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書訊 >> 正文

    《故宮百寶》圖冊出版 收錄故宮人最喜愛的文物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8月21日09:43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故宮百寶》圖冊出版發行。它既是“故宮人最喜愛的文物”評選活動的成果,也是公眾了解故宮藏品精華的一種新渠道!霸u選活動的目的是更好地傳播故宮文化,宣傳故宮文物藏品,研發故宮特色文化產品!惫蕦m博物院經營管理處處長楊曉波向記者介紹了評選的目的、流程和標準。

      據介紹,故宮學術委員會全體20位專家及特邀的兩位設計師擔任專家評委,從故宮的26大類文物中推薦出10類文物,每位專家再從10類中推薦出10件文物,根據得票數,從院藏的180余萬件文物中最終確定115件(包括得票數相同的)作為候選文物。

      文物的評選有6項標準:應具有較高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具有獨特性、經典性、象征性;具有較高社會影響,在同類文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較好的視覺效果和欣賞價值,圖案或造型美觀;具有宮廷文化特色,體現皇家藏品特點;具有易于提取、轉化文化元素的特性,適合研發故宮文化產品。

      經過專家評委推薦、候選文物入圍、職工和志愿者投票等三個階段,故宮人最終選出了自己最喜愛的11件文物。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告訴記者,此次評選旨在充分利用故宮豐富的文化資源,研發出優秀的博物館產品,使觀眾能夠通過購買文化產品的方式“把故宮帶回家”。他表示,這次活動還是一次文物知識普及,使故宮職工和志愿者對院藏文物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根據得票數多少,故宮人最喜愛的文物共評出11件(《馮承素摹蘭亭序卷》和《伯遠帖》得票數相同)。

      定窯白釉孩兒枕(宋)

      宋代是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當時各地出現了許多具有不同風格特色的名窯。其中北方瓷窯——定窯的瓷器一度作為北宋的宮廷用瓷,對后代瓷器有很大影響。定窯古遺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燕山村一帶,曲陽宋屬定州,故稱“定窯”。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孩兒枕,高18.3厘米,長30厘米,寬11.8厘米,胎體厚重,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象牙黃色。外底素胎無釉,有兩孔。孩兒的形象與北宋時期畫家蘇漢臣所繪《秋庭嬰戲圖》《雜技戲孩圖》中的嬰孩形象如出一轍。整件作品凝聚了古代匠師藝術創造的高超水平,瓷塑造型飽滿,雕琢線條流暢,面部細部刻畫極為傳神,生動地表現了孩兒形象的姿態和特征,堪稱中國古代瓷器中一件精美絕倫的名品。

      拓展閱讀

      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各收藏有一件定窯白釉孩兒枕,兩件造型近似,但衣著紋飾不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底部刻有乾隆三十八年御制詩《詠定窯睡孩兒枕》:“北定出精陶,曲肱代枕高。錦繃圍處妥,繡榻臥還牢。彼此同一夢,蝶莊且自豪。警眠常送響,底用擲籖勞!(《御制詩四集》卷十三)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年(1773~1775年)曾多次提看“定瓷娃娃涼枕”,并下令為其配制木座、錦墊,可見對孩兒枕的喜愛,而在乾隆詠定瓷的御制詩中,以孩兒枕為題材的多達11首。

      金甌永固杯(清)

      清代制造,金質,高12.5厘米,足高5厘米,口徑8厘米。杯直口,圓體,鼎式,三足。杯身鏨滿纏枝寶相花紋,花芯以珍珠及紅、藍寶石等鑲嵌而成。兩側有夔龍形耳,龍頭上分別嵌飾大珍珠。三足呈象首式,象鼻卷曲為足尖,象牙纖細,鏤空于旁。外口邊鏨刻回紋一周,并于一面中部鏨刻篆書陽文“金甌永固”銘,另一面鏨刻“乾隆年制”款識。金甌,即金制的小盒,珍貴而堅實。古人往往用金甌喻國土的完整、國家的繁榮。

      除夕子夜時,清宮中要舉行元旦開筆儀式,金甌永固杯為皇帝專用的盛酒器具;实蹖ⅰ巴捞K酒”(相傳是依據華佗之方釀造,元旦飲之可祛惡避邪)注入杯中,陳于案上,在燭光之下,書寫新春喜帖,祈求平安健康與國家繁榮。

      拓展閱讀

      眾所周知,乾隆在做了六十年皇帝后讓位給嘉慶。歷史上的“乾隆”年號,也只用了六十年,但這只杯子明明鑄造于嘉慶二年,卻仍打上了“乾隆”的年款。這是因為,乾隆退位后,為了表示對他的尊崇,宮中仍然使用乾隆年號,包括他本人使用的歷書,上面依舊按照乾隆而不是嘉慶紀年。只是這只杯子,也只有一次被乾隆使用的機會了。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元)

      通高13.9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13.5厘米,系清宮舊藏。爐銅胎,圓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爐頸部淺藍釉地,飾黃、白、紅、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寶藍釉地,飾紅、白、黃三色掐絲琺瑯纏枝蓮花6朵。腹下飾蓮瓣紋一周。

      此器釉質瑩潤,有的部分釉質呈玻璃般的透明狀,琺瑯色澤渾厚諧調,富麗典雅,是一件高水平的元代掐絲琺瑯作品。唯其銅膽、雙象首耳和圈足為后配。

      拓展閱讀

      如今“景泰藍”早已成了掐絲琺瑯工藝的俗名,一提起這個古色古香的名字,人們就會想到通體金絲彩釉、富貴氣十足的金屬胎掐絲琺瑯器。

      但據專家考察,明景泰年間的許多掐絲琺瑯器并非當時燒造,而是前代器物的改造。這件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象耳爐就是景泰年間改造的元代琺瑯器,爐的鏨花內膽、底足與兩只卷鼻象耳才是景泰朝工匠的后配。景泰朝的工匠借元代琺瑯的高品質為自己在中國工藝史上賺得了“景泰御前作坊之琺瑯”的美譽,以至金屬胎掐絲琺瑯也被冠以“景泰藍”之名。然而其中相當一些其實是改造過的元代琺瑯器珍品,比如故宮這件精彩的掐絲琺瑯爐。

      《馮承素摹蘭亭序卷》(唐)

      《馮承素摹蘭亭序卷》,唐代馮承素摹,紙本,行書,縱24.5厘米,橫69.9厘米。此本用楮紙兩幅拼接,紙質光潔精細。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后紙明項元汴題記:“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勅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遂定為馮承素摹本。

      拓展閱讀

      書畫鑒定大家徐邦達先生在《古書畫偽訛考辨》中對此卷作如是評點:從書法上看,娟秀特甚,稍乏王羲之“雄強”之氣,但從另一方面看則還有一定的接近“繭紙”原帖的地方,確然略勝于世傳另外那些臨摹本墨跡以及石刻傳拓本。本帖行款前后左右映帶,欹斜疏密,錯落有致,通幅打成一片,為任何摹本中所未曾見到的。本帖點畫種種特點,我以為可能大都是保留原帖中的原樣而仿摹下來,不能是憑空胡造的,所以它有一定的“存真”的優點,高于傳世各種其他摹刻本。本帖神氣又比較生動,細看乃是摹臨結合,將字形先勾一輪廓,再依勾形對看原跡臨寫,其細微末節特點之處——如賊毫、叉筆等,則再仔細描補而成。所以一方面細節特點不失,一方面又較生動。粗心一看,幾乎要當是放筆直書的,無怪季因是(按:明末收藏家季寓庸字因是)會上陳定(按:陳定,字以御,明末人)的當,以為真是“昭陵祖帖”重現人間了。

      大禹治水圖玉山(清)

      大禹治水圖玉山,清代乾隆年間制作,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約5330公斤,以新疆和田密勒塔山青白玉制成,下面承以銅嵌金絲山形座。玉山雕刻著崇山峻嶺、古木叢立、洞壑溪澗;大禹在正面山腰上親自勞作。追隨他的民眾,有人用錘打,有人用鎬刨,有人用杠桿捶擊,鑿石開山,使水就下。這幅生動活潑表現大禹治水之偉大的勞動圖景,是按著玉材天然形勢,給予艱巨的藝術加工而造成,堪稱稀世珍寶。   拓展閱讀

      宋代著名美術評論家郭若虛所著《圖畫見聞志》等史料記載:隋唐五代時期的著名畫家展子虔、吳道子、顧愷之等都曾經創作過《大禹治水圖》,以紀念大禹治水的偉大功績。但因年代久遠,這些畫作都已經無法見到。

      目前被人們廣為熟知的《大禹治水圖》,是清宮舊藏,現珍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根據記載,它是宋代的一位佚名畫家所作。畫面精心描繪了大禹領導人民鑿石開山,刨沙筑渠,疏通河道,導流洪水的宏大場面。它就是《大禹治水圖玉山》的藍本。

      田黃三聯璽(清)

      清代制造,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厘米,邊長2.6厘米;中“樂天”,橢圓形,高1厘米,長徑3厘米,短徑2.3厘米;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厘米,邊長2.6厘米。此聯璽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時所鐫,系由一塊相當大的田黃石雕刻而成,三璽之間由田黃石鏈連接,顯示出雕刻者極高的造詣和工藝水平。   此三聯璽雕刻精絕,原是乾隆帝御用寶璽中的精品,常鈐蓋于御筆書畫上,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視。

      拓展閱讀

      在明朝田黃石被稱為“黃石”,未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至明末才引起當地名流的注意。據施鴻寶《閩雜記》記載:“明末時有擔谷入城者,以黃石壓一邊,曹節憨公見而賞之,遂著于時。”田黃石真正引起人們的重視,身價陡增是進入清朝的事。

      乾隆皇帝自稱夢見玉皇大帝賜他田黃石,并賜書“福、壽、田”三字。大概是因為福建壽山所產的田黃石,喻上天所賜“多福多壽,王土廣袤”,可以引申為大清江山為上天所賜。為此,乾隆皇帝大量收藏田黃石,多用田黃石治印。田黃石的身價,一發而不可收拾。有鄭洛英《無題》詩可證:“別有連城價,此石名田黃!

      蓮鶴方壺(春秋)

      春秋后期青銅器,高122厘米,寬54厘米,重64公斤。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方壺形體巨大。壺上有冠蓋,長頸,垂腹,圈足。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中間鏤雕蓮瓣蓋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飛、引吭高歌的仙鶴。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上出器口,下及器腹。壺體四面以蟠龍紋為主體紋飾,腹部四角各攀附一飛龍。腹部四角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虎,傾其全力承托重器。該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其構思新穎,設計巧妙,融清新活潑和凝重神秘為一體。

      春秋時期,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有了飛速發展,如“失蠟法”的發明等。但這一階段青銅器鑄造工藝的成就并不僅僅體現在創新上,對于一些優秀的傳統工藝,也予以繼承并發揚光大,如“分鑄法”。這個方壺的仙鶴、雙龍耳與器身主體即采用分鑄法,既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技術,也反映了當時青銅器上動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該器曾被郭沬若先生譽為春秋時代之精神象征。

      紫禁城角樓(明清)

      紫禁城垣四隅之上各有一座角樓,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角樓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與城垣、城門樓及護城河同屬于皇宮的防衛設施。   角樓俗稱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角樓從墩臺下地面至角樓寶頂高27.50米,由多個歇山式組成復合式屋頂,覆黃琉璃瓦。上層檐為縱橫相交四面顯山的歇山頂,正脊交叉處置銅鎏金寶頂。檐下施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二層檐四面各加一歇山式抱廈,四角各出一條垂脊,多角搭接相互勾連,檐下單翹單昂五踩斗栱。下層檐四面采用半坡腰檐,四角出垂脊,用圍脊連貫,檐下重昂五踩斗栱。下層檐和二層檐實際上四面各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加垂脊集合在一起的屋頂形式。角樓采用減柱造做法,室內減去四根立柱,擴大了利用空間面積。在房屋構架上采用扒梁式做法,檐下梁頭不外露,使外觀上更加突出裝飾效果。

      《極樂世界圖軸》(清)    

      清朝乾隆年間制作,絲質,蘇州織造,縱448厘米,寬196.3厘米,系清宮舊藏。彩織《極樂世界圖軸》,是一幅根據佛教經變故事畫,用彩色絲織成的,內容出自“西方凈土變”。

      拓展閱讀

      彩織《極樂世界圖軸》,從本幅到裝池的上下邊綬帶部分,均為通幅貫梭織成。全幅用十九種不同顏色的彩色緯絲同時織制。制作這樣內容復雜、形象豐富、色彩多變、結構嚴謹的巨幅繪畫性的織成彩錦,工藝技術上的難度是很大的。這件織成彩錦圖軸需要有精通畫理的“挑花”工人挑制“花本”,由“機工”裝配專用織機上的提花裝置,再由“挽花”工人與織工配合制作。據記載,蘇州在明宣德年間就織造過這類畫軸。彩織《極樂世界圖軸》,是清代蘇州織造府管轄下的“高手”和“巧匠”的精心杰作,亦反映出乾隆時期蘇州織成錦技術水平之高超。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