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青年戲劇評論人缺席的原因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8月01日14:49 來源:中國作家網 余 非

      近些年,文藝評論日益邊緣化、學院化、圈子化,使得評論的社會影響力、文化傳播力、批評的關注度大打折扣。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一段時間以來主流媒體紛紛加大了對文藝評論的投入力度,通過不同的方式呼吁增強文藝評論的有效性。然而,相較于文學、影視評論,戲劇評論卻始終不溫不火,缺乏生氣。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有一點不容忽視,就是我們的戲劇評論隊伍長期以來缺乏創新的動力,青年戲劇評論人才培養相對滯后,評論后備力量不足。

      今年5月,中國作協創研部召開了“80后”青年文學批評家研討會,楊慶祥、金理、黃平、劉濤、何同彬、傅逸塵6位青年評論家進入文學評論界關注視野;此前,廣西的《南方文壇》雜志更是連續多年開設“今日批評家”專欄,持續推出文學評論、批評新人,文學批評的青年陣營已經形成。他們以各個大學、研究所青年教師、研究人員為主體,基本遵循著文學評論幾代人的生長軌跡。與此同時,電影界青年評論人的崛起也非常迅速。然而,反觀戲劇評論,卻怎么也讓人歡喜不起來,他們還是固守于“熟人社會”,寫文章的就那么幾位,參加研討的也是那么幾位,參與評獎的還是那么幾位。那些經常穿梭于各種戲劇活動之間的“資深”戲劇活動家,精力、體力乃至“身份”早已被過度透支。

      如今,全國有近千所大學開設了戲劇影視專業。這么多培養戲劇、戲曲人才的學校,為什么就出不來青年戲劇評論人才?其實,一直以來,我們的戲劇教育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它跟文學教育一樣,大都在按照體制、學科規范的路子演進,除了戲劇專業院校成熟的編劇、表導演、舞美設計、戲劇管理人才的教育培養外,多數綜合類大學展開的戲劇教學更多是圍繞中外戲劇史、戲劇理論的講授為主,往往缺乏對學生戲劇演出欣賞能力的引導和培養。有些大學雖然開設了戲劇專業,但從事教學的老師都是文學或者影視專業畢業的研究生,讀兩本戲劇史、看幾次現場演出就能對戲劇藝術侃侃而談,這樣的戲劇教育功效自然可想而知。

      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我們訓練、輸出了大量從事理論研究、史料研究的青年學術型人才,這些青年學者很擅長用西方的理論話語闡釋中國的戲劇問題,而不是在戲劇現場發現問題、指出問題。由于沒有大量的戲劇觀演積累和審美培養,他們對舞臺上、劇場中的很多現象往往缺乏敏感的反應,更何況歷史、藝術的深層關照,這樣的評論很難受到創作者、讀者的青睞。多數情況是,讓他們寫一篇旁征博引的論文“易”,寫一篇文思鮮活、敏銳的戲劇評論“難”;寫1萬字的論文并不難,寫2000字的評論卻總是找不到感覺。

      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很多,筆者認為,主要的有兩點:其一,與文學、電影評論不同,戲劇評論受時空的影響很大,北京、上海戲劇發達,其他地方看戲的機會便很少。同時,“高票價”也在無形中加重了青年研究者、有志于研究戲劇的學子們的生活負擔。這使他們寧愿轉向歷史、理論,而不愿與現實發生關聯。其二,從學術評價體系看,由于目前的高校、研究機構以學術成果的量化、以核心期刊文章的等級“論英雄”,這就使一些有志于戲劇評論、批評的高校青年學子缺乏在報紙和非學術類期刊上發表文章的積極性。在發行量龐大的報紙上,觸及的問題再深、產生的影響力再大,也不能算作學術成果,而在發行量一兩千份的學報上,由于是評定機構認定的學術刊物,不管寫得如何,也能為自己的學術成果增磚添瓦。這樣一來,從事戲劇評論的人少了,評論變成了圈里人孤芳自賞的文字,不再和社會發生關系,更別說與觀眾互動交流了。

      教育體系、學術評價體系和傳播體系的共同作用,導致了“70后”、“80后”的青年人不再進入戲劇批評領域,而是更注重學術考核。而且,他們一旦認定了這種規則,就產生了評論的惰性,沒有了自己的批評鋒芒、文體風格。戲劇評論離不開青年人的關注,我們呼吁社會能為青年戲劇評論人才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期待經驗豐富的戲劇評論家能為青年人指點迷津、答疑解惑,期待中國戲劇在青年人的熱情和參與中充滿朝氣和活力。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