆島,你的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靈丹妙藥?葫蘆島人坦言:我們雖說是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龍尾”,但我們又是京津冀通往東北亞的“門戶”,所以我們既要讓“龍尾”擺動得堅強有力,更要把“門戶”裝點得格外壯觀。
大海已經讓舵手起航,遠方的天空怎不五彩繽紛!與葫蘆島毗鄰的錦州怎能甘于落伍?
100公里的海岸線雖說短了些,但錦州人瞄準的是國際品牌、世界水準,所以他們的舞臺比別人放大了幾倍甚至幾十倍。在那片荒棄的老鹽場上托起的錦州濱海新城,今年5月,辦起世界海上園林博覽會,一下將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濱海城市。
自古錦州就是戰略要地,中國人對它的了解多數是從歷史教科書上獲得的。然而以往錦州人自己卻并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強項在何處。2005年,一條路從老城起始、穿過南山腹地,直接遼東灣大海,從這一天起,錦州人方如長夢初醒:原來轉身向海,真的春暖花開啊!
錦州因為擁抱了大海,在過去的3年里,全市連續實現經濟總量倍增。如此發展速度,令外人贊嘆,錦州人自己也驚訝于大海的“魔力”。
富起來的錦州人,也不忘為藍色的海水圍上一條綠色的絲帶。錦州的發展突出了在開發利用同時,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近海親水空間的理念。事實上,隨著發展戰略的不斷深入,觀念上的變化也在不斷深入。重開發、輕保護的現象已經成為過去。新編制出臺的《遼寧海岸帶保護和利用規劃》,重新對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進行規劃和布局,遼寧人面向大海的思考和行動更加科學、理性。
錦州之鄰是盤錦。盤錦纏綿著大海故事更多更精彩……
“誰說我們沒有港口就不能擁抱大海?沒有港口我們就建個新港口——目標億噸大港口!”盤錦人把功夫放在實干上。
當雙臂向大海張開時,這里便誕生了“濕地之都”:12平方公里的紅海灘旅游度假區和50平方公里面積的遼河口生態旅游集聚區,一下將“大美盤錦”推向了世界視野……
什么馬力最大?發動機。盤錦人不貪大胃口,但他們死死盯住“發動機效應”不放,于是這位遼河畔的“后來者”竟然在近些年里數項經濟發展指標頻頻名列全省前位。
是的,千里遼寧沿海經濟帶上,那繁星般閃耀的一個個生態環境優美的工業園區和一座座如詩如畫的濱海新城、一片片生機勃勃的沙灘和一艘艘載貨運物來來去去的巨輪,其情其景,能不令大海為之歡呼?
在大連長興島,有位老漢對我說:幾年前,當第一批開發長興島的建筑隊伍浩浩蕩蕩路過他們村子時,“一輛大轎車停在我家門口,我嚇了一跳,以為是天上的飛機掉了下來。我小時候見過國民黨的飛機被解放軍打下來掉在島上,可從來沒見過汽車上島……”老漢隨即轉身指著那片如今已經成為海濱沙灘廣場的地方,扳著手指說:他家現在有三輛車,一輛貨車,由兒子開著搞運輸,一輛面包車,由女兒開著載游客,還有一輛是自家用的轎車。“打長興島開發以來,咱百姓的生活一年一個樣,這得感謝我們身邊的海……”老漢說。
長興島是北方第一島、中國第五大島,獨特的海上優勢,使它在遼寧沿海經濟帶中占有特殊地位。作為“五點一線”核心區域的長興島臨港工業區,除長興島外,還包括了附近海域的鳳鳴島、西中島、交流島、駱駝島等4個島嶼,面積達600平方公里。五個島嶼的環島海岸線190公里,是我國唯一尚未整體開發的深水岸線,這里已建的30萬噸天然深水碼頭和四周臨海的優勢,讓國內外石化、造船產業的霸主們紛紛云集此島。蘇州吳江人創辦的織造企業在長興島近期已投入180億元、遠期投資500億元,要建一個長興島臨港石化產業基地。我問他們怎敢跑到北方投入那么大的一筆資金?回答說:你知道,像長興島這樣得天獨厚的海島,在我們南方沿海是不可能有的;再者,我們對遼寧沿海經濟開發所給予企業的政策很滿意,當地服務企業的意識和行動也是最好的。
原來如此。
在島上,見到一個小伙子王智慧,如今的長興島工業區經濟開發局局長,他說幾年前剛上島時,看到島上一片荒蕪,眼淚一下流了出來。“可一轉身,我就笑了,一直笑到今天……”我問王智慧為什么笑,他說他看到了這里的大海太美、太大了!小伙子有眼光。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經過短短幾年發展的遼寧沿海經濟帶戰略,已對全省經濟產生了巨大推力。如核心區大連市的19個產業園區所創造的生產總值就達4201億元。朝著未來要建成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和現代產業聚集區的目標,大連在過去的4年里,已經形成以大窯灣港區為核心、長興島港區和太平灣港區為重點的全域港口發展格局,去年大連港完成吞吐量3.7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800萬標準箱。以大窯灣保稅港區、大連綜合物流園區為代表的國際物流網絡體系基本建成;以期貨業為龍頭、投資和融資為主體的金融服務網絡覆蓋全市。石化、造船、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四大支柱產業已形成雛形。
一個數字令人振奮:2012年,遼寧省沿海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占東北三省25%,而2005年之前還不足10%。這數字意味著遼寧沿海經濟帶已經在“大東北”和整個東北亞區域經濟板塊中開始舉足輕重。
從營口回沈陽的高速公路上,一位正往營口鲅魚圈鞍鋼分公司履新的鞍鋼干部,如數家珍地告訴我:他們鞍鋼自2008年在營口港區投資一座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特鋼廠后,每年僅節省運煤費就達13億元,“再加上生產出的產品現在可以直接從生產車間裝到碼頭的貨輪所省下的錢,我們鞍鋼每年至少可以給全國人民每人發3塊錢。”擁抱大海后,得益的何止像鞍鋼這樣的老企業。在鲅魚圈現有的50萬新居民中,據說有30萬是來自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和遼寧腹地的新移民,他們一方面有了滿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又能舉家享受海濱風情,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我在想,整個遼寧沿海經濟帶一定能吸引越來越多的到此創業和安居的海內外新移民。
面對大海,我們仍有更多期待……
(標題字:畢 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