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作品在線 >> 在線閱讀 >> 《尋找與考證:蕭紅居地安葬地及紀實作品研究》 >> 正文

    《尋找與考證:蕭紅居地安葬地及紀實作品研究》(63)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7月31日15:30 來源:中國作家網 郭淑梅

      4月中旬,蕭紅從玫瑰谷返回樂道8號家中。

      此時,為營救“西安事變”被蔣介石囚禁的張學良,使張學良獲得自由,周鯨文在香港發起“人權運動”,組織社會名流在港報發表文章,抨擊蔣介石。南京政府迫于壓力,同意于1942年1月恢復張學良自由身。然而不幸的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張學良自由問題由此擱淺。蕭紅和端木蕻良作為文化界朋友,積極參加人權活動以示支持。

      5月下旬,史沫特萊決定回美國。到樂道8號道別。

      回到美國后,史沫特萊把蕭紅的短篇小說《馬房之夜》交給海倫•福斯特,1941年9月發表在她主編的《亞細亞》月刊。

      史沫特萊把《生死場》介紹給厄普東•辛克萊。

      美國專家葛浩文考證,辛克萊把他搞的“合作運動寫的一本縮寫名為《Co-op》(《合作社》)的著作,從加州寄至香港贈送給蕭紅,同時還寫來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 此信即1941年6月4日,辛克萊寄給蕭紅的英文信,原文有這樣一段話,“親愛的蕭紅小姐: 我已收到你的問候和漂亮的禮物,感謝艾格尼絲•史沫特萊捎來這些。禮物我很喜歡,謝謝你。”

      蕭紅拿到寄自辛克萊的《Co-op》副本和反法西斯演說《告歐洲淪陷區的人》后,將《告歐洲淪陷區的人》轉給周鯨文和端木蕻良主編的《時代文學》發表。《時代文學》注明:“該稿由作者寄贈蕭紅,本刊特請李琳小姐譯出”。

      1941年7月前,對于渴望以獨立作家姿態示人的蕭紅,香港正一點點地成就她,她的作品開始譯往國外,收獲了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馬伯樂》、短篇小說《小城三月》等,一切似乎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第七章 太平洋戰爭爆發:蕭紅居港醫院及逃難地

      第一節 公立香港瑪麗醫院

      蕭紅初到香港,就覺得身體不適。

      對于病象顯現的事情,她給華崗的信中表示了不解。

      蕭紅給華崗的信說:“我來到了香港,身體不大好,不知為什么,寫幾天文章,就要病幾天。大概是自己體內的精神不對,或者是外邊的氣候不對。”

      一向沒有錢住院治療的蕭紅,由于史沫特萊和周鯨文等人協助的關系,出入瑪麗醫院。

      香港瑪麗醫院,也稱瑪麗皇后醫院。位于香港薄扶林道102號,是港府興建的香港最大的公立醫院,占地面積很廣。瑪麗醫院是當時香港一間技術領先、設備一流的西式醫院。院中病房寬大,病床清潔,每房指定護士值班。院長由英國人充當,醫生多數是香港大學醫科畢業學士。院中醫生處方,多用市面少見的新藥。

      1925年,港督金文泰上任,致力改善香港的公營醫療服務。1929年9月,位于九龍塘南部的公立醫院九龍醫院開始啟用,金文泰亦于同年宣布,于香港島興建一所規模更大的醫院。新醫院選址薄扶林道與沙宣道對面的山麓,背靠太平山,面對西博寮海峽,環境清幽,景色怡人。醫院于1933年正式開始興建,并于1937年4月13日正式落成啟用,由繼任港督郝德杰主持開業儀式,并以當時英王佐治五世的皇后瑪麗的名字,命名為瑪麗醫院。

      瑪麗醫院是當時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醫院,H型的7層主建筑物共分為5個翼,啟用當年,亦成為香港大學的醫科生臨床實習及教學的地方。一般需要留醫的重病患者,才可由西營盤國家醫院轉入瑪麗醫院住院治療。香港淪陷后,瑪麗醫院曾被日軍占領和征用,改為“大日本陸軍戰地醫院”。

      1941年7月,受頭痛、咳嗽、發燒等癥困擾的蕭紅,在12級臺風中開窗睡著了。醒來發燒近39度。第二天,在端木蕻良和袁大頓的陪同下,去瑪麗醫院看病,找到了史沫特萊推薦的醫生。蕭紅接受醫生的建議,準備住院徹底檢查一遍身體。

      若住院,按史沫特萊所說的優惠價入院,費用還是遠遠超過了蕭紅和端木蕻良的經濟承受能力。端木蕻良前去求助周鯨文,拿到支票后,為蕭紅辦理了住院手續。誰知,這一住查出了蕭紅患肺結核病,從此一病不起。

      周鯨文回憶,“八九月間,我們知道蕭紅常患失眠咳嗽。她經人介紹到瑪麗醫院診治。本來是以治療痔瘡而往,”結果,醫院檢查出蕭紅患有肺病,“肺部患處已經鈣化,沒有什么不得了”,醫院堅持打空氣針,空氣針是當時最先進的治療肺病的方法,把已經鈣化的結核轟開,激活,以便病人得到徹底治療。

      周鯨文所說“治療痔瘡而往”,是端木蕻良等親屬尚未提及的事情。但說明,蕭紅在獲知肺病前,還是懷疑患了其他病癥的,也按其他的病癥治療過。

      為徹底治好肺病,蕭紅選擇了住院治療。

      柳亞子的女兒柳無垢則提供了如下更為復雜的信息:

      1941年春天,柳無垢為《時代文學》翻譯文章,認識了蕭紅。此后,兩次在渡輪上碰見蕭紅。一次是蕭紅去配藥,一次是去瑪麗醫院“施行手術”。

      手術后,柳無垢前后共有兩、三次去樂道8號蕭紅家中探望。

      “蕭紅訴說著她的頭痛,失眠,在醫院里施行手術時的痛楚,和施行手術后頭痛毛病的依然如舊,使她不能閱讀,不能寫作。”

      無垢勸她多去海濱走走,但蕭紅說,剛做過手術,“不能多走動”。

      在無垢的敘述里,增加了端木蕻良的夫人鐘耀群所遺漏的部分,即蕭紅施行過手術。這個細節相當重要,若蕭紅在治療肺病之前就經歷過一次手術,連續下來,蕭紅再采用空氣針轟開肺病病灶,身體如何受得了!

      作為與蕭紅、端木蕻良沒有任何利害關系的第三者,無垢的這篇《悼蕭紅》發表在1942年3卷2期《文化雜志》上,距離蕭紅剛逝世不久。無垢的講述可采信的成份比較大。

      1941年秋天,無垢在探望同事杰姆時,意外地聽到樓上有人在叫她的名字。她看到了“蕭紅穿著醫院的病服,散著頭發,在陽臺上和我招手”。

      蕭紅住的是三等病房。大房間明朗、寬敞,有二、三十間病床。三等病房在每周星期三、四探病時間有限制。蕭紅住在三等病房的陽臺上,用一個竹簾子擋著。無垢沒有找到蕭紅,寫了封信轉交蕭紅。蕭紅的回信說,她“重入醫院,已經有一個多月了。”

      蕭紅7月第一次入院(或如無垢所說治療頭痛而手術,或因周鯨文所說的治療痔瘡而入院),秋天(10月)蕭紅第二次入院顯然是專門治療肺結核。據當時在時代書店供職的袁大頓回憶,“蕭紅的病榻是在瑪麗醫院四樓院的前方走廊上,正面臨環圍著的半面海”。在他探視期間,蕭紅的心情還是很愉快的。

      無垢第二次探望杰姆時,順便去看望蕭紅,得知醫生因她頭痛,懷疑子宮問題,已經做過手術。

      “她睡在陽臺上。天氣很熱,但她穿著絨的睡衣。她消瘦得多了,嗓子發啞,不能多談話,并且極疲乏的樣子,她告訴我,最初醫生說她頭痛,是因為子宮有病,所以才施行手術。”

      蕭紅生前確實有婦科病。她在哈爾濱經常鬧痛經(肚子痛),到了上海后生活安定了,還一直受頭痛和痛經的困擾。對于頭痛,許廣平說:

      “有時又訴說她頭痛得厲害,身體也衰弱,面色蒼白,一望而知是貧血的樣子。”

      “她同時還有一種宿疾,據說每個月有一次肚子痛,痛起來好幾天不能起床好像生大病一樣,每次服《中將湯》也不見好。

      于是,許廣平根據推薦給她吃白鳳丸。蕭紅按許廣平推薦的白鳳丸一試,果然“肚子每個月都不痛了。”

      無垢作為女性探望蕭紅,有些不便于對探病的男性說的體已話,蕭紅都會一古腦地倒給她。醫生把她的頭痛歸結為子宮有毛病,這種診斷的理由今天看來很古怪,但在當時,瑪麗醫院是香港最先進的醫院,一直沒有機會入院治療的蕭紅顯然是相信醫院的。因頭痛做了什么樣的手術?至今還是個迷。然而,事與愿違。她對無垢訴苦說明,對手術效果非常不滿:

      “手術后頭痛反更厲害了,便又入院檢查,照X光,才發現肺部有黑點,醫生說她得入院治療。本來住在隔離病房,但因為是四等的,食物非常的壞,所以醫院把她的床放在陽臺上。陽臺上沒有窗,到晚上照例竹簾又得卷起來,刮風時冷得很。有一夜颶風侵襲香港,她凍得半死,但也沒有看護來照顧她。”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