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郭明義的物質生活標準設計得很低很低,但精神生活標準卻制定得很高很高。他擁有健康,擁有快樂,擁有心靈的寧靜與安逸。我們誰能說他不幸福呢?我們誰能說比他更幸福呢?”
《幸福是什么》的作者李春雷對郭明義的第一印象“十分糟糕”:多次電話約見,郭明義推三阻四;好不容易見上面,回答問題也沒一個入轍上道;沒聊多久,撇下李春雷自己忙去了……直到第二天早上6點,郭明義約了李春雷來到礦區現場,面對一排排輪胎直徑高達3.8米的礦用運輸車,李春雷一下子感覺自己渺小了,郭明義則在這礦山之間瞬間鮮活起來。
礦山的兒子
郭明義的父親是鞍鋼齊大山鐵礦的老礦工,生長在這里的郭明義從小最崇拜的就是同為鞍鋼工人的雷鋒。巧合的是,介紹郭明義和雷鋒入伍的是同一個人。
雖然現在已成了名人,但郭明義首先是一個好工人,從來如此。李春雷說:“在部隊里,他是一個好炊事員、好飼養員、好司機;在鞍鋼,他是一個好宣傳員、好統計員;當工作需要時,從來沒在學校學過英語的他刻苦自學,竟然又成了一名優秀的翻譯;現在,他又成了一個出色的公路管理員。”盡管角色多變,不變的是每一行都干得出色。
郭明義不抽煙、不喝酒、不打麻將,就喜歡唱歌,不是在KTV里唱,而是在天大地大的礦山之間。民歌、紅歌、流行歌,還有鄧麗君的歌,張口就來。業余時間,他還喜歡寫寫詩歌、散文,寫的很多都是他日夜面對的礦山,文字間充滿了重工業的砥礪質感與豪邁氣概,比如這句:“大爆破的轟隆隆的聲音,預示著春天的黎明的到來。我永遠堅信:面朝礦山,春暖花開!”
什么都捐了
李春雷說:“雷鋒做好事,是出于純樸的情感,是為了感恩新社會;郭明義是一個現代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公民責任,是在提倡和呼喚一種文明秩序。”
20多年來,郭明義夫婦的工資加一塊才20多萬元,他捐出了12萬元,直接資助了210多個貧困孩子;至于物質的東西,家里陸續有3臺電視機都被他捐了,現在這臺是工會為他買的,且不準他再捐才得以幸免。
郭明義無償獻血累計6萬多毫升,相當于自身總血量的10倍。在他的倡議下,郭明義義務獻血志愿者團隊已經超過4000人,成為全國最大一支人數固定的獻血隊伍。2010年,郭明義和妻子又成了捐獻遺體的志愿者,由他發起的“鞍山市無償捐獻遺體(器官)志愿者俱樂部”,現在已經有8000多人。
李春雷去郭明義家采訪,發現擁有干部身份的他,一家三口擠在一套使用面積只有28平方米的一室一廳里。“臥室被一張老式雙人床占據大半空間;客廳只有三四平方米,那是女兒的空間,一張小號單人床,床沿幾乎頂到了屋門;衛生間只有單人沙發大小,廚房面積只有客廳的一半。這是鞍鋼所有家屬樓里最傳統最狹小的一種戶型。”郭明義說:“我有獻血證、匯款單據、感謝信,這是我一生的財富。”
書的每一章結尾,李春雷都會寫一段“筆者感言”。在《老郭的幸福生活》一章中他寫道:“郭明義的物質生活標準設計得很低很低,但精神生活標準卻制定得很高很高。他擁有健康,擁有快樂,擁有心靈的寧靜與安逸。我們誰能說他不幸福呢?我們誰能說比他更幸福呢?”
做好事會“傳染”
喬廣全是郭明義的老同學,原來是齊大山鎮有名的“惹不起”,喝酒打架都在行。一次做生意被拖欠工程款,郭明義為他前后奔波追回欠款,所要求的無非是讓他跟著去獻血。現在,喬廣全已經獻了5次血,捐助了3個貧困學生,2010年還被社區評為“愛心公民”。喬廣全說:“我大半輩子混日子,人見人討厭,沒想過了50歲,卻第一次被表彰。老郭改變了我的后半生。”
2010年12月,郭明義收到一名叫辛亮的退休教師從新疆寫來的兩封信和兩張500元的匯款單。辛老師承諾今后每個月從退休金里拿出500元,請郭明義代捐給最需要的人。郭明義這幾年陸續組建了7個愛心團隊,包括資助孩子的希望工程、無償獻血、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者、慈善義工等。齊大山鐵礦的2400多名職工,只要符合條件的人都參加了。
2011年3月25日,郭明義開通了新浪微博,現在擁有粉絲1900多萬人。郭明義曾在世界獻血日那天通過微博倡議無償獻血,當天散布在全國的郭明義愛心團隊,有3000多名志愿者獻血達60多萬毫升。
采訪過程中,李春雷也不禁被郭明義“傳染”,陸續捐了幾千元。“郭明義的意義在于真實、可信、可學。我們普通人只要力所能及做好事,這世界就會越來越溫暖,就會變成美麗的人間。”李春雷說,“我們大多數人都懷有一顆善心,也會時不時地去幫助別人。但郭明義把幫助別人當成一種愛好,一種情趣,一種追求,而且持之以恒,變成了一種本能,一種習慣,一種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