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要追求一些“不一樣”——獨家對話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8月23日10:36 來源:解放日報 顧學文
    秦斌 攝秦斌 攝

      當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美術館成為景點一樣的所在,當對博物館、美術館建筑形式的關注多于對其內在功用的開發,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一再強調,美術館“不只是建筑的存在,更應是人們的精神家園”。

      “要追求一些‘不一樣’。”在這個克隆盛行、循規蹈矩似乎更為安全的時代,范迪安的話,很有力量。

      我們欣賞798、宋莊這些藝術社區的活躍;但又不能變成798、宋莊,美術館還是要讓觀眾走進深度的藝術閱讀

      解放周末:中國美術館9點開館,我9點25分進館時發現已經有很多觀眾了,氣氛很好。但說實話,這種熱鬧還是有點出乎我的意料。

      范迪安:很高興你對中國美術館有一個良好的第一感受。今天是“大美天山——新疆中國畫全國巡展”第一站開幕,這是中國美術館參與主辦的一個大型展覽,也是近期美術界的一項重要活動,所以吸引了很多人。

      解放周末:信息時代,人們可以在虛擬世界里遍覽世界名畫,怎么吸引觀眾讓他們走進來呢?

      范迪安:正如你說的,現在是信息時代、屏幕時代——上班看電腦屏幕,下班看電視屏幕,走路看手機屏幕。在這種情況下,美術館要讓人走進來,就要特別注重營造藝術現場。我們之所以在今天還能吸引觀眾,就是因為可以讓人在一種藝術情境中看到原作,在這樣的情境里看原作,肯定和在其他空間里看的感受是不同的。

      解放周末:現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場所也多了起來,人們有很多選擇,是不是對美術館也形成了一種沖擊?

      范迪安:的確,現在欣賞繪畫藝術的去處很多,比如在北京,有畫院、美院的美術館,還有798、宋莊這樣的藝術社區。所以,我們現在迫切需要探索的就是,如何在保有歷史優勢的同時,又能站在高處。我常和同事們說,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現在就是要和798、宋莊爭奪觀眾。

      解放周末:您怎么看待這些新興的藝術社區?

      范迪安:這些藝術社區人氣很旺,特別是周末和節假日,去的人很多;但是,它們的藝術生態也是比較“生”的,相對來說缺乏學術的選擇和過濾,缺乏清晰的學術評價。所以,一方面,我們欣賞798、宋莊的活躍;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變成798、宋莊。我們更多考慮的是,怎樣讓觀眾通過展覽走進歷史,走進一種深度的藝術閱讀,形成對美術現象總體格局、總體關系的認知。讓觀眾來到這里,不僅能欣賞到一些新鮮、優秀的作品,而且能理解和認識藝術的整體狀態。

      如果有設施、有展覽,卻沒有觀眾,就不會產生真正的社會影響

      解放周末:您曾說過,觀眾量是考核一家美術館的重要指標。美術館實行免費開放已經兩年了,觀眾量有明顯變化嗎?

      范迪安:原來每年的常規觀眾量是50萬人次左右,免費開放后,很快達到了100萬人次,今年甚至更多。我確實很注重觀眾量,因為如果有設施、有展覽,卻沒有觀眾,那么作為公共文化設施的美術館,就不會產生真正的社會影響。

      解放周末:美術館的大門敞開了,但似乎還有隱性的大門阻礙著觀眾的腳步,比如說看不懂。

      范迪安:我也聽很多朋友說,聽得懂音樂,看得懂戲劇,可就是欣賞不了畫。確實,美術創作是個體勞動,個性很強,技術技巧也很專業,欣賞美術作品需要具備較高的審美能力,也還要有一定的專業素養。這些都要靠積累,急不來。但美術館應該有所作為,也有責任把優秀作品編排成引人入勝的故事,形成有興味、有感染力的現場,讓觀眾在展覽中有深度的收獲,再一點點看懂作品。

      解放周末:所以策展布展也可以看做是一個二度創作的過程。

      范迪安:沒錯。展覽策劃也是一種創作,首先要通過策劃形成鮮明的主題,根據主題再挑選、編排作品。具體到一幅畫該配什么樣的外框,放在什么樣的燈光下,文字說明怎么寫,現場講解怎么講,這些都值得細細推敲。

      以前的大多數展覽,只是讓作品與觀眾見面;但我們現在辦的很多展覽,不僅展示原作,同時也盡可能展出包括草圖、手稿出版物在內的相關文獻。我們還邀請藝術家和觀眾見面,這樣就能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和創作過程。

      解放周末:既見到了作品,也見到了作品背后的人。

      范迪安:更重要的是見到了創作者的想法。這幾年我們一直在展覽中嘗試“與藝術家對話”這個活動,效果很好。以往畫家以為畫了畫就可以了,不大愿意與觀眾面對面,但現在越來越多的畫家主動參與到策展和與觀眾的交流過程中來。

      解放周末:激發藝術家的活力,促進藝術家創作,這也是對藝術家一種重要的關注。

      范迪安:是的。不過,美術館也不能光把熱情和注意力放在藝術家身上,還是要從以藝術家為中心轉向以公眾為中心。今天的社會,需要美術館成為一座橋梁、一個家園,讓人們能夠在這里獲得關于美術的新知,形成藝術探討和交流的氛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美術館的功用。

      總是老幾套,就會失去魅力,要讓沉睡的藏品醒過來

      解放周末:就像去一些博物館參觀看不到鎮館之寶一樣,有時人們走進很多美術館,也總是和館藏寶貝見不到面,這可能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去美術館的一個原因。

      范迪安:我們以前也存在這個問題,館藏和公眾見面的機會比較少,結果導致兩個不滿意:藝術家不滿意,公眾不滿意。不少好作品進了館就“刀槍入庫,難見天日”了。這些年,我們加大了對藏品研究和利用的力度,每年舉辦多個大型主題展,這樣就有數千件藏品可以和公眾見面了。同時,我們也把藏品送到各地去展示,讓那些沉睡的藏品醒過來。

      解放周末:目前你們館內共有多少件藏品?

      范迪安:有10萬件之多。所以,我們還是要著力于展覽策劃,讓藏品輪流帶著主題意義和觀眾見面,既要有展現傳統藝術形態的,也要有展現新形態的;既要有名家作品,也要有新人新作。展覽形態足夠豐富,才能滿足觀眾日益多元的欣賞需求。如果總是老的幾套,美術館就會失去魅力。

      解放周末:什么樣的作品才能成為中國美術館的收藏?你們的標準是什么?

      范迪安:我們的收藏目標是建構現代以來中國美術的發展序列。北京故宮博物院主要保管、展示中國古典藝術,而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的中國美術作品的保存、收藏和推廣則是中國美術館的任務。中國社會歷經百年滄桑,這段歷史在美術繪畫上都有重要的反映和記錄,我們的藏品要能反映這段歷史,成為這段歷史的“視覺文獻”。同時,藏品也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我希望藝術家們能把他們最好的作品交給中國美術館,美術館也會給這些作品最好的“待遇”。這個“待遇”就是把作品納入研究的視野,給它們搭建一個經常性展示、傳播的平臺,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與它們相逢。

      就像食品要注重安全和營養,文化生活也要注重安全和營養

      解放周末:眼下正值暑假,家長在安排孩子的假期活動或帶孩子外出旅游時,好像很少會想到帶孩子去參觀博物館、美術館。

      范迪安:不能苛責家長,走進博物館、美術館是一種文化生活習慣,習慣是需要慢慢培養的。關鍵還在美術館自身,要常變常新,讓人們每次進來都可以看到新的展覽,有新的收獲。否則,美術館就成了景點,去過一次就可以了。

      另外,還要想辦法把人請進來。比如,我們這里常設學者講座,還建有150人的志愿者隊伍,針對不同群體,開展美術普及活動。學生、白領、農民,我們都專門請他們走進美術館。針對兒童的活動,我們搞得最多。雖然公共教育是需要花錢的,但這些錢應該自覺地主動地花。少搞展覽,不搞導覽,不組織活動,日子也能過,但效果是不一樣的。

      解放周末:這個“不一樣”可能在當下看不出什么,但它一定是會影響未來的。

      范迪安:我們這個時代,克隆跟風比較盛行,循規蹈矩成為很多人的“精明”選擇,但我覺得還是要追求一些“不一樣”。在追求“不一樣”的時候,你可能會付出更多,可能會碰到很多難題,但堅持下去,相信收獲也會格外多。就像我們連續5年推出的春節賀歲大展,我們花很大力氣去做這件事,就是希望讓大家覺得過春節不僅可以去天壇逛廟會,也可以到美術館來過高雅文化年,F在,每年大年初一,都會有數千名觀眾來美術館看展覽,這種習慣的養成,我覺得很重要。

      解放周末:按理說,人們的審美水平在不斷提升;但奇怪的是,在公共空間里,卻流行一種“審丑病”,出現了很多“丑建筑”、“丑雕塑”,您覺得問題出在哪里?

      范迪安:藝術家在工作室里搞藝術創作一般都是被允許的,應該給他們充分的創作自由。但選擇什么樣的作品放到公共空間里,要由專業的學術機構來把關。

      一件丑陋的雕塑是怎么進入公共空間的?作品進入公共空間之前,是否聽取了民意?在這方面,我們還缺乏制度,缺乏規范,缺乏反饋。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有一整套機制來確保選擇的學術性和專業性。

      解放周末:這種把關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擔當。

      范迪安:對,就像食品要注重安全和營養,文化生活也要注重安全和營養。比如北京東北角有一個商務區,前幾年莫名其妙地樹起一座其他城市建筑的微縮版雕塑,去年又冒出一個熊貓的城市雕塑。這些雕塑和這個商務區的氣質協調嗎?是在這里工作的人們所欣賞的嗎?很值得懷疑。因為缺少機制的保障,好多地方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在北京街頭問100個人,90個聽說過畢加索;到巴黎去問,知道齊白石的不到10人

      解放周末:我們現在都在說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您覺得我們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故事了嗎?

      范迪安:中國的發展正在成為世界的話題,但總體來說我們的貿易是順差,文化卻是逆差。你到北京街頭去問100個中國人,起碼有90人聽說過畢加索;但你到巴黎街頭去問,不會超過10人知道齊白石,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文化逆差。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規模、力量和效益上,和今日我們國家的整體形象不相符合。

      解放周末:走出去的一些藝術,是不是也存在剛才提到的審丑現象?

      范迪安:我們有一些藝術在走出去時,的確是用情緒的宣泄來代替理性的創作,用丑陋的暴露去滿足獵奇的目光。這些不僅不能反映中國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更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國人的精神形象。說得重點,就是損害了我們的文化國格。

      藝術家在創作時固然要尊重自己的表達,但在面向公眾和國際社會作展示的時候,確實需要認真地考量,自己這么做對展示中國的文化形象是有益的,還是有損害的。

      解放周末:要尊重藝術規律,也要考慮國家形象、國家利益。

      范迪安:我堅持有選擇的輸出,極端的、扭曲的東西不能成為中國藝術的代表。我也呼吁在文化走出去上進一步加大投入,要在西方一些知名的博物館、美術館這樣的平臺上,多多呈現中國當代的文化成果。現在整個國際社會對中國藝術在認知上還是有盲點的,總是用他們的價值觀來評判中國藝術。了解得少,就容易產生偏見。

      國內的專業機構、專業隊伍,在這方面也要有主動性和自覺性。中國美術館近年來和國外的很多家著名的美術機構建立了聯系,陸續向外推出了一些展覽,但局面不是靠一兩家美術館就可以改變的。一定要想到中國是一個大國,大國形象要靠點點滴滴、方方面面來樹立和維護,這個形象往往不會自然生成。

      以為蓋個館就能容納天下,實際上忽視了自己腳踏的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傳統

      解放周末:過去十年間,我們國家在文化產業上的投入加大了很多,國內博物館、美術館的建設速度比較快,F在的情況是怎樣的?美術館是太多了,還是太少了?

      范迪安:我兼任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主任,所以經常和全國公立美術館的館長們有交流。大家的共識是,目前國內美術館的數量還是不夠的。我們統計過,現在全國有60多個公立美術館,無論從絕對量還是人口平均量來看,這個數量都太少了。有些省沒有美術館,有些省的館徒有虛名,實際條件很不完備。

      我始終覺得在一個城市里,最漂亮最醒目的建筑應該是文化建筑。因為文化建筑是全民共享的,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基本去處,最好的建筑不應該是商業大樓或政府大樓。

      解放周末:也有一些新建的博物館、美術館,有著時髦的建筑外衣,里面卻是空蕩蕩的。

      范迪安:是存在這個問題。一家博物館、美術館不光是一個建筑的存在,更主要的是要有充分豐富的內涵。現在很多博物館、美術館徒有虛殼,走進去之后缺乏有吸引力的藏品,缺乏有魅力的展覽,特別是缺乏能夠讓人們有文化家園感的環境氛圍和服務內容。現在的問題是,一方面還有一些省會城市沒有一家達標的博物館或美術館,另有一些城市卻是花巨資蓋完房子就完事。

      解放周末:建館可以拉動經濟的GDP,卻不能拉動“文化GDP”。

      范迪安: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博物館,建筑本身就是所在城市的重要標識,但更重要的是它們的藏品與服務。我們在博物館、美術館的建設上存在著明顯的短板,這個短板就是缺乏內涵建設、專業建設。有些地方建館時不注重本地區的藝術傳統與實際現狀,不挖掘本地區的文化資源,導致建館是一回事,運營是另一回事。

      解放周末:建時盲目追求“最大最全最國際”,卻忽視了自己的歷史和傳統。

      范迪安:這種心理滲透在我們整個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受到全球化浪潮的裹挾和沖擊,使得我們的文化心理比較多地傾向于追求國際化,而忽視了對本土文化的挖掘和推廣。這樣追求方向上的偏差,導致了在具體操作上,在場館的建設、項目的運轉上,都出現了誤區。以為蓋個館就能容納天下,實際上忽視了自己腳踏的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傳統。

      解放周末:關鍵還是要從實際出發,在對傳統的凝視中眺望未來。

      范迪安:一定要從實際出發,這樣就不會在建設時一窩蜂地把所有的文化設施都放在大城市里,中小城市也要有。在新一輪城鎮化建設中,尤其要注意這一點。

      文化設施和文化服務應該更貼近我們真實的城市生活、市民生活。我們去巴黎,會在中心廣場周圍看到很多重要的博物館,但也有很多小型的博物館,散落在各個街區。當我們走在歐洲某個小城鎮時,會覺得那里有很好的藝術氣息。這種氣息從何而來?就是那些紀念本地文化名家的小館傳遞出來的。所以,要看重身邊人、身邊事,還有身邊散布的文化記憶。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