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秦嶺《在水一方》研討會 >> 正文

    陳東捷:文學就是人學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8月18日16:39 來源:中國作家網
    《十月》主編  陳東捷《十月》主編 陳東捷

      關于農村,我們看了大量的稿子。關于水,西海固作家寫節水、寫糧食很普遍。這是他們生活中關系中非常緊密的。在整個文學界,寫農村飲水安全的作品還比較少。寫土地寫糧食多,近年來寫農村打工和空巢化的比較多。這個題材領域很好。關于水的作品,現在主要是防洪災、治水,包括三峽工程建設等,大部分沒太大意思,就是純粹的“歌德”文章。說說其工作的合理性和其中好人好事。

      本書書名是飲水安全工程紀實,最早以為也是通常的表揚類型文章。看完之后,覺得大大超出自己的預期。書中有批判性、反思性的東西。但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本身是一件“大德”。這個書看起來不會讓人不舒服,因為本身就是向免除農業稅一樣的大好事。這個大家沒有疑問,所以看起來也不覺得反感。

      再一個是文學化的處理。文學就是人學。本作品一開始就是圍繞人來寫,圍繞各種群體。一開始就是寫云南地區小孩、老人的缺水的生存狀態,讓人非常感動。接下來是水利人與“水龍王”、村長,自建水廠的農民等活生生的人,很感人,都不是虛構的,都是深入采訪得到的。作協的深入生活現場座談會,傾向于選擇這些田野調查比較多的選題。選擇這個作家是對的。他根據自己的意愿,真正深入生活。非硬派下去的,而是作家事先有這方面的意愿和動力的,體驗更深刻,進行得跟深入,也會更成功。 

      80年代時,中國報告文學影響非常大,當時報紙、電視臺做不了這些。現在是網絡時代,紀實文學的作品確實開始大幅衰落,慢慢淪為一種有償的“歌德”文學。

      網絡時代很難找到人們知識、認識上的盲區空白區了,報告文學的出路在哪里?1.要在呈現方式上,報告文學全景式的呈現,要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入進去;2.反思和批判。現在網絡時代雖然是海量信息,但是碎片化、表象化、漫話化的東西太多了,讓大家在選擇上面臨著困惑、讓人無所適從。作家要用批判的視覺進行選擇、整理。秦嶺的這個思路和特點是很明顯的。

      最后說一點,中國大量開采地下水,中國的地下水超采已經很嚴重了。這本書寫的是西部地區。我國東部地區,許多的河流都是黑的,海邊也缺水。這本很多方面也是片段化的,今后可以繼續以小說的方式對素材進行展現。把多個人的安到一個人,多個地域的放到一個地域,做個更為精彩的呈現。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