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有意苦爭春 唯盼香如故

    ——訪第2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焦黎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8月09日10:02 來源:中國文化報 孫叢叢

      焦黎,1964年生,國家一級演員,第2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現任山東省呂劇院演出二團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戲劇家協會理事、山東省文化系統“優秀專業人才”、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呂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曾在《李慧娘》、《王小趕腳》、《小姑賢》、《桃李梅》、《補天》等劇目中扮演主要角色。

        《借年》劇照

        《王小趕腳》劇照

        在《小姑賢》中飾演“桂姐”

        在《李慧娘》中飾演“李慧娘”

        在《王小趕腳》中飾演“二姑娘”

        在《補天》中飾演“小沂蒙”

        在《借年》中飾演“愛姐”

        在《晚會跳船》中飾演“云霞”

      苦尋定位 年少挑梁

      焦黎生于1964年,成長在京劇樣板戲風靡全國的年代。幼年時她覺得唱京劇特神氣、特過癮。1975年,作為濟南市緯一路小學的文藝骨干,11歲的焦黎考入以培養京劇演員為工作重點的濟南市紅小兵文藝工作團。她主攻花旦、刀馬旦。終于可以如愿學習京劇,她渾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勁兒,一天到晚“泡”在練功房,基功、武功、身訓、把子等,一門不落,練就了一身扎實的功底。

      正當焦黎向著她的京劇夢想搏擊時,1978年,濟南市紅小兵文藝工作團解散了。“我們是4年培訓期,1978年紅小兵解散時我們還沒有到期,就留在原地繼續培訓。1980年培訓結束,我們卻被分到了濟南市呂劇團,成為呂劇演員。” 對于呂劇,焦黎坦言,一開始她并不喜歡。

      隔行如隔山,一切都得從頭學起。“呂劇的唱念、表演和京劇有很大差異。起初我覺得劇種的界線很難跨越。”雖然對轉行抱有不解,但她是個認真的人,劇團交付的任務不論喜歡與否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靠著這股韌勁,焦黎成功“變身”,加上她功底扎實、天賦高、悟性好,很快就成為劇團重點培養的尖子演員。 

      1980年6月,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胡芝風到濟南演出《李慧娘》,這臺很吃功夫的京劇骨子老戲一經推出,場場爆棚。濟南市呂劇團的領導在觀摩學習后萌生了移植《李慧娘》一劇的想法,并決定由年僅16歲的焦黎擔任主角。回憶年少“挑梁”的經歷,焦黎告訴記者:“一有空隙,雙翼翔等就帶我們去請教胡芝風。那會兒我只知道照著做,沒有創作能力,是老師們把要點記錄、整理,然后再幫我排戲。”在老師的幫助下,焦黎反復練習,精心雕琢唱念、表演,把劇中人物的云步、碎步、跪步、搶背、串翻身、烏龍絞柱、鷂子翻身等,一招一式地學到手、做到家。經過3個月的緊張排練,一臺唱、念、做、舞齊備的呂劇版《李慧娘》終于立上舞臺。

      1980年9月,呂劇《李慧娘》在人民劇場(今濟南市北洋大戲院)首演。舞臺上,身段考究、唱腔清逸、表演細膩的“小李慧娘”令全場觀眾耳目一新。應邀觀摩的著名呂劇表演藝術家郎咸芬、林建華、李岱江等看完演出十分高興,他們評價說:“焦黎是一名很有潛質的演員,呂劇能有這樣優秀的接班人令人振奮。” 

      精修技藝 博采眾長

      由京劇改學呂劇,焦黎深刻地體悟到藝術之間的相融性。因此,她在后來的學習過程中大膽探索,努力從其他藝術中汲取營養。

      “曲有曲意,聲有聲情,戲曲演員應該深入研究樂曲中的喜怒哀樂。”為提高演唱水平,增進對音樂旋律的理解,1987年,焦黎跟隨山東省歌舞劇院王佩璜學習聲樂,從山東民歌入手,學到了一套科學的發聲方法。在后來的呂

      演唱中,她嘗試從民歌中尋找借鑒,在保證呂劇原有唱腔特點的前提下,大膽融入新的元素。聽過焦黎演唱的觀眾,都覺得她的唱腔處理優美灑脫、聲情并茂、韻味濃郁。她說,這得益于取法民歌、學習聲樂的經歷。

      表演上,焦黎通過飾演不同角色、參與不同劇種拍攝來提高自己的舞臺表現能力。她參與拍攝電視劇《大海的呼喚》、《愛情幫你辦》、《婦女主任》等,并在戲曲電視劇《苦菜花》、《大地情深》、《無品芝麻官》中擔任主角。“這些角色中,有鄉土氣十足的農村婦女,也有腹有詩書的女研究生,她們的形象和我生活中差異巨大。”為能吃透角色、梳理人物內心軌跡,焦黎經常一遍遍地精讀劇本。“影視劇表演注重內心體驗,而戲曲講求把對人物的理解、體驗,通過程式來外化,雖在塑造人物上是共通的,但表現手段有差異。在戲曲表演中,融入‘生活化’的處理,會更加自然、可信。”在影視表演的啟示下,焦黎把“生活化”和“內心體驗”的表演方法運用到呂劇表演中,她所飾演的“桂姐”“二姑娘”等傳統劇目中的形象,在舞臺上也更加鮮活靈動、清新自然。

      隨著舞臺實踐的豐富,她逐漸愛上了呂劇,憑借對《姊妹易嫁》、《小姑賢》、《王小趕腳》、《桃李梅》等眾多傳統經典的上佳演繹,焦黎成為濟南市呂劇團的當家旦角。鑒于舞臺上的出色表現,1993年焦黎被借調至山東省呂劇院排戲,她也因此敲開了省呂劇院的大門。

      演繹新作 折桂梅林

      在立足經典、傳承前輩優秀作品的同時,焦黎希望擁有獨立創作的角色。直到2004年初,山東省呂劇院為沖刺“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創排現代戲《補天》,焦黎才得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說起與“小沂蒙”一角兒的緣分,焦黎回憶說,第一次看劇本,就被那精彩的故事、曲折的情節、鮮活的形象打動了。“誰都喜歡‘小沂蒙’這個角色,她感情純樸,戲很討好,編劇也偏愛她。”但當時焦黎已近40歲,劇中的‘小沂蒙’卻只有19歲。盡管年齡跨度大,選角兒時該劇特邀導演盧昂還是一眼看中了焦黎。“她的表演質樸、自然,又不失靈動,與‘小沂蒙’淳樸善良的個性特點非常契合。”盧昂評價說。

      為刻畫出生動傳神的“小沂蒙”,焦黎認真分析劇本、研究角色。“‘小沂蒙’的聲音應該是什么樣?她對事、對人的態度、反應,我該如何用戲曲的唱、做、念、舞來準確地表達?這些對我來說都是挑戰。”為找準感覺,焦黎特意從題材相似的戲劇、影視作品中尋找靈感,還找來八千名山東女兵入天山的資料仔細研讀,借此體驗時代差異,捕捉人物特點。在她的勤奮努力下,一個鮮活樸實、心地善良的“小沂蒙”立在了舞臺上。演出中,焦黎唱、念、做、打無不精到,一段《情定荒原》唱得觀眾聲淚俱下;與風沙搏擊中,一個“高坡搶背”,更讓四座皆驚。2004年10月,《補天》一劇在全國巡演,每到一地,總有熱心觀眾跑到后臺找到焦黎說:“焦老師,您的‘小沂蒙’演得真好!”

      憑借對“小沂蒙”的傳神演繹,焦黎摘取第2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開向春殘不恨遲,綠楊窣地最相宜’,焦黎的呂劇表演藝術,火候到了,得獎自然水到渠成。”山東省呂劇院原院長、《補天》的編劇劉桂成如是評價。然而,提起獲獎,焦黎更多的是感激:“我的付出微不足道,是整個團隊成就了我,是《補天》劇組攜手同心把我捧上了中國戲劇最高獎的舞臺。”

      心系傳承 甘愿奉獻

      山東省呂劇院演出二團,又名青年團,主要由青年演員組成。2004年,焦黎接任團長一職,一晃已近10年。最近幾年,因擔負培養青年演員的重任,焦黎很少登臺演出。在事業最輝煌的時候,犧牲自己的舞臺,這令很多人不解。焦黎卻說:“我是從這一天過來的,當年是老師們把我扶上了舞臺,現在輪到我為年輕演員的成長提供幫助,做些犧牲是值得的。” 

      青年團的演員大都畢業于山東省戲曲學校(今山東藝術學院戲曲學院中專部),人員年輕,舞臺經驗相對較少。“他們陣容齊整、水平相當,通過磨合慢慢走向成熟,是我最重要的任務。”為了這個目標,一到排練、演出時,焦黎或在排練場上來回穿梭,親自指點;或在觀眾席注視著臺上的一舉一動,悉心記錄。她笑稱,在青年團,自己一會兒像“警察協管”,一會兒又像“保姆阿姨”。大到排練演出,小到演員們戀愛、結婚、生子,都要關心、詢問。

      2012年9月,焦黎經劇院推薦到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進修班學習。年底,省呂劇院重新修改打磨新編現代戲《百姓書記》,焦黎為導演李利宏做起助理,從小處入手,虛心求教。她希望通過努力,為以后青年團的劇目排演提供幫助。現在,焦黎又開始物色劇本,“這些年,通過復排老戲,青年演員積累了一些經驗,具備了創排新戲的能力和條件,是時候為他們牽線搭橋,排演一部自己的原創作品了。”

      作為省級非遺(呂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說到劇種的現狀,焦黎感到肩上的責任十分沉重。“國戲也好,地方戲也罷,戲曲的巔峰時代畢竟不屬于現在。呂劇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已比較成熟,突破了傳統‘二小戲’,豐富了行當和題材,留下一些特色鮮明的經典劇目。”在她看來,當下呂劇藝術的發展,一方面離不開對經典的承繼,另一方面要培育新人、新作和新的觀眾群。“創新不能只迎合觀眾,選材立意應當分析劇種的特色,舞臺手段更不能脫離戲曲本體,這些都要仔細研究,不能盲目。”

      焦黎說,唱了30多年呂劇,自己對這項事業滿懷深情。較真兒也好,苛責也罷,都是為了更好地把呂劇這門藝術延續下去。“我希望呂劇藝術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