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獨眼:寫作是為看清筆下人物所想所為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8月07日11:01 來源:中華讀書報 丁楊
    《在無盡無序的汪洋里,緊挨著你》,獨眼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29.80元《在無盡無序的汪洋里,緊挨著你》,獨眼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29.80元
    獨眼獨眼

      準單身父親獨力撫養早熟又智力超常的兒子,母親在兒子出生不久即赴美,他們的故事要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男女主角邂逅說起……細膩的人物內心刻畫加上生動傳神的對話構成了長篇小說《在無盡無序的汪洋里,緊挨著你》的血肉,其中的人物關系、親情比重和情節開啟的年代或多或少有些超出作者獨眼的個人經驗。

      作家獨眼本名葉揚,八零后,生在一個允許小孩看閑書的到處都是書的家庭。媽媽和老師對她愛寫東西的習慣鼓勵有加。清華大學建筑系畢業后,她供職于一家建筑雜志,從2003年起在水木BBS上寫小說,直到被世紀文景的編輯發現,陸續出版《比如,單身》、《胖子》。去年的《通俗愛情》和前不久問世的《在無盡無序的汪洋里,緊挨著你》令她為更多讀者和文學中人所知。

      對于家中父輩乃至祖輩那幾個在中國現當代教育界、文學界響當當的名字,獨眼不愿多談。家人知道她為報紙寫建筑專欄,直到她出書了才發現她也能寫小說,這也就有了后來她忐忑地請叔叔葉兆言給《通俗愛情》寫序。與若干少年成名、偶像魅力漫出文學范疇的同齡作家相比,獨眼的寫作一直更隨性,題材也更切近現實。 她筆下那些有點才華、情感豐富又懷揣生不逢時之念的年輕人越來越為她的寫作印上個人痕跡,他們在工作、愛情、生活、理想中打轉,無奈過后再一番自嘲,屢敗屢戰不死心。她享受那種以文字左右人物命運的感覺,也常會被人物遭遇打動,寫《在無盡無序的汪洋里,緊挨著你》時就有好幾次眼淚在眼中打轉。

      在BBS上貼作品,在微博上發點小牢騷,在豆瓣和字節社上收獲讀者的電子付費閱讀,讀者的反饋是隨時的,讓獨眼覺得有寫下去的興致和責任,不過她說自己的寫作并不太受讀者評論的影響,“寫出來,總還是希望有人看。有人看之后,就有人認可有人不認可。那倒不在乎了”。她沒想過自己的風格是怎么樣的,也不太愛面對面地接受采訪,“又不是什么特別暢銷的作者,我沒什么資格拋頭露面”。說起寫作姿態的獨立性,她表示并非刻意為之,“是我還沒有成為圈中人的資格”。她對國內同輩作家不乏關注,偶爾會讀讀阿乙、朱岳、btr們的小說。近期大愛要算智利大作家波拉尼奧的《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我看外國小說比較多,喜歡看真實感很強、覺得自己能夠感同身受的作品”。

      讀書報:與其說《在無盡無序的汪洋里,緊挨著你》是寫親情,莫不如說在寫當代城市里的愛情,當初怎么會寫這樣一個由八十年代末開始的故事?

      獨眼:我是1980年出生的,八十年代末我還是小學生,那時的事影響了普通市民和許多家庭。在看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之后,我就一直在想,“不能說的歷史”到底會給人帶來什么變化。蘇真雅和戴建華(記者注:書中男女主人公)是兩個立場、看問題角度不同的人,這樣的人,經歷了那些事,會怎么樣?我寫故事,不是為了向讀者展現什么——雖然我很希望有人來看——而是為了讓我自己弄清楚,那個情景的某種人會怎么想、怎么做。

      讀書報:就如同《通俗愛情》里多是男主人公第一人稱敘事一樣,《在無盡無序的汪洋里,緊挨著你》用很大筆墨寫一位年輕父親獨力撫養一個男孩的故事,這些都在你的個人經驗之外,寫起來難度大嗎?

      獨眼:我到現在寫的所有故事,主人公的經歷跟我的個人經驗關系都不是特別密切……我不是那種經歷什么就寫什么的作者。我正是希望通過寫這些故事能有脫離現實卻很真切的體驗感。

      這個故事里寫的父子,遠比寫談戀愛有意思也容易。沒遇到什么問題,寫得很來勁。之所以寫父子是我覺得如果沒有孩子,以他們的性格,老戴和蘇真雅之間就會沒有什么聯系而各過各的了。孩子是他們之間最重要的羈絆。

      讀書報:這本書最初的名字叫《爸啊……》,為什么后來改成這個又長又文藝的名字?

      獨眼:起初是覺得《爸啊……》這個名字識別性低吧,世紀文景的編輯團隊討論了幾個月,中間我也取了各種文藝不文藝的名字都被否定了。現在這個名字是本書責編在選題報告里的一句話。我想對于出版這部分來說,她們遠比我有經驗,就接受了她們的建議。

      讀書報:你的小說以對話為主,景物描寫并不多,仍有強烈的地域色彩,不止人物口中的京片子,還包括對話傳達出的對北京這座城市的復雜情感,這或多或少也承載著你對這座城市的感情吧?

      獨眼:前面說我不太考慮讀者的喜好,所以我不想去寫故事必須的內容之外的事,第一人稱也限制了我那么做。我不斷地在想,我寫的那些人會不會突然在講述的時候特意描述那些。我覺得他們不是會花心思講那些的人。所以,我也不寫。我只想寫自認為看上去像真的的情景和對話。不懂方言,怕寫不真,只能寫成這樣了。有人也說我寫故事的方式太隨意,時間線也不連續,想到哪兒說哪兒。我的自辯是,我覺得人在講自己經歷的時候說話的方式就是這樣的,隨時補充以前的經歷。

      寫北京,是因為雖然我去過很多地方,但只在北京生活過。中國變化太大,發展速度太快,我想大概哪兒的人對自己生活的地方感情都挺復雜的。但我不完全是借主人公之口來說我自己的感受,我想的只是我寫的那樣的人他們可能會有這樣的感受。

      讀書報:你的專業和現在的主業與文學沒什么關系,寫小說和寫建筑評論都是寫作,對你來說,這其中的差別在哪里?

      獨眼:都是寫,都需要查實很多事。我自己沒當作是兩件差別很大的事來做,但別人都覺得我寫建筑的時候語言死一些,多少還是會端著點兒架子。可能是怕別人不信我吧,建筑上的事更嚴肅。

      讀書報:你對筆下的人物也算是挺心狠的作家,他們大多沒有墜到生活的谷底,但也很難遂心愿,這也是你對現實的一種理解吧?

      獨眼:嗯。我想除了一部分人真的掙扎生活在社會底層之外,大部分人都有很受煎熬的時期。我寫的是這些人身處這個時期的事。每個人都會有那種覺得情感上生活上很受阻的時期。

      讀書報:覺不覺得你現在的寫作一方面漸漸有自己的風格但也相當類型化,怎么權衡這之間的利弊?

      獨眼:還是順其自然吧。之前我看過一篇黃碧云的文章,里面提到“路越走越窄”。有時候是會這樣吧,心里想的主題只有一個,反復寫一個主題直到自己覺得這不再是“主題”。寫小說對我來說,感受他人的感受、體會他人的想法是最重要的。這可能不會變,也很難變。我幾乎只對這一點感興趣。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