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文懷沙談文化 稱“風”“騷”概括中國傳統文化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8月21日10:16 來源:京華時報

      8月12日,“東方藝術情韻:從天安門到凱旋門——文懷沙書法作品、徐嬿婷繪畫作品、郅敏雕塑作品三人展”在北京1+1藝術中心亮相。此次展覽聚齊老、中、青三代人的書法、繪畫、雕塑,其中包括文懷沙的40余幅書法作品,三人的面貌各有不同,但主題全是表達對生命的弘揚。隨后“三人展”將赴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展覽,向歐洲展示中國的文化。8月15日,文懷沙在接受《京華時報》專訪時表示,自己雖然年紀已大,但仍然每天堅持學習。

      >>記者手記

      老頑童這稱號當之無愧

      我一直是懷著一顆忐忑而又崇敬的心采訪文老的。當我提出可以開始了嗎,文老笑著說“事不宜遲嘛”,一下子就打破了緊張的氣氛。文老很和藹,也很健談,說話鏗鏘有力。采訪過后,我有幸觀看文老揮毫潑墨,下筆蒼勁有力,寫每一個字都很平穩,身體依舊硬朗。

      采訪過程中,我深感文老的學識淵博。他總是引經據典,不時蹦出幾個法語或英文單詞,或情不自禁吟誦幾句詩歌。不僅如此,文老談吐風趣,還會說些幽默小段子,讓大家會心一笑。我不禁感慨,大師的虛銜應該拋去,留下“老頑童”這稱號當之無愧。

      □談文化

      “風”“騷”概括中國傳統文化

      文懷沙德高望重,是20世紀初產生的眾多中國文化學者中的碩果僅存者,他的書法滿蘊他對中國文化的領悟。畢加索曾說過“如果我生在中國,我想我將成為一位書法家而不是畫家”,這句話給文懷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懷沙說:“漢字是單音單字,所以漢字可以構成對聯、對偶句、律詩,它能表現出豐富的情感和深層的思想。通過書法書寫出來,可以將中國蘊藏的很多文化無聲語言表達出來。可以這樣理解:中國情韻是中國書法的靈魂。”

      重回“風”、“騷”語境中的自我是文懷沙此次展覽的中心內容。在文懷沙看來,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用“風”、“騷”兩個字概括。“風”和“騷”是耐人尋味的,“風”代表中國文化的共性,代表人物是孔子;“騷”代表中國文化的個性,代表人物是屈原。文懷沙始終是屈原精神的踐行者,他把《離騷》的內容作為此次展覽的思想載體——他采擷《離騷》詩句集聯,“每一幅字都有它的思想和內涵,實際上是重溫我們國家的經典文化,一個有文化的人,一定不會背叛自己的歷史。”孔子遠在中世紀之前就為全世界所熟知,1953年,屈原與波蘭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的文學家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運動領袖何塞·馬蒂一道,成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文懷沙表示,該展覽之后將會在法國舉辦,文懷沙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更廣泛的關注。文懷沙透露,此次他去法國還有一個“私心”,他和法國著名作家維爾高爾(《海的沉默》的作者,已去世)有很深的情誼,想通過這樣一個文化交流活動來紀念他們的友誼。

      □談名號

      要有敬畏謙卑之心

      當百度“文懷沙”這個名字的時候,出現在屏幕上的是著名楚辭學者、國學大師、紅學家、書畫家、金石家、中醫學家、吟詠大師等一系列的頭銜,文懷沙對此表示無可奈何。

      文懷沙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放牛的小孩在地上拔了一棵草,有一位天文學家剛好路過,孩子問他:“大師,這是什么?”那個白發蒼蒼的天文學家拍拍小孩說:“孩子,我知道的并不比你更多。”文懷沙說:“我覺得這就是我的心情,有時不恰當的歌頌比不恰當的謾罵更可怕。作為藝術家一定要有卑微敬畏的感情,這樣作品起點才會高。”

      對于種種頭銜,文懷沙表示,雖然年紀大了被人尊敬,但永遠不要迷失方向,要以群體為師,以年輕人為師。“知識是無限的,我知道的非常有限,現在每天仍在學習。”

      □談生死

      永遠不死未免太辛苦

      文懷沙現在的生活很規律,每天都堅持讀書、寫書法,忙碌而充實,“我現在最大的快樂是讀書,我的床三分之二擺的全都是書。”

      雖然年事已高,但文懷沙對待生死卻表現出樂觀的態度。“我每一天活得都很高興,如果明天去世了,我也沒有遺憾。死亡是一個不能夠回避的事情,人來到世上,這個事情有來就有去,假如人真的永遠不死,我未免太辛苦了。”文懷沙十分坦然,“我從來只記愛不記恨,只記恩不記仇。”文懷沙表示,這些豁達的態度都是從孔子身上學來的。(楊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