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 正文

    光明日報:以人為本推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學發展的重要論述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8月01日15:33 來源:光明日報

      發展是當今世界潮流,發展是當代中國主題。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推動科學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

      發展仍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增長達到年均近10%的水平。正是有這樣的發展,我們鞏固了社會主義制度,改變了國家落后面貌,改善了億萬人民生活,大幅度減少了貧困人口,奠定了工業化、城鎮化的良好基礎。現在,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84位,我們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主要矛盾。現在,我國面臨的最根本問題,一是發展不足,歷史欠賬太多;二是發展不夠好,科學發展亟待加強。面對新的形勢,只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是科學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期實踐得出的結論,是千真萬確的。

      解決好發展問題,也是我國在國際上贏得重要地位的關鍵。當前,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這個機遇期在國家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低迷成為全球經濟新常態,市場需求成為全球競爭最稀缺的資源,資源環境、糧食安全問題突出,能源供求格局出現新變化。保護主義升溫,冷戰思維抬頭,經濟問題政治化現象突出,大國關系也進入全方位角力新階段。特別是西方國家遏制我國發展的戰略圖謀沒有也不會改變,他們不情愿看到一個社會主義中國順利實現和平發展。縱觀人類歷史,決定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歸根到底是大國力量對比,最終靠的是實力。我們必須一如既往地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不斷提高綜合國力。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經濟發展是一切發展的基礎,必須始終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執政之要、興國之要,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協調推進其他方面的發展,既是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牢牢抓好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協調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設。”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習近平總書記對此給以高度評價,強調指出: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實踐和認識上不斷深化的重要成果。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綠水、碧海藍天,必須倍加珍愛、精心呵護,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這些論述,深化了十八大精神,豐富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發展理論。

      穩中求進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而科學發展的實質就是要保持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有些還相當尖銳。在這種形勢下,特別需要樹立正確的發展思路,尤其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增長速度問題。在當今中國,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許多問題難以解決。但速度不是越快越好,關鍵在于質量和效益,否則速度也難以為繼。現在,我國經濟發展條件和環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如果繼續追求過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僅違背經濟規律,而且會加劇已有矛盾、帶來諸多風險。十八大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翻一番的目標,只要今后幾年全國經濟穩定增長7%左右,這個目標就可以實現。正是在科學分析我國經濟內外部環境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扎實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堅持穩中求進,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考慮社會需求、承載條件和內在潛力,尋求發展速度、質量、結構、效益間的有機平衡,并保持適當的發展節奏,使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和社會的承受能力與之相適應,防止經濟社會運行之弦繃得過緊。

      當前,不論從世界發展態勢看還是從國內發展要求看,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都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習近平總書記對這個問題看得很深,指出:“國際競爭歷來就是時間和速度的競爭,誰動作快,誰就會搶占先機,掌握制高點和主動權;誰動作慢,誰就會丟失機會,被別人甩在后邊。”大量情況表明,國際經濟競爭甚至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就是創新能力的競爭。誰能在創新上下先手棋,誰就能掌握主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已由較長時期的兩位數增長進入個位數增長階段。在這個階段,要突破自身發展的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于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他指出:在日趨激烈的全球綜合國力競爭中,我們必須正視現實、承認差距、密切跟蹤、迎頭趕上。

      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改善人才發展環境,努力實現優勢領域、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盡快形成一批帶動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突出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促進創業鏈、產業鏈、市場需求有機銜接。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重要論述,對于更好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將產生重要推動作用。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福祉,是我國經濟發展不可動搖的目標。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用樸實、生動、真切的語言表達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發展為了人民的目的。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是推動科學發展必須解決好的重大問題。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化解產能過剩可能影響就業和居民收入,財政收支壓力加大也可能影響到增加民生投入。面對這種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貫徹這個民生工作思路,就要重點保障低收入群眾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就要注意穩定和擴大就業,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就要加強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繼續完善養老保險轉移接續辦法,提高統籌層次;就要引導廣大群眾樹立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抓民生就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這段話充分體現了他一再強調的“釘釘子精神”。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能不能如期實現,很大程度上要看貧困地區能不能實現小康。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全面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河北省阜平縣、甘肅省渭源縣和東鄉族自治縣訪貧問苦,對進一步做好扶貧攻堅工作發表了許多重要論述,他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各項扶持政策要進一步向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傾斜,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加快發展。這些論述,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親民愛民的高尚情懷和心系貧困群眾、關懷貧困群眾的真實情感。

      當前,我國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學發展的重要論述,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堅持穩中求進,按照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要求,真正把工作著力點放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實施創新發展戰略上,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努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