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 正文
新華網北京8月1日電(記者李代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既是我們黨的政治品質,也是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品質如何體現,承諾能否兌現,根本標準就是看黨和政府的工作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實惠。
人民眼中的實惠主要體現為看得見的生活改善、感受到的幸福感提升。良好的教育、有保障的醫療、滿意的工作、舒適的居住條件、優美的環境等,都是人民群眾的美好期盼。順應人民期盼,帶領人民去實現這些期盼,就是人民實惠所在、執政成績所系。
曾幾何時,一些領導干部中間流行起“數字政績”,匯報工作時夸夸其談,一點成績總結得天花亂墜。一些干部甚至認為“干得好不如匯報得好”,把執政為民變成追求體面數字,唯上不唯下,由此異化出為政績而折騰的種種鬧劇:辦公樓奢華得不敢掛牌,貧困縣大請歌手明星搞節慶,觀光大道上的景觀綠植換了又換……無視國情、政情,不但未給人民帶來實惠,反而勞民傷財,損害人民利益。
讓人民得實惠是黨對各項工作的一貫要求。“不要勉強搞一些東西,一定從實際出發,真正使老百姓得到實惠”“有了一些錢,該怎么花……還是應該用來改善人民生活”,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告誡,需要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悉心領會、認真落實。
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是讓人民得實惠的最好體現。中央最近再次強調,各級黨政機關5年內不得新建樓堂館所。明確的禁令凸顯了中央的施政方向,理應成為各級黨政機關的責任擔當。為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當前轉方式、調結構正在深入推進,經濟增長有所放緩,在此背景下叫停“面子工程”,使財政投入更多地向民生傾斜,才能為人民生活的持續改善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實惠離不開發展,發展需要規劃。但是,一個地方的發展有沒有新面貌、新氣象,關鍵不在于制定多少新規劃、喊出幾句新口號,而在于能不能拿出新思路、新舉措把既定目標變為現實。對于符合實際、群眾認可的發展規劃,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一以貫之地執行下去,一任接一任地干。只要切實干出成效,自會得到群眾認可,成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真政績。
讓人民得實惠,不能忽視困難群眾。一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較大成績,但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較大。光鮮的數字面前,不少人感覺“被平均”了。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就要更多關注低收入群眾、困難群眾,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提高生活水平,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少一些掉隊者,讓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和諧順暢。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天上不會掉餡餅,讓人民得實惠需要廣大黨員干部帶領人民接力奮斗。心系群眾、埋頭苦干,努力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認真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才能凝心聚力、推動發展,讓中國夢成為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