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興起、社會轉型的加劇,以及全媒體、電子化和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文學的境遇正在發生改變,文學界要在新的歷史情勢下成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繼承文學的人民性傳統就需要面對挑戰,交出新的答卷。
其一,適應群眾主體變化,有效書寫新人民、新時代、新生活。
“群眾”是一個內涵不斷變化的概念,革命年代的“群眾”、建設年代的“群眾”和當下時代的“群眾”其內涵與層次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新的富裕階層在大量出現,另一方面,社會中也出現了許多貧困和弱勢群體,如大量的下崗工人、眾多在城市與鄉村邊緣游移的農民工、新的貧困農民群體等等。面對變化著的“群眾主體”,文學如何調整視角,對不同層次群眾主體的生活、形象進行有效的書寫與塑造將是擺在文學界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此,廣大文學工作者應該牢記“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真正接通文學的地氣。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們要有突破自身經驗局限的勇氣,要深入底層群眾的生活,以強烈的人文情懷和現實主義精神關懷大多數民眾特別是底層群眾、弱勢群體,對生態問題、農民工問題等等給予人文關懷、情感撫慰和審美凝視,創作出與時代精神共鳴、回應當代思想問題的偉大作品來。
其二,適應文學生產、傳播、閱讀方式的變化,勇于學習,不斷探索創新,培育服務人民群眾的新的文學能力。
我們正處在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一方面,文學的生產力得到了巨大解放;另一方面,文學的寫作方式、思維方式、語言方式以及風格形態也都隨著網絡文學的興起而發生著重大變化。從傳播和閱讀方式來說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但是,不管文學的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黨的群眾路線對文學的要求不會改變,文學為人民服務、為群眾服務的宗旨始終不會改變。廣大文學工作者面對“為誰寫”的新考驗時,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超前性,要解放思想、改變觀念、勇于探索、勇于嘗試,既要堅守文學的理想,又不能僵化保守、墨守成規,要主動改變自己,增強運用高科技手段從事文學創作的能力。
其三,要進一步加強文學評論工作,增強文學評論把握、引領、研究全新文學現象的話語權和有效性。
隨著文學情境的變化,文學評論的重要性變得比以往更重要,文學對評論的要求也更高了。面對日新月異的文學形勢,近年來文學批評滯后、青年評論家成長滯后的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培養一支能夠有效切入中國當代文學現場的文學批評家隊伍是擺在中國作協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近年來,中國作協在培養青年批評家隊伍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僅靠這些措施顯然還遠遠不能滿足文學界對文學批評家成長問題的關切,我們還應開拓思路,加大投入,建立更長效的機制來培養更多的青年批評家。(吳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