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人物 >> 正文
盡管多年不在家鄉,我在順德還有祖屋,也會常常回去看望親戚友人。小時候我常常在家鄉的小河里游泳,至今仍然記憶猶新。對家鄉的一草一木,我都充滿熱愛。
吳靜山的個人回顧展于本月6日在廣東美術館隆重開展。自2004年定居北京生活以來,北京成為了吳靜山的第二故鄉。他日前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暢談自己的學習生涯以及與恩師陸儼少、潘天壽和容庚交往的點點滴滴。
藝術從家開始
提筆補全廣東狀元對聯
吳靜山1943年出生于廣東順德縣水藤鄉。談及自己的藝術生涯開端,吳靜山說,容庚小傳中提及的故鄉順德給了自己藝術生涯最初的啟蒙教育。“在我的家鄉順德,對很多小孩子來說,藝術的啟蒙從小就開始了,我還記得,小時候,家鄉那里家家都擺著瓷器、名家書畫等藝術品。”他回憶說,自己的父親是個生意人,并不時常在家,幼小的吳靜山最喜歡看的就是家中墻上掛著的一副,廣東三大狀元之一梁耀樞的對聯,其中,上聯中一個“久”字墨跡已淡,下聯的最后一個“多”字也模模糊糊,“有一天父親去廣州做生意不在家,我就拿著毛筆,啪啪兩筆將久和多字都加了上去。父親一回家,我就跑上去說,爸爸,你看,加的好不好。爸爸說這是狀元的對聯你怎么隨便加,看到我加的毛筆字后也不由贊嘆說,加的真好。”吳靜山說,直到現在為止,那副對聯還保存在自己順德老家。
謙虛以師為榜樣
“你給他鞠躬,他也給你鞠躬”
談及自己的老師,吳靜山說,對自己的花鳥畫和山水畫,影響最大的是老師潘天壽和陸儼少;對自己的書法創作影響最大的是沙孟海等老師。
回憶起自己第一次和陸儼少見面的情景,吳靜山說,那還是1963年的一天,“我還記得當時,我們已經上完課,還吃完了晚飯,回課室做功課。我看到一老先生和一位年輕的老師拿了很多行李正吃力地走,滿頭大汗,要到樓上去。雖然當時還不認識,不過我馬上走上去,接過老先生手中的行李,把他們送上樓。”吳靜山說,后來才知道那位老先生是陸儼少。
“因為老先生就住在我們課室對面,第二天,陸老先生到我們的課室去巡視。巡視完后,他看到我就對我說,吳靜山,我有哮喘病,你晚上到我房間里來給我貼藥膏,晚上,我到老師房中給他貼藥膏。他說,看過那么多學生,我最喜歡的就是你。但你是二年級的,我是帶研究生和畢業班的,不能直接教你。你可以每天晚上來我房間,給我貼藥膏,跟我學畫畫。”正是在那樣的情況下,吳靜山提前開始跟隨陸儼少學畫畫。
談及另外一位在花鳥畫上給了吳靜山很大影響的潘天壽先生,吳靜山回憶說,潘天壽先生也非常謙遜。“1962年過年時,我沒有回廣州,就和兩三個同學一起去給潘老拜年,并帶去了自己的畫作。”他回憶說,當時,自己帶去了平時畫的一些花鳥畫。潘老看到后很驚訝,“問我,你是山水班的還是花鳥班的,我說我是山水班的,他就非常高興。潘老是一位非常謙虛的先生,只要你給他鞠個躬,他立刻給你鞠躬,一點架子都沒有。” 文/記者趙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