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學術經典 >> 正文

    滿文文獻和清史研究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8月13日09:07 來源:中華讀書報 烏云畢力格

      提要:滿文檔案和文獻在清史研究中的不可代替的獨特史料價值,滿語滿文,被清朝稱之為“清語”、“國語”、“清字”、“國字”等,被視作清朝“立國之本”之一。滿文自從它被創制的1599年到現在,已經歷400多年的歷史,期間,在不同的范圍和不同的場合,滿文從未停止被使用。近二十年來,中國滿文文獻的挖掘整理、編譯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這些成果仍只是現存滿文史料中的冰山一角,遠遠不能體現其重要價值,有鑒于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把培養滿文人才和加強滿文文獻的研究作為該研究所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并于2012年5月成立了滿文文獻研究中心,在清史研究基地展開《滿文、滿文文獻與清史研究》的科研項目。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舉辦的“首屆國際滿文文獻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蒙古、匈牙利、捷克等國家和臺灣地區的滿學界和清史學界的學者們蒞臨本次學術會議。

      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是以滿人為主體建立的政權。滿語滿文,因此被清朝稱之為“清語”、“國語”、“清字”、“國字”等,被視作清朝“立國之本”之一。滿文自從它被創制的1599年到現在,已經歷400多年的歷史,期間,在不同的范圍和不同的場合,滿文從未停止被使用。尤其是在清朝統治中國近三百年間(1636-1911),無論在國內,抑或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中,滿文均得到長期使用。特別是清朝鼎盛時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滿文地位極其重要。一方面,清代內部重要的政府文書、國史館編纂的大型史書等皆有大量使用滿文,同時,對外國書、條約等正式文件也將滿文作為國語使用。乾隆朝以后,滿文的使用在內地雖然漸至衰落,但并沒有被拋棄,從國家中央機構到邊疆地區的地方政府機構以及民間滿文仍然是很重要的語言文字。如今,仍有不少清朝后期的檔案文書在保留。因此,滿文文獻是研究清代歷史的重要史料,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我們認為,滿文檔案和文獻在清史研究中的不可代替的獨特史料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首先,滿洲統治者在清朝的統治地位決定了滿文文獻在清史研究中的特殊地位。清朝是滿洲人建立和統治的國家,滿洲人是清朝的統治民族。因此,滿語和滿族文化在清朝具有很高的地位。從皇帝的詔諭到大臣的題本奏折,從政府的公文到私人記述,都普遍使用滿文。尤其是清朝前期,許多政府部門的文件只有滿文而沒有漢文,權威性的文件只有滿文。這些文件所涉及的內容,不僅僅是滿洲人,也不僅僅是邊務,而是整個清朝國政的方方面面。如不懂得滿文,無法全面了解當時清朝政府的運作方式,無法全面、準確地認識當時的歷史進程。滿文文獻的廣泛利用,還能夠填補因缺乏漢文史料而出現的空白,從而推動清史研究工作全面系統地開展。其次,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決定了滿文文獻的重要性。清代是近代統一多民族的中國民族國家形成的極其重要的階段,可以說,清史一半以上的內容就是所謂的民族史和邊疆史。清代的民族史和邊疆地區史是清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半的清史。滿文檔案對研究清代民族關系、民族政策和邊疆地區歷史有其獨特的價值。如果僅僅把中原內地的歷史視為某一朝代的“正史”,而將周邊的民族和地區之歷史與內地歷史分開對待,甚至認為是這一時期“正史”的附屬內容,那么將會歪曲歷史,小化中國,矮化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這無疑是大錯特錯。就清代而言,清史的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今天的邊疆地區和在那里的各民族的歷史,而要研究清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進程,必須依靠大量的滿文檔案。因為,在這個領域,滿文資料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官方史料。這是客觀事實。在清代,辦理民族和邊疆事務的基本上都是八旗出身的大臣,而清朝規定,滿洲大臣辦理滿、蒙、藏等事件時,必須使用清文題奏。到乾隆十一年,這一規定終于制度化。結果,滿文書寫的題本、奏折、朱批奏折和諭旨成為研究邊疆地區和民族的最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再次,滿文檔案的史料性質決定了它的重要性。關于史料的基本分類,學界向來有不同看法,而根據史料產生時的特性,可將之二分為“遺留性史料”與“記述性史料”。兩種史料間差異很大,種類也有本質不同,但作為文字材料,歸根結底,是以其產生時是否即意圖作為史料而區別。所謂“遺留性史料”,就是在其產生之初并無傳承歷史信息和歷史知識之意圖的材料,如考古遺存、檔案文件等等。記述性史料則不同,在其誕生之初,便以記載、保留和傳承歷史為目的。滿文文書檔案,都是當時處理政務和具體案件過程中形成的材料,它不是為講述歷史而形成,它本身就是歷史過程的一部分。所以,作為“遺留性史料”,滿文檔案可以用來鑒別傳世文獻記載的真偽和正誤,以此接近恢復歷史原貌的目的。在清史中,包括官方編纂的歷代《實錄》、《起居注》、《會典》、《列傳》等編年、會典、傳記類史書,以及私人撰述的各類史書,都屬于記述性史料。兩相比較,后者系統性強,體現了一個時代官私兩方史家的時代意志,構成了彼時歷史過程、歷史思想的主體框架。但因為突出某種“意志”,往往經過刪改、取舍、編排,甚至杜撰;前者則無意識地保留了很多歷史真實。正因為這樣,滿文原始檔案的史料價值遠比清朝國史館和清代官吏、文人所編纂的其他各種史書要高很多,兩者不能同日而語。

      近二十年來,中國滿文文獻的挖掘整理、編譯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這些成果仍只是現存滿文史料中的冰山一角,遠遠不能體現其重要價值,也難以滿足各類研究者的需要。從中國國內研究隊伍來看,直接利用這些珍貴檔案文獻的學者仍然屈指可數,對滿文文獻的資料價值和文化意義,學界的認識也遠不充分。在中國清史學界中滿文人才奇缺,以至于影響中國清史研究的整體形象和學術地位。因此,培養和鍛煉一批通曉滿文的人才,促進清史研究中滿語人才的培養,加強滿文資料庫的建設,激發中國國內學術界對滿文檔案和文獻的重視,推動對滿文史料的進一步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拓展清史研究領域,成為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有鑒于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黃興濤所長把培養滿文人才和加強滿文文獻的研究作為該研究所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并于2012年5月成立了滿文文獻研究中心,在清史研究基地展開《滿文、滿文文獻與清史研究》的科研項目,力求提升清史研究所的滿文水平,拓展清史研究領域。過去,在中國舉辦過很多次的清史研究學術會議,也舉辦過滿學研討會,但從未舉辦過以滿文文獻為研討對象的專門的學術會議。我們舉辦這樣的一次會議,主要目的是為了和各國、各地區的從事滿文文獻研究的學者們建立學術聯系,加強和他們的學術合作與交流,更多地掌握國際滿文文獻及其研究的學術動態,為國內國際滿文文獻研究者們提供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為進一步提高中國國內滿學研究和清史研究的水平做出一定的貢獻。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