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有機統一電視文化的“雙重功能”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8月21日14:56 來源:中國作家網 張慧瑜

     

     

     

      7月初,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第二季開播,收視率瞬間秒殺湖南衛視經營多年并最近改版的《快樂男聲》(據悉7月12日PK當晚的收視率相差10倍之多)。2012年《中國好聲音》創造的收視奇跡,給競爭激烈的電視節目帶來了雙重“示范”效應。一是,歌唱選秀類節目迅速“好聲音”化,今年以來其他衛視不甘示弱紛紛強檔推出《我是歌手》(湖南衛視)、《中國夢之聲》(東方衛視)、《中國最強音》(湖南衛視)、《我為歌狂》(安徽衛視)等音樂類節目,就連四大導師的設置也被同類節目所效仿;第二,盡管《中國好聲音》并非首次原版進口節目,此前《中國達人秀》(東方衛視)、《中國夢想秀》(浙江衛視)等都購買自海外擁有高收視率的電視節目,《中國好聲音》的成功“落地”再次推動原版進口節目大量涌進中國,如今年上半年江蘇衛視和浙江衛視分別購買不同的節目版權,同時推出相似的明星跳水節目《星跳水立方》和《中國星跳躍》。這些根據海外節目的“制作秘笈”傾心打造的電視欄目確實在舞臺調度、拍攝機位以及后期剪輯上更加美輪美奐。不過,面對暑期檔同時推出的多部同類型的歌唱選拔節目,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及時發布調控措施,要求各大衛視對此類節目實施總量控制、分散播出,這有利于避免“惡性競爭”以及帶來觀眾的審美疲勞。

      中國的電視制度

      從這種主管部門的“宏觀”調控與各大衛視的市場競爭可以看出中國電視媒體的制度基礎,中國所有的電視臺基本按照行政區劃分布,能夠上星播映的衛視臺也有幾百家,相比國外多由幾家大型電視公司壟斷經營的格局,中國電視媒體高度分散化。新世紀以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省市級電視臺很多已經從文化事業單位轉變為國有傳媒集團,進行企業化管理和市場化運營。與此同時,積極推行“整體制播分離”改革,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制作環節,這使得電視劇、電視欄目的生產完全市場化,各大電視臺逐漸改變自產自銷的格局,主要從市場中購買相關電視節目。這也導致那些帶來高收視率的電視劇和電視欄目,往往會引起同類型的重復生產,比如2002年熱播劇《激情燃燒的歲月》帶動紅色改編劇的大量出現,2006年《暗算》熱映帶動諜戰劇的流行,以及2010年電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的轟動效應帶來婚戀交友節目的涌現。

      這種市場化下的盲目跟風、山寨現象不僅容易造成同類產品生產過剩、粗制濫造,而且更使得各大衛視有可能變成“千臺一面”的情景,導致不同地域的電視臺高度趨同化,從而缺乏文化多樣性。因此,主管部門經常會出臺政策限制同類型電視劇或電視節目的播出,以給生產市場降溫。除此之外,面對市場化經營所帶來的娛樂化、低俗化、唯收視率化現象,主管部門也會出面干預這種過度市場化所帶來的不良后果。比如禁止紅色經典的解構、避免抗戰劇的游戲化等。更重要的是,中國的電視臺具有雙重功能,既是需要創造利潤和經濟價值的企業,又是承擔著主流價值觀、社會化職能的公共文化平臺。這種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辯證統一,也是包括電視媒體在內的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其實,兩者之間的沖突、錯位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更不是一對矛盾,倒是我們的電視工作者是否找出了最佳的結合點。央視的金牌節目《感動中國》,其收視率之高,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傳播就是典型例證。其實在上述提到的電視文化節目中,有幾檔節目比如講述個人奮斗或慈善感恩的故事,既有可能帶來市場收益,又能滿足主流共識的要求。

      夢想背后的人生“舞臺”

      從《中國達人秀》《中國夢想秀》到《中國好聲音》,有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反復出現,這就是“夢想”,而“圓夢人”或“追夢者”的主體則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中國達人秀》的口號是“平凡人也可以成就大夢想,相信夢想,相信奇跡�!薄吨袊寐曇簟吠瑯邮且粋€實現夢想、給“好聲音”帶來奇跡的節目,如此“魔幻舞臺”為何能夠成為普通人“夢想成真”的造夢機呢?

      在新一季《中國好聲音》中,四位決定學員能否留在臺上的導師,不只是要說出競技者歌唱方面的優劣,還要時不時地鼓勵他們堅持自己的音樂夢想。盡管節目組非常精心地給每一位參賽者“編排”了不同的個人故事,并突顯不同的“個性”及音樂風格,但這些學員卻如同一個模具雕刻出來的工藝品一樣,懷著“同一個夢想”,這就是一種個人成功的勵志夢、奮斗夢。欄目的“懸念”在于,導師能否作出合情合理的判決。從參賽者踏著紅地毯走進攝影棚始,到比賽結束、回歸親友的懷抱終。在這里,每個參賽者都是一個原子化的個體,這種個體來自于父母之家或者夫婦之家,其“人生”的主體段落就是參加一次又一次的競技與過關的比賽,這多么像一個壓縮版的人生與社會的寓言。

      在這種個人與社會的隱喻中,被突顯的是孤零零的個體如何通過自己的音樂才能從已然成功的導師那里獲得認可,能夠被說出的只是個人及家庭的創傷與困難,而支撐個人與小家庭存在的歷史和社會背景都“化為烏有”,這使得《中國好聲音》的舞臺充滿了童話般的“魔力”,其最大的“魔法”就是讓丑小鴨變成白天鵝、讓灰姑娘穿上水晶鞋�,F場及電視機前的觀眾一次又一次地“目睹”這一“見證奇跡的時刻”,從而不會追問為何每一個生活在當下的人們都必須經歷這種“舞臺機制”的遴選。不管是學校里的學生,還是企業中的員工,或機關里的公務員,都需要經歷不同等級、不同種類的業績考核,只是在現實生活中,看得見的導師轉化為一套看似中立客觀的量化指標。

      更為重要的是,在這種個體與魔幻舞臺的對立中,個人成為社會的中心,每個參與者彼此分隔,他們既不是“扶老攜幼”的伙伴,也非“同甘共苦”的合伙人,而是相互比拼、搏殺的競爭者,正如好萊塢大片《饑餓游戲》所呈現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叢林法則。也就是說,個人處在一種去社會化的狀態中,惟一可以提供心靈慰藉的就是家庭。這種競技式的選拔機制、個人成功的價值觀以及對家庭倫理的強調,正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經濟自由化所需要的文化規范。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中國夢想秀》等節目成功地營造了個人成功的白日夢,不如說如此直接地再現了個人在社會舞臺中的真實境遇。

      如果說這些競技類電視節目講述了一種個人在社會競爭場中奮斗的故事,那么還有一些公益救助類節目把“魔幻舞臺”的目標由“個人夢”升華為一種“他者夢”,也就是通過參與者的智力過關或技能比拼來賺取幫助弱勢群體的公益基金,如今年央視推出《為你而戰》《舞出我人生》等節目。這些節目的微妙之處在于這種“我”作為幫助者的主體位置和“你”作為被救助者的客體位置并沒有縮小“我和你”的差距,反而依然是一種舞出“我”人生,才能為“你”而戰的悲喜劇。從這里可以看出,這種過于單一化的個人成功夢恰好成為這些電視節目最主要的文化想象,值得反思的不是讓更多的人通過“魔幻舞臺”實現個人夢想,而是我們能否創造新的更具包容性、互助性的人生大舞臺。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濞戞搩鍘煎ù妤佹媴濠婂啫绀傞梺鎻掔Х閾斿姊归崹顔剧獧閻犱警鍨€靛本锛愬鈧崳鐗堫槹鎼淬垺銇熼柛鏃撴嫹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 濞存粎鍎ら惃顖炲棘閸パ屽妳
    • <閻犲洦顨呴崹锟�
    • 婵ɑ鍨跺Λ宀勫棘閸パ屽妳
    • 濞戞搩鍘煎ù妤佹媴濠婂喚鍟€
    • 閻忓繐绻楅鈺呮焻婢跺﹤鐏�
    • 闂傗偓鐠恒劎妲栭悘蹇撶箺椤曗晠鏌呮径濠傜亖
    • 濞达絾绮岄宥夊棘閸ャ劍鍠呴柟璁规嫹
    • 濞戞搩鍘煎ù妤呭冀閳ヨ櫕鐤柡鍌氭搐椤掞拷
    • 濞达絾绮岄宥夊礄閾忕懓顣肩紒鈧敓锟�
    • 濞达絾绮岄宥夋焻濮樻剚鍞�

    博 客

    缁儳鍍甸崡姘瀮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