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 正文
作者: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工委書記 張文雄
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堅持群眾路線,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需要。進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首要的是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的群眾觀。
堅持人民的地位至上,心中裝著人民。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作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八項基本要求”之首來闡釋,凸顯了人民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的群眾觀,就要堅持人民的地位至上,心中裝著人民。一是牢記人民是歷史的主體。從歷史發展進程看,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決定著社會的發展進程。作為共產黨人、作為領導干部,無論何時都必須堅持群眾觀點、站穩群眾立場,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真正主人和創造者的唯物史觀,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價值觀,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觀,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二是牢記人民是實踐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創造者和推動者。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體現著人類實踐的本質和主流,是推動歷史前進和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這就要求我們尊重群眾首創精神,虛心向群眾學習,使我們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建立在人民群眾的利益、愿望和實際狀況之上。三是牢記人民是權力的主體。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從權力的來源看,黨員、干部必須牢記權為民所賦;從權力運行的目的看,黨員、干部必須牢記權為民所用;從權力的責任看,黨員、干部必須牢記用權受監督。
堅持人民的利益至上,一切為了人民。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主體,同時又是享有社會財富、不斷滿足自身需要的利益主體。人民群眾的利益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生態各個方面。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是把人民利益至上作為根本宗旨來堅守。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需求層次也不斷提高,利益訴求更加多樣。應在繼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同時,主動把握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二是把人民利益至上作為價值取向來追求。每個黨員、干部的言論和行動,都必須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者部門的利益出發,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最高價值取向。三是把人民利益至上作為工作標準來衡量。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應以有沒有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利益作為衡量標準。
堅持人民的力量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之源、勝利之本、執政之基,也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力量。堅持人民力量至上,一是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積極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幫助人們干好事業的社會氛圍,讓人民群眾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二是廣泛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把群眾路線貫穿于決策和工作的全過程,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做到決策前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呼聲,保證決策“從群眾中來”;決策中充分發揚民主,集中群眾智慧,保證決策體現群眾意志和要求;決策后及時“到群眾中去”,在群眾的實踐活動中接受檢驗并完善決策。三是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我們黨歷來具有敢于堅持真理、勇于修正錯誤的優良傳統和優秀品質。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廣大黨員、干部更應保持和弘揚這種優良傳統和優秀品質,自覺把自己置于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不斷改進工作、提高自己,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