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研討 >> 正文
講述上世紀七十年代家庭生活的電視劇《我的父親母親》
道出了現代人的婚姻愛情觀
由新麗傳媒、天視衛(wèi)星傳媒聯(lián)合出品的電視劇《我的父親母親》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小城,知識分子陳志與農村姑娘張翠花因故結成夫妻,演繹了一場跨越30年的婚姻保衛(wèi)戰(zhàn)。該劇一經播出,就被觀眾譽為“知青致青春”,而劇中“愛情與婚姻”關系的主題、老派人物拍出現代感、主創(chuàng)鮮活的表演等諸多方面更是成為觀眾熱議的焦點,尤其在陳志跟張翠花婚姻的最終結局上,還引發(fā)了離或不離兩方觀點的爭論。日前,中國電視藝委會在京召開電視劇《我的父親母親》專家研討會,與會者結合當前電視劇創(chuàng)作現狀,從價值趨向、人物塑造、情感追求等多個方面對該劇的創(chuàng)作得失進行了深入探討,認為這是一部有生活、有歷史,好看耐琢磨的好劇。
與會者認為,衡量編劇的創(chuàng)作水平首先要看他的價值取向,看他有沒有獨到的歷史畫像和獨到的美學追求。趙冬苓在眾多編劇扎堆的題材中,獨辟蹊徑,抓住兩代人婚姻觀上的差異,雖然講述的還是年代戲里的老故事,但卻道出了現代人的婚姻觀、愛情觀。
在當下家庭倫理劇扎堆、正劇不興、雷劇大行其道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下,與會者認為,該劇從多個方面進行了突圍:首先,編劇把故事放在了一個大的時代變革背景下,不僅展示了中國社會近30年的時代變遷,更重要的是寫出了這一變遷之下,人的情感、思想的發(fā)展史和主體覺醒的過程。其次,在故事結局的設置上,既不是大團圓,也不悲情,而是從生活入手,呈現了歷史對個人命運的影響,符合現代社會價值選擇的結局,傳遞出婚姻生活中男人的擔當與婦女的解放相互和諧的人文命題,傳達了情感的正能量。第三,非常重視人物塑造,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與細節(jié)展示。
在肯定創(chuàng)作成績的同時,一些與會者也指出了該劇在形象塑造和情節(jié)設置上存在的疏漏和不足,比如更多去借助外部的戲劇性沖突掩蓋人物性格的自然發(fā)展,很多關鍵情節(jié)的發(fā)展、戲劇橋段的設置偶然因素過多等。面對該劇取得的良好收視成績,與會者呼吁電視劇創(chuàng)作者應該不隨大流,多寫弘揚核心價值觀和文化擔當的正劇。認為質量過硬才是一部電視劇贏得觀眾的核心要素。 (徐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