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秦嶺《在水一方》研討會 >> 正文
一個富有意蘊的書名
拿到這本書,看到《在水一方——中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紀實》的書名,我在第一時間腦海里盤旋的是《詩經·蒹葭》的句子:“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佳人,在水一方!毙闹幸苫螅髡咴趺从昧诉@么一個浪漫而以濕潤的書名來訴說一個沉重悲壯的話題呢?后來一想又不對,因為“在水一方”這首“秦風”,詩名雖然讓人情動遐想,但詩中表達的中心意象卻是:主人公在河畔久久徜徉,凝望追尋河對岸的“伊人”;“在水一方”,是隔絕不通、縹緲難尋、可望難即、追求艱難之意,而不是詩名表面示人的浪漫情調——望文生義豈不誤事?!是啊,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千百年來,農村飲水問題,一直是事關民生的重大命題,更是困擾干旱缺水地區無數百姓生存的如山一般的沉重話題,其間釀成了多少悲慘苦澀的故事,聽來讓人鼻子發酸、眼眶濕潤。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為了解決這一民生問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其過程可謂“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直到今天,我們還不能拍著胸脯說這一問題已圓滿解決。這樣想來,《在水一方》這個書名,還真切中了書中應有之意。
讓人悲喜交加的“水民生”故事
在這部報告文學中,作家秦嶺懷著強烈的悲憫情懷,用飽蘸深情的如椽大筆,向我們講述了中國農民的“水民生”,展示了中國農村的“水畫卷”。我特別佩服作者運用小說筆法的講故事能力——通過他講的一個個“水民生”故事,真實生動地反映了農村廣大農民因水而起的命運、渴望、糾結與奮爭。
讀《在水一方》,我的感情是復雜,用“悲喜交加、五味雜陳”形容似乎比較貼切。
先說“悲”。悲從何來?
一悲老天之不公,讓中華大地水的分布苦樂不均。作者告訴我們:大自然賜給我們中華民族的水,總量雖然不算少,但平均到每個人頭上,便捉襟見肘了——人均水資源量的嚴重不足,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09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而且我國的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頭重腳輕,像個營養不良的大頭娃娃”——“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夏秋水多,冬春水少”,“澇則汪洋一片,旱則赤地千里”。即使是多水的地方也未必年年、季季、月月、日日豐水,一遇干旱,同樣會鬧水荒,更何況還有“工程性缺水”、“水質性缺水”等問題的存在。“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斷流了、污染了,當母親河干癟的乳房里滲出的是毒液,嗷嗷待哺的兒女,愛何以堪?情何以堪?命何以堪?”讀到這樣的文字,我的心情除了沉重就是憂患。
二悲百姓飲水之困,日子過得尤為艱難。透過作者的描述,讀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國農村飲水之困的嚴峻與殘酷。在缺水的農村,老百姓不但以食為天,而且以水為天——“一些地方,村民挑水、馱水得走幾公里、十幾公里的崎嶇山路,往往是早上披著星星出門,晚上又披著星星回來”;“一瓶水,大旱之年的云南鄉村,得在大山里找幾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甚或,一天”,“一瓶水,可以讓學校停課,學生失學,家庭崩潰”。有些極度缺水的地方,人們寧舍一升糧食,也不舍一碗水;“同一碗水,全家先洗菜,再洗臉,然后洗衣,最后再喂牲口”。更有甚者,因為缺水和取水難,一些村莊成為“光棍村”,一些人走上了含恨跳崖、上吊的不歸之路。還有一些地方,“由于世代喝有害物質嚴重超標的水或被污染的水,冒出了許多‘怪病村’、‘癌癥村’、‘絕癥村’”……
作者在表現農村吃水難時,沒有更多地敘述過程和介紹情況,而是采用散文化、小說化的方式,講述了“一瓶水和中國農村教育”、“老母親找水,兒子找老母親”、“一匹馬和一個家庭的消逝”等幾則令人酸楚的故事,真實再現了缺水地方農民生產生活生態的的狀況,讓人如臨其境,仿佛觸摸到“飲水安全問題已成為中國農村大地的傷口”。
……因為飲水太困難了,在貴州獨山縣甲定鄉山村堅守11年的34歲的青年教師王炳坤實在待不下去了,他要離開這個“鬼地方”南下深圳打工。為了挽留老師,村民和學生想出了一個辦法,就在王老師要走的那天早晨,“十幾個小學生,在他的宿舍門口站成了一排,每個同學手里,都拎著一個小瓶子……一瓶水,一瓶水,又一瓶水……”面對這十幾“一瓶水”,王炳坤被感動了,最終還是留了下來。
“天還未亮,72歲的老母親就顫巍巍地蹣跚在找水的路上!薄八缟铣鋈サ,到了晚上,太陽都落山了,還沒有回來!薄跋略崮赣H的時候,哥倆沒有忘記,用一個雪碧瓶子,裝了滿滿一瓶子雨水,擱進了母親長眠的棺材里!
“是水,讓庹德富生了滿肚子的氣。如果不是水,他就不用苦思冥想修水窖,如果不是水,他心愛的馬也不會死。”“全村的大多數姑娘早就遠走高飛,去了有水的地方。但是25歲的大姑娘庹燕如卻不能……嚴酷的現實擺在眼前:我離開了干海子,誰給家里背水?母親由誰來伺候?兩個上中學的弟弟,學業咋辦?”
觸目驚心的場景,觸目驚心的事實,讓人悲從中來,揮之不去,從而更加反襯出黨和政府實施飲水安全工程是及時雨是雪中炭。
再說“喜”。經過多年的奮斗,中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遍地開花、爭奇斗艷,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樂章。作者用濃重的筆墨描述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給中國廣大農村大地帶來的巨大的變化,這變化是通過“小小水龍頭與農民的大日子”、好日子撲面而來的,“書寫在農民的臉上,也延伸在農民的腳下”;這種變化既有宏觀的,也有中觀和微觀的;既有物質的,更有精神的——這正如作者所云:“自來水像一條銀色的絲線,牽出了農民內心的許多秘密,當我分享這份秘密的時候,我真正發現了飲水安全帶給農民心靈、情感、人性、道德、精神層面的變化!倍髡弑憩F這些變化,同樣是用一個一個充滿喜劇色彩的故事,唱出了一曲曲飲水解困、惠及民生的贊歌。這些故事,既有“自來水與鄉村‘三樂’”的喜洋洋場景,讓我心向往之、逍遙游之。也有“有了自來水,咱不再擔心成為‘末代農民’”的豪邁情愫,讓我與村民一起感嘆:飲水安全最大的好,就是留住了鄉村的人!還有更改村名讓“村名走進飲水安全時代”的流行時尚,讓我與作者達成共識:農村“未來的路,流水潺潺”!
是的,中國農民最純樸本分,最吃苦耐勞,也最容易知足感恩,飲水安全工程實施后,喝上安全水、幸福水的廣大農民打心眼里感謝黨和政府為他們辦得實事好事,飲水安全工程被他們贊譽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吹礁煽实霓r村百姓告別干渴的歷史,過上水靈靈、光燦燦的美好生活,我的心也隨著作者溫暖溫馨的文字開朗明亮起來。
悲喜之后是感動
悲喜之后是感動。我感動的是肩負“獻身、負責、求實”的精神與為百姓造福使命的水利人,他們為飲水解困和飲水安全所付出的巨大的努力和犧牲。在《在水一方》的第三編中,作者以“最受老百姓歡迎的人——水利人”為題,“隨意采擷了普普通通的水利人在農村飲水安全工作中富有人性色彩的點點滴滴”。作者雖“無意在這里為‘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精神評功買好,更無意尋找表彰層面的先進典型”,但卻用一個鮮活生動的事例,塑造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水利工作者形象,他們是:“一生守護人飲大動脈的深山‘野人’”張成國,“從一條龍到一條蟲再到一條”的退休工程師蘇超熙,一生為水的“老黃忠”鄒宗魯;義無反顧、勇敢為家鄉8萬干渴百姓請命的韋永重;還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而獻出寶貴生命的吳松、張國旗、段應穩、簡華平……
作者筆下的水利工作者、被稱為“野人”張國成,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東大溝,元謀縣人飲水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地處人跡罕至的大山中。張成國就長年守在這條大溝的深處,幾十年如一日,淡定地守候著寂寞與孤獨,默默地干著自己應該干的事情——看溝、清障(及時清除輸水渠道中的落石、淤泥、雜草、漂流物等)。作者穿越艱險好不容易來到張國成堅守的“家”——山溝里的幾間小土窩。“我給張國成提了十幾個關于飲水安全的問題,張國成都用微笑答復!薄昂髞斫K于說話了。說得最多的,大概就這么幾句:‘這條溝,得有人看,不看,下雨了,堵了,就決口了。’‘看溝,有啥后悔的。人在哪里都是活著,我在這里,還能放羊哩。’‘你們還有啥要說的嗎?我還有事哩。前幾天下過雨,有幾處暗溝,得馬上要去看哩,如果暗溝塌方,要趕緊排除的!睕]有驚人的舉動,沒有豪邁的言語,只有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盡職堅守與無私付出。
當然,除了在農村飲水安全中居功至偉的水利人外,在這項“水民生”工程中還涌現出一些盡職盡責的村官和農民自己的“水龍王”,他們奮戰在中國農村飲水安全建設與管理的“一線的一線”,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給我們展示了幾位好村官的形象,如:用一條腿唱“獨腳戲”的寧夏平羅縣頭閘鎮外紅崗村村長趙會平,“死了,也要給全村人找到水”的陜西安塞縣茶坊村支書高樹林,為了村民公平享用自來水不惜充當“水霸王”的甘肅省莊浪縣焦灣村村長史長金,護水管水鐵面無私、人送“劉黑臉”綽號的陜西淳化縣潤鎮北村村長劉長意。這幾位村官中的佼佼者,他們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推動上,居功至偉——他們不但要為水而奔波辛勞,而且更要直面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問題(比如對建設的不解、對管理的微詞,甚至充當“釘子戶”等等),并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搬掉前進路上的一個又一個“攔路虎”,使飲水安全工程得以踏平坎坷,功德圓滿。
作者所講的故事,差不多都是日,嵤律踔劣行捌牌艐寢尅薄5@一件件的小事卻如涓涓細流,把你帶入特定的歷史情境,讓你溫暖,讓你感動。我要說,作者筆下的這些為百姓“水民生”流汗流血甚至付出自己寶貴生命的人,才是新時期最可敬最可愛的人。
這部作品創作方法的獨到之處
這部紀實文學的創作方法頗有獨到之處。具體表現在:
第一,“行”之所得。在文學創作中,小說、散文和詩歌等,可以“坐中生”,而報告文學則是“走中生”,閉門造車萬萬不行。一般而言,報告文學創作七分靠采訪,兩分靠構思,一分靠下筆。的確,作者是個“接地氣”的人,這種接地氣,突出表現在他在采訪采風中所下的大工夫、苦功夫、笨工夫。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跋山涉水于大西南、大西北的200多個村鎮(甚至不惜冒著危險深入大山深處查看水源工程、訪問當事人),訪問者上千人,記下了百余萬字的采訪筆記,可謂踏破“鐵鞋”行萬里,吹進狂沙始到金。與此同時,作者還充分利用了自己多年的采訪經驗,采取了“交叉性、立體性、對比性、觀照性”的采訪方式,從而在第一時間里獲取了“最大、最多 、最有價值、最有操作性的信息”。正是這種不辭勞苦和充滿睿智的用“腳和心”的采訪,才充分汲取了生活的營養,掌握了豐富、生動、鮮活的素材,為作品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如作者所說,每一個采訪對象,都是他這本書的“孕育”和順利“分娩”的營養提供者。
第二,全景式、立體化地展現了中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前世今生。作者采取點、線、面結合的結構形式,忠實再現了飲水安全工程的大事小情,構成了一部史詩般的中國農民“水民生”和中國農村“水畫卷”,呈現了農村飲水安全的全息圖景。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聚集自來水‘自來’前后”這一章中,對自來水到來前后農民生活、生存、生態變化的描述,“因為這一切來得突然,來得直接,品嘗到甜頭的同時,也有酸、有澀”,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將飲水安全實施前后鄉村物質、心靈、精神層面的反映與變化,用“變焦鏡頭”攝入作品中,讓“水民生”更立體了、“水畫卷”更豐富了,“更像一種人間煙火,五味雜陳”;而且也讓人慨嘆:生活的真實往往比虛構的故事更精彩!還有,作者作者在表現社會各界對人飲安全工程關注時,采取了與著名作家陳忠實和央視著名主持人、中國節水大使朱軍的訪談方式,用文化名人之口揭示了水與中國農民命運的關系,從而使作品的內涵和境界得到了升華。
這里,我特別想說的是,包括水利在內的各種編年體的史志,要求對人物、事件、歷史背景等采用記述體的形式進行表達,內中往往缺乏典型生動的細節描寫和撼人心魄的情景再現,而且結構程式化、語言規矩化,讓人很難對歷史的全貌有立體的、細微的、可感可親的認識。而好的報告文學恰能彌補史志文體存在的缺憾與不足。正如著名作家蔣巍所說:報告文學作品,不管在發表的時候是否引起轟動,是否獲得獎項,一旦放到未來,都將是歷史的鐵證、時代的記錄!对谒环健纷龅搅耍鼘⒊蔀楫敶秃笫姥芯21世紀前后中國農村飲水安全史實的重要讀本,其意義必將超越文學本身。
第三,散點透視,形散神聚,彰顯出作品結構的魅力。作品拓展的空間很大,有關農村飲水現狀和問題,飲水安全工程的大事小情,水利工作者及西部農民為實現飲水安全的無私付出,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飲水解困工程關注、投入,等等,可謂面面俱到。不過,作者的觀察點不是固定在一時一地,而是根據行文需要,移動著立足點進行觀察,把所見所聞巧妙地組織進文章,散點透視,在方寸之中展現出“水民生”、“水畫卷”的“大千世界”。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并沒有記流水賬和平鋪直敘報告事情的經過,而是緊緊圍繞“飲水安全工程”這一主題對材料進行了取舍,使事件記述更加典型,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故事情節更加生動,收到形散神聚的藝術效果。
第四,文學元素充盈,可讀性強。當下,不少報告文學存在著“報告強、文學弱”的現象,平鋪直敘、平淡如水,讓讀者如同嚼蠟,乃至讀不下去。但這篇報告文學,卻用散文、小說的筆法,融敘述、議論、抒情、講故事等方式于一體,以富有沖擊力的情節,充滿張力的語言,一直牽著你津津有味地讀下去。即使是作者發感慨、做議論,也注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達。比如,寫到許多農村用水不安全的現實,作者感嘆道:“水如果不安全,表情早就因飲水危機而坍塌,滿臉廢墟,是僵尸臉上大地龜裂、江河斷流般的五官七竅。”雖然廖數語,卻讓讀者形象地感受到旱魃的猙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