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麗中國”征文 >> 正文

    洞庭蘆葦(黃金明)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8月12日09:37 來源: 人民日報 黃金明

      兩次游歷洞庭,“蘆葦”,作為一個經典意象都讓我長久難忘。

      前一次是在初秋,時值豐水期,湖面浩渺,通往君山島的公路,兩旁都是水洼,而鋪天蓋地的蘆葦蕩占據了我的視野,那些白了頭的蘆花在風中飄揚。一叢一叢的蘆花,于黃葉及青稈中挺立、倒伏或晃動。清風徐徐吹來,蘆花顫顫巍巍地搖晃,猶如妙齡女郎的細腰,暗合著天籟的節奏,以大地為舞臺翩然起舞。極目之處,蘆花宛若愈積愈厚的雪花。蘆花在風中散開,猶如成熟的蒲公英,或掉入水中,或湮滅于草叢,隨風而去。

      那一年,我們沿著如長蛇般蜿蜒而去的小路,踏入蘆葦蕩的深處。蘆葦叢密不透風,又有兩三米高,我們撥開葦叢鉆進去,葦葉嘩啦啦響動,人們被蘆葦蕩淹沒,猶如魚兒被水淹沒。我略為停留,已掉了隊,頓有迷失之感。但并不驚慌,幾個同伴走在前頭,她們的聲音猶如黃鸝般清脆。腳下積了一層厚厚的葦葉,于斑斕的金黃色中夾雜著灰暗。我在蘆葦蕩中左沖右突,同伴的呼叫猶在耳畔,卻怎么也見不到她們的身影。風吹蘆花的微響,腳踩葦葉的聲音,尤其是不知何處斷續傳來的鳥鳴,都加深了蘆葦蕩中的寂靜。我聽到了大自然的靜謐。它讓人像一株空心的蘆管那樣寧靜、空靈。忽然,一只白色鳥兒像飛箭般從葦葉叢中沖出,提醒了我,頭頂之上,就是飄散著絲狀云絮的藍天,空曠而遼遠。

      初生蘆葦的莖稈和葉片都嫩綠欲滴,閃閃發亮。中學時讀孫犁先生的《白洋淀紀事》印象很深刻。但直至看了洞庭蘆葦,才真正見識了蘆葦之美。在夏天,蘆葦蕩漾,碧綠無邊。在秋天蘆花白頭,如霜如雪,一片白茫茫,讓人頓生秋風蕭瑟之感。在我們鄉間的水邊,蘆葦就沒那么密集大片,但成叢成簇,茁壯,蓬勃,猶如一隊腰肢細軟的少女在跳躍,在嬉戲,在水邊梳頭,隨風搖曳。據說蘆葦有很多用途,譬如建草房、編器具(如葦席、繩子等)、造紙等,蘆筍能食用,蘆葉、蘆花、蘆莖、蘆根、蘆筍均可入藥。村中蘆葦太少,多派不上用場。村民有時攀折蘆花以作笤帚,是清潔鍋煲的上佳用具。近年來,隨著河水干涸,要尋覓一叢蘆葦而不可得了。而洞庭湖的蘆葦依然繁茂,據說多用來造紙。

      這一次,適逢初春,乃是枯水期。我們驅車經過橫跨大湖的洞庭大橋,在平坦的公路上行駛,前往四周無水環繞的君山島。行走在湖底上,這是什么樣的湖底呀,芳草碧連天,一望無際,皆是嶄新而鮮嫩的綠色。這一大片“草原”,都是剛生長出來的蘆葦幼苗。濕地、溪渠及小面積的水潭之間,都有蘆葦。在蘆葦荒蕪稀疏之處,則長滿了水稗子草、芨芨草、野蕎麥等野草,風頭竟一時不讓蘆葦。我在一處水洼見到了兩只灰褐的野鴨,像兩塊灰布在水面上擦來擦去。見到這樣的小生靈,讓我心生歡喜。

      洞庭湖的蘆葦每天都在生長,在秋天抽出蘆花,并最終被收割一空。待明年春天又抽出嫩芽。一株蘆葦拱出地面。它在草根的殘骸上長出嶄新的葉片。它每年都要重復這樣的命運但也許早已遺忘?歲月驚心,草木枯榮,洞庭湖濱數以萬頃的蘆葦在輪回著生命的綠意和空寂。蘆葦易折,但繁殖力驚人,其植株涌現的生命力讓人欣喜。

      洞庭湖如果只有白浪而沒有青葦及蘆花,肯定遜色不少,猶如詩有千行,卻惟獨缺了詩眼。美國大詩人龐德說,“一個人與其在一生中寫浩瀚的著作,還不如在一生中呈現一個意象”,在他看來,“意象是這樣的一種東西:它表現的是在剎那間理智與情感的復合”。就此而言,湖面起伏的波浪,就是洞庭湖的永恒之詩,而無邊無際、由青入黃的蘆葦叢雖處于邊緣,卻在季節之開端或末梢成為詩中醒目的意象。在目睹著青青蘆苗的一瞬間,我頭腦卻浮現了蘆花白頭的深秋之色,而波濤在遠處發出聲響。我略感暈眩,蘆花和浪花在相互模仿,混淆不清。它們在這篇文章中交換了身體,而同樣具有了大湖之魂靈及植物之性情。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