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新作賞評 >> 正文
80年代初享譽畫壇,之后主動淡出,潛心畫畫,30年間堅持“不賣、不送、不展示、不發表”,直到古稀之年攜力作重回公眾視野,劉振夏的藝術人生像是一部傳奇。他閉門修煉30年,為的是有朝一日向世人奉獻一個屬于他自己的、完整的人物畫藝術長廊。他做到了。去年8月,“寂寞修正果——劉振夏水墨人物畫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備受矚目和好評。許多評論家和畫家驚嘆劉振夏在80年代初人物畫就已達到當時水墨人物畫的藝術高峰,認為他是新時期人物畫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個案。邵大箴稱其為“優秀者中的優秀者”,薛永年認為他是“后半個世紀中新時期至新世紀初融合中西派的翹楚”。 劉振夏,1941年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曾任蘇州工藝美術職工大學校長、蘇州市文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等。現居蘇州。
北京展覽后,很多人關注劉振夏作品的去向和歸宿,來自各地的收藏家紛紛找上門來,希望購藏其作品。劉振夏內心很清楚,藝術成果最終不是只屬于藝術家自己的,它必須進入社會,才能體現多方面的價值。他希望有人真心熱愛水墨人物畫,并且具備足夠的收藏和傳承能力,讓這批藝術品走向更大的空間。
在分析劉振夏水墨人物畫市場行情時,應首先看到他身上及其作品的亮點和稀缺性。劉振夏人奇、畫奇,他的作品進入市場的方式,注定也和別人不同。
先說人奇。他幼時幾乎是個孤兒,在外祖父家中長大,與任國民黨高官的父親暌違半生,“文革”被打入牛棚勞動改造,感情生活也極其坎坷;他畢業于蘇州工藝美術專科學校,在蘇州工藝美術職工大學長期任教,后來從政,在別人以為他不再畫畫的近30年里,他像苦行僧一樣孜孜矻矻獨自鉆研水墨畫……他一生曲折跌宕,歷盡苦難,極富傳奇色彩。
再說畫奇。一奇在形象的生動性。他筆下的人物皆能讓人過目不忘,特別是人物的眼睛。二奇在筆墨的書寫性。他的人物畫講究“暢神”“寫意”,既有寫實的造型,更有逸筆草草的瀟灑痛快,這是因為他始終強調中國畫筆墨的書寫性。三奇在創作的唯一性。他以研究學問的態度對待創作,以嚴苛的眼光審視自己的作品,力求使筆下的每個人物形象都有新意,這和很多人物畫家的“千人一面”“流水作業”迥異。四奇在作品的完整性。30年間他不應酬、不賣畫,從早年至今的畫作幾乎都在自己手里,并進行編號、歸檔,便于通過整體展示的方式讓人們了解、欣賞他的藝術。
由于“劉振夏現象”十分特殊,其作品具有經典性和學術上的高難度,他人很難模仿。這些“秘藏”的力作進入市場后,因渠道來歷明晰,極易形成完整系統的收藏。
目前,劉振夏依然蟄居畫室,繼續默默地潛心創作。他不知老之將至,懷著感恩的心態,希望自己不斷拿出好作品回報社會,也包括回報他的藝術知音。(記者 續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