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人物 >> 正文
從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到中國當代屈指可數的國畫大家,馮遠的生命中充滿了傳奇色彩。而今,擔任中國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等職務的馮遠,談起那段傳奇般的經歷,不禁感慨萬千。
●脫胎換骨的知青生活
1969年5月,16歲的馮遠初中畢業,下鄉來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從上海來到北大荒,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馮遠與大家一起住進了毛坯房的宿舍里,一住就是八年。勞動之余,馮遠讀了很多世界名著,并對繪畫產生了興趣。他自編連環圖畫,反映知青的火熱生活。一天,他用春耕題材創作了一組四張圖的畫作,內容是備戰備荒為人民、積肥拾糞、春耕等。他偷偷地把作品寄到省報。半個月后,黑龍江日報輾
轉打到連隊一個電話,向連隊梁指導員了解馮遠的政治背景、出身表現,梁指導員的回答讓這次電話政審順利通過。又過了半個月,連隊收到了黑龍江日報,在農村版上有四幅畫叫《春耕組圖》,作者就是馮遠。報紙里面夾帶兩封信,一封信聘馮遠為黑龍江日報農村版美術通訊員;另一封是寫給農場領導的,希望他們以后把馮遠的創作時間作為工時計算。知青們看到馮遠的作品上了黨報都很興奮,一幫人就把他拋到空中以示祝賀。馮遠深深地感悟到:學習藝術,愛好繪畫是可以獲得人們尊重的。
從那以后,馮遠堅定了走繪畫藝術道路的信心。“八年知青生活,我是帶著脫胎換骨的心態去做事。在那里我學會了自食其力,懂得了人與人的交往,初步了解了社會,尤其是看書學習,自學繪畫,為我后來上學,以至于從事各種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根植腳下的沃土
1977年恢復高考,馮遠欣喜若狂地連續報考了兩次。
一次報考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另一次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因為家庭成分問題,最終都沒有成功。
后來,在一次美展上,馮遠結識了著名的山水畫家宋雨桂先生。他破例用一個招收工人的指標把馮遠從黑龍江跨省調到當時的遼寧省文藝創作辦公室,就是今天的遼寧省文聯。
一次出差,在從沈陽到北京的火車上,馮遠正在潛心修改連環畫的稿子,恰巧被對面坐著的中央美術學院的副院長、著名油畫家朱乃正看見。兩天后,在白塔寺一個非常擁擠的小房間里,經朱乃正引見,馮遠又見到了兩位藝精德高的夫妻畫家——周思聰和盧沉。他們分別給他畫了一張小畫,而且一筆一畫教他,國畫應該怎么起稿,怎么上墨,怎么著色……能得到這兩位著名畫家的悉心指點,馮遠欣喜萬分。
一年以后,浙江美術學院首次招收研究生。與此同時,在上海的一個展覽會上,有人給馮遠介紹了浙江美術學院著名的畫家方增先,就是他后來的研究生導師。后來的故事很曲折,但最終在年底,馮遠接到了浙江美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到了學校以后才知道,他的錄取來之不易,是方老師和學校領導以及當年他的老同學,到省招生辦為他溝通、爭取,他才有幸成為第一次恢復研究生考試錄取的學生,他的考號是0001號。
在登上南下的列車去學院報到的那一刻,馮遠暗暗發誓:告別了黑龍江,告別了遼寧曾經幫助過他的師長和朋友們,他將用自己的努力來回報這片沃土。他要表現人,表現人改變自身命運的這種奮斗的歷程……這將成為他藝術
創作的一個主題。
“只要我們的心真誠,愛執著,堅定不移地植根于腳下的這片沃土,追隨著心中的召喚,那么人生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馮遠如是說。
●在藝術創作中詮釋人生談及作品,馮遠首先介紹的是他上世紀八十年代創作的《逍遙游》。當時,他研讀了西方當代繪畫中的創作理念,并嘗試用中國繪畫的潑墨來表達一個哲學概念。這件作品就是表達作為人在追求自由境界的同時,在自由和不自由這一對矛盾中間尋求一條出路。所以他取名《逍遙游》,畫面融入了現代繪畫構成的理念,形成某種對稱和一種平面展開的效果,以一種深色的景致表達鵬鳥由遠而近飛翔的過程。
《今生來世》是馮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畫面情節非常簡單,表現的是在收獲季節,藏民們要舉行一個祭祀儀式。作品色彩斑斕,濃縮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用今生表示我們現世的情懷和狀態,而來世是人們在理想中追求的一種未知。他通過對現實生活一個簡單細節的刻畫,來表達人們的精神追求,以及哲學層面上的文化理念。
通過這幅作品,馮遠解決了幾個問題:第一中國傳統的繪畫筆墨是能夠承載多人物宏大敘事的場面的;第二中國繪畫,尤其是水墨寫意畫,要獲得創新發展,引入色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途徑。第三,他解決了人物畫寫意的筆墨
和具象的造型兩者表現的關系。第四,他試圖在不同人物形象的豐富性上突破傳統人物畫程式化、概念化的問題。對此他自謙地說:“目前還沒有完全達到想象中的狀態,應該說正在探索過程中,《今生來世》只是我的一個階段性作品。”
馮遠坦言,在文化行政管理工作崗位上擔任領導的角色,讓他不僅能博覽古今文化瑰寶,同時也給了他涉獵各種藝術門類的機會。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不是每一位藝術家都可以得到的。正是這樣的人生歷練,讓他受用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