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劉新鎖:中國現代文學教育的內容及體系與中國古代文學教育有根本的不同,請您談談對現代大學文學教育的看法。
劉傳霞:與古代相比,無論從內容還是從方式上,中國現代大學的文學教育都發生了質的變化。近代以來,中國從西方引入了現代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 式,比如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自1910年以來,從辦學理念、學科門類設置、課程編排、教學內容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的雛形。
而自蔡元培接掌北京大學之后,由其教育背景決定,他早已經形成了來源于現代西方的先進教育理念,加上他個人的多元、開放的文化心態,都促使當時 的北大真正完成了現代轉型,并以北大為中心影響和帶動了中國當時的一大批高等學府由此走上了現代大學的發展道路;相應地,現代大學的文學教育也隨之蓬勃發 展、逐步興盛。
當時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袖人物,大都出自北京大學及其他高等學府。不管他們的思想和文化立場趨于保守還是趨于激進,這一批文學界的頂級學者在學 術研究領域,都以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與現代的治學理念,拿出了讓自己站得住的研究成績,并留下了一大批足以彪炳后世的重要學術成果,比如魯迅的《中國小說 史略》、胡適的《白話文學史》、周作人的《中國新文學的源流》、黃侃的文字和音韻學、劉師培的中古文學與訓詁學等等,他們當時達到的成就和高度,其實直到 今天,我們當代的學者大都依然難以企及,也為文學這一學科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學術根基。
更重要的是,他們不但在學術上精研精進,同時還熱衷于參與中國社會、文化和文學的發展與變革道路以及方向選擇等問題的討論,這在某種意義上形成 了近似于哈貝馬斯所說的“公共文化空間”。陳獨秀、胡適、魯迅、劉半農等一大批思想激進的文化人,以來自西方的全新文化理念與思想批判中國的傳統文化,試 圖以西方的價值立場來重鑄中國文學的靈魂,從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促成了中國文學的本質性轉變;同時,他們還以課堂講授、在刊物發表文章等形式將自己新的文 化與文學理念傳達給當時的年輕人,影響著他們思想與人格的形成——這都是文學教育的本質意義所在。當然,與他們見解不同甚至對立的一批學者如吳宓、梅光 迪、辜鴻銘等人,也都勇于參與討論,以文章表明自己的文化立場與文學觀念,盡管沒能夠動搖中國新文化和新文學的發展方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當時文學 創作與文學教育的整體面貌,并且對新文學鼓吹者的某些偏頗與弊病發揮了重要的矯正作用。所有這些都從根本上影響了中國文學的價值理念與藝術評判體系。
此外,如胡適、魯迅、周作人、聞一多、徐志摩等兼作家與學者于一身,以自己的文學實踐和創作經驗影響、帶動了中國新文學創作隊伍的發展壯大和中 國新文學質地的提升,甚至可以說他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基本范式,完成了中國新文化基本格局的建構,這同樣是極為了不起的成就。此后,出自各個大學的一大 批作家和學者,莫不受到他們的深刻影響,也決定了中國文學教育的基本形態。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出,現代大學的文學教育是極為全面、活躍和豐富多彩的,與社會、與民眾、與政治都形成了良性互動,也取得了極為卓著的成就,對中國現當代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和意義深遠的影響。
劉新鎖:當前,文學教育受到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沖擊,請您談談對當前國內大學文學教育的看法。
劉傳霞:當下國內大學的文學教育現狀整體來說不盡如人意,也有不少學者看出了其中的問題,并對此發出了變革的激切呼吁。在我看來,目前我們國內大學的文學教育主要存在這樣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目前大學的功利化、實用化、短視性的主導性教育理念與文學的本質難以統一,甚至背道而馳。我們都知道,文學是一種審美的藝術,是詩意地觀 察和理解世界與人自身的方式。從康德的意義上來說,這是一門無關功利的學科,至少不能指望它能夠立竿見影地獲取某些現實的效益與利益。它更看重的是豐富人 的精神,陶冶人的靈魂,是一種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式的影響,是對人的精神氣質的改變,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正是這個意思。但在目前的大環境和教育 體制之中,這樣的文學教育理念其實很難得到落實和貫徹。在一定的時間段內,跟文學教育要回報、要效益,這是違背其基本規律的。但是我們目前對各個大學及每 所大學的各個學院的評價體系中,首先就是要就業率、考研率等等;對教師的職稱評定和科研能力評價,首先也要看他們獲得課題的級別及到賬經費數目、看發表文 章的層次和數量、看獲得獎項的級別和數量等等;否則就會影響學校及文學院在全國高校的排名,影響教師個人在學院的地位和經濟收入等等。這勢必會對大學的文 學教育造成沖擊,導致從事文學教育的教師心態失衡。他們再將自己的焦慮、沮喪、疲憊等負面情緒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觀念傳遞給學生,這都是一些“負能量”,這 些自然也會影響學生對文學、文化和社會的整體認識與思考。這樣便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文學及其教育中應該有的詩意、審美、從容、愉悅等等品格自然更是無從 談起。
其次,目前的文學課堂教學更側重于“知識”的積累與傳遞,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與對美的感受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 科,把古今中外的文學發展歷史及其中代表性重要作家的相關知識以填鴨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學生上課的時候忙于做筆記、記課件,以備用來應付學期結束之后的考 試。教師們平時并沒有以足夠的重視和時間來引導和幫助學生對文學和文化經典的精讀與鑒賞。在聽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基本上是老師們共同的教學方式。我記 得王小波曾經在文章中對這個現象提出過批判,意思好像是說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了解關于“魯郭茅巴”的周邊知識,但對他們創作的妙處卻并不懂得欣賞。當然這與 我們整體的教育狀況都有關系,孩子們從中小學起已經適應并漸漸形成了這樣的學習方式與思維慣性,他們只會死記硬背一些知識,只會考試,但面對一篇或者一部 具體的文學作品時,從中卻不能獲得美的愉悅與發現,不能由此做出一些文化、哲學、心理等方面的思考,更不能有自己獨到的發現與價值評判,這樣來看,我們大 學的文學教育其實是偏枯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失敗的。
最后,是目前大學的文學教育在大眾文化的沖擊下嚴重邊緣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極為功利化。目前我國民眾的閱讀情況令人擔憂,包括大學生甚至是文 學院的大學生都不讀經典,只看一些通俗性的期刊與讀物,或者追逐一些快餐式的、泡沫式的大眾文化產品。從對學生讀書情況的了解可以發現,他們對古今中外的 經典名著知之甚少,有些同學即便略知一二也是從由其改編的影視劇作品得來的印象,他們很少甚至根本就不讀原典,自然也無從由此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與藝術趣 味,尤其是在大眾文化產品炫目的包裝和營銷策略面前,缺乏辨別能力。再加上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不少同學認為,文學教育既不能給人提供就業機會,也不能 獲得豐厚的物質回報,從心理上便產生了輕視甚至是排斥心理,他們寧可拿出時間用來考取各種各樣的證書,也不想用這段時間靜下心去讀一本文學作品或者名著, 這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同樣也對大學文學教育的效果產生了強烈的負面作用。
劉新鎖:在您看來國外大學的文學教育有何特點,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
劉傳霞:我沒有去國外實地考察過,但因為工作關系,也通過與同行的交流和網上相關的資料了解到了一些情況。據我所知,國外大學的文學教育至少有這樣兩個方面尤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首先,他們大都有各自的人文學院,將文學與藝術合并教學與研究,更側重于打通文學、歷史、哲學、宗教、藝術等人文學科的界限,側重于對學生人文 綜合素質與水平的培養和整體提升。比如美國的哈佛、耶魯等世界知名高校,他們請校內外人文藝術各學科領域的頂級學者為擁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開設公開課, 從心中拆除他們各自學科劃分的藩籬,幫助他們從不同的學術視野去感受文學的魅力,獲得個人化的發現。
其次,國外一些大學的文學教育更側重于對學生文學鑒賞與獨立研究能力的培養。他們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相互之間的研 討與交流。比如歐美的一些大學,在課程設置和學分計算上極為靈活。針對具有一定基礎的學生,他們往往圍繞某個主題或者某些作品,預先讓學生自主查閱相關資 料,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然后在課堂上拿出來與同學們進行深度的交流與碰撞;同時教師還引導他們密切關注當下文學與文化領域的事件,因而具有較強的現場 感。最后根據他們的表現給定分數,這比我們國內大學的一些文學院對學生的考核方式要靈活很多,也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劉新鎖:應對新的時代形勢和時代要求,在實施文學教育方面濟南大學文學院有何新舉措?
劉傳霞:在山東省特色名校建設工程中,濟南大學被定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校。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根據漢語言文學專業特點,適當調整人才 培養目標,培養“實基礎、寬專業、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運用知識、轉化知識的能力,努力使其做到“四個學會、四個有、三個懂”, 即學會學習、學會交流、學會選擇、學會生活;有知識、有文化、有能力、有素質;懂社會、懂學術、懂就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院嘗試構建教學、實踐、創作 “三結合”的綜合教學平臺體系。具體舉措為:
第一,建設漢語寫作教學與研究中心。學院在原中文系寫作教研室基礎上建設“漢語寫作教學與研究中心”。中心擁有獨立的辦公室,中心設日常辦公、 值班人員,中心成員根據各自專長負責相應課程、課題和學生的答疑等工作。由中心牽頭、學生自主創辦以文學原創為主的刊物,為學生的主題策劃、寫作提供平 臺,也為院、校交流提供渠道。同時,有計劃地邀請作家、學者為學生進行專題講座,組織教師研究學生寫作存在的問題,為學生寫作作具體的指導,加強學生的寫 作訓練。
第二,建立激勵學生專業創作與發表的創新平臺。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在學院網站為學生開辟專門的發表文學作品的園地,編印內部文學刊物,并與公開 刊發的刊物進行合作,為學生提供作品成果的發表平臺,積極推行專業學術研究和作品創作,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學生發表的成果、作品,計入創新 學分。
第三,積極探索創新,加強“書院式經典閱讀”建設,形成辦學特色。漢語言文學專業已開設“書院式經典閱讀”系列通識教育課程兩年有余,已取得初 步成效,產生了較大反響。接下來準備采取課程建設立項等措施,鼓勵教師根據學術專長,積極參與“經典閱讀”系列課程的教學,繼續加強人文類通識教育課程的 建設,形成基礎扎實、形式靈活、特色突出、注重熏陶的人文類通識課建設理念。在目前已開設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西文學作品、中國現代文化與文學理論著作 三大類課程外,再補充課程資源,優化調整課程體系。進一步汲取書院傳統教育思想,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借鑒古代書院教育共同研習、問難論辯等教學方式,著重 激發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自主能力,推行“自修、質疑、討論、自省、自察、躬行實踐”等學習方法。制定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標 準,實施靈活多變的教學組織管理方式。與舜耕書院建設相結合,舉行各種傳統文化宣傳活動。舉行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公益、宣傳活動,對學生進行文化、文學熏 陶。
第四,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文學院有以“青筍”命名的文學社、劇社、朗誦社等社團,每年定期舉辦演講與經典文學作品朗 誦比賽、話劇與小品排演、讀書節等活動。吸納很多的學生參與活動,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以及文藝鑒賞與創作能力的培養,為大學生在紛雜的校園生活中開拓 出一片精神綠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