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講述真實,不販賣青春——訪電影《青春派》導演劉杰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8月08日09:09 來源:人民日報 任姍姍
      圖為《青春派》劇照  圖為《青春派》劇照

      高考,幾乎是30年來許多人共有的青春記憶。8月2日上映的《青春派》,被稱為無明星主演、無特技、無大制作的“三無電影”;又趕上前有好萊塢大片《速度與激情6》、《環太平洋》,后有《小時代2》的“死亡檔期”。然而,這個有關熱血、叛逆、拼搏、成長的高中故事在業內和觀眾中贏得了良好口碑,在多家電影評分網站上實現了“逆襲”。

      有人勸劉杰,要票房就要有明星,有更戲劇化的情節。劉杰卻有自己的堅持,“真實動人是比戲劇沖突更重要的事情。我相信,那些共同的經歷、真實的情感足以打動觀眾。”

      身為“第六代”導演,劉杰雖然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以藝術品味和人文情懷贏得電影獎項的肯定——由他擔任攝影指導的電影《十七歲的單車》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首部導演作品《馬背上的法庭》獲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獎;第二部作品《透析》獲金馬獎最佳劇本獎;第三部作品《碧羅雪山》獲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導演獎……

      “人們認為第六代導演只對社會邊緣人群感興趣,事實并非如此。”劉杰說,改革開放30多年,不論經濟和社會有多大變化,教育始終是牽動中國千家萬戶的主流話題。2011年3月,他接下了這部“有關高考”的命題影片。一個遠離高考27年的“60后”導演,還能否理解當下高中生的想法?這一點,他并不自信,“我不能比照一個‘60后’人的高中記憶拍攝今天的高中生,那不僅是不真實的,而且容易走上說教的老路”。于是,他開始了長達14個月的走訪調研,在黃岡、南京、深圳、武漢、北京探訪了超過50所高中。利用周末時間,他在武漢面試了2萬多名高中生,最終選擇了十幾名進行培訓。2012年3月,當他把攝制組拉到武漢一所高中準備開機時,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卻拒絕了他,理由只有一個——“高考”。臨近高考,不能因拍攝耽誤學生。這讓劉杰十分沮喪,后來在電影中飾演飛飛的那個男孩,成了武漢之行的唯一收獲。

      有意思的是,一路訪問,一路寫劇本,最終陰差陽錯在北京拍攝,劉杰為《青春派》找到了新的意義。“在黃岡,人們告訴我:如果當地經濟像武漢那樣發達,他們就不會把高考當作獨木橋。在武漢,人們同樣告訴我:如果當地像北京那樣擁有獨一無二的資源,他們也不會如此重視高考。”然而回到北京,他發現高中生并不比想象中輕松。高考的背后還隱匿著更為復雜的代際鴻溝。“‘90后’的父母大多擠過高考的獨木橋。通過高考的父母,希望孩子延續這種人生經驗;沒通過的父母,則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轍。”因此,即便今天高校入學率已大幅提升,孩子們可以有更多選擇,高考仍然是中國人的特殊情結。就像電影里陳述的:高考在別國被稱為“大學入學考試”,而在中國被稱為“高考”。

      這讓劉杰認定,電影不應當只拍給“90后”觀眾。“我沒有資格評價高考,或者給高考開一個靈丹妙藥,我只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心靈的舒緩,幫助人們達成相互理解”以及讓各時代的人回憶青春的時候,都能找到共鳴。于是,他把電影主人公設定為:小可愛、搗蛋三人組、學霸、女神、鄰家女孩,以及嚴厲的老師和苦口婆心的父母。這些角色和故事如此熟悉,幾乎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影片結尾,經歷復讀的學生對嚴厲的班主任說:“我們忘不了您,因為我們真的恨您,但是我們也愛您”。這一臨場發揮的戲,試拍時竟讓現場1/3的高中生流下眼淚。“在人生關鍵的時刻,能遇上正直而嚴厲的老師,是一種幸運。我同樣感謝我的老師。”劉杰感慨。

      更真實的,還有故事的另一條線索——早戀。劉杰說,對于現實中的中學生情感問題不能回避,“我們不能像鴕鳥一樣視而不見,我想做些嘗試,以更現代的方式進行正確的引導。”當然,對待這一“禁區”,主管部門也相當開明。

      影片里,侯孝賢飾演的數學老師告訴學生們:“高考重要,但它只是個形式,重要的是學習的態度。”秦海璐飾演的語文老師勸誡學生:人生還是要“拼自己”!這些電影里為數不多的直白的臺詞,真實而殘酷地指向了現實。

      《青春派》能否捕捉中國高考家庭的心靈與情感?影院里那些會心的笑聲和感動的淚水,便是最好的證明吧。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