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理論 >> 理論熱點 >> 正文

    如何健全文藝創作生產引導機制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7月26日09:27 來源:《紅旗文稿》

      加強對文藝創作生產的引導,是提高創作生產質量、多出精品力作的重要途徑。前一段時間,重慶市委宣傳部通過發放問卷、座談討論、理論研究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健全文藝產品創作生產引導機制”課題調研,其中,累計發放問卷5033份,回收有效問卷4964份。調研在梳理我們黨引導文藝創作生產的主要經驗、分析當前文藝創作生產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健全文藝創作生產引導機制的對策建議。

      一、黨引導文藝創作生產的經驗

      重視對文藝創作生產的引導,利用文藝形式傳播價值觀點、表達階級立場、闡明政黨意圖、鞏固執政基礎,是不同國家、不同階級、不同政黨的通行做法。我們黨歷來重視文藝創作生產引導,這是我們黨領導文藝工作的重要內容和基本經驗,體現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文化自覺。早在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同志就論述了一系列重要問題,提出了許多創造性的理論觀點,延安文藝座談會也因此成為我們黨引導文藝創作生產的起點。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相繼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相統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等重要理論觀點。這些精辟論述是我們黨關于文藝創作生產的規律探索和基本遵循,是我們黨對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作出的獨特貢獻。

      回顧我們黨引導文藝創作生產的實踐探索,有許多經驗做法值得堅持。

      一是保持指導思想的先進性。我們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指導實踐,強調“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從而確保了文藝創作生產的正確導向。

      二是堅持根本目的的人民性。人民性是我們黨的文藝思想的靈魂。從“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到強調“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從“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到“三貼近”原則、“走轉改”活動,在浩蕩前行的文化長河中,“為人民”的旗幟始終高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

      三是注重效益追求的二維性。在文藝創作生產的效益追求上,我們黨曾在特定歷史時期單純強調社會效益“這一維”,而忽視“另一維”——經濟效益。在探索和完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實踐中,我們黨努力糾正文藝創作單純為政治服務、忽視甚至無視經濟效益的觀念和做法,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文化單位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基礎上,努力做到兩個效益相統一。

      四是倡導創作生產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立足偉大實踐,在投身火熱現實生活中推進文藝創新;根植歷史文化,在繼承優良傳統中推進文藝創新;著眼群眾需求,在服務人民大眾中推進文藝創新;緊跟世界潮流,在吸收借鑒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中推進文藝創新;掌握現代科技,在實現文化科技的融合中推進文藝創新。

      五是重視評價激勵的科學性。對文藝的評價激勵,是引導文藝創作生產的風向標。我們黨在長期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科學的評價標準和有效的激勵機制,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造活力、創新潛力、創作動力,推動社會主義文藝實現了空前發展。

      二、當前文藝創作生產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一)從文藝產品的供給來看,既有精品力作的不斷涌現,也有次品甚至廢品的大量存在。調查顯示, 49.7%的人認為當前文藝創作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好作品不多,存在大量粗制濫造的東西,有的甚至是文化垃圾”。從數量看,當前文藝產品供給可謂豐富多彩、琳瑯滿目,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但是,文藝產品的質量與數量沒有實現均衡發展,由于原創乏力,翻拍戲說、跟風模仿、顛覆解構風行一時,炒冷飯、翻舊作成為創作的便捷途徑,導致“注水”產品屢見不鮮,因而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粗制濫造、品位不高的東西。

      (二)從文化消費的層次來看,既有情趣高雅的審美需求,也有通俗甚至“三俗”的娛樂需求。調查顯示,多數人希望通過文化消費受到藝術熏陶、提高審美水平、提升生活質量。但同時,一些人尤其是不少“80后”、“90后”熱衷于感官刺激,喜歡低俗庸俗媚俗、泛娛樂化的東西。針對優秀文藝作品的標準,29.03%的人認為是“講求娛樂性、迎合觀眾口味”,16.6%的人認為是“追求新奇,顛覆傳統,穿越惡搞”;認為“現在有不少人熱衷于低俗、庸俗、媚俗的東西”的占44%。

      (三)從創作生產的態度來看,既有精雕細琢的潛心創作,也有浮躁甚至短視的急功近利。當下,文藝創作者中不乏人品藝品俱佳者,他們秉持職業操守,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潛心創作、精益求精。但是,對有些創作者而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沉心靜氣被“一夜成名”的欲望沖動取代,“德藝雙馨”的修養操守被商業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想侵蝕,有的甚至放棄應有的原則和底線,讓經濟效益的“有意思”驅逐社會效益的“有意義”,視調侃搞笑為時尚,視惡搞解構為時髦。在受訪對象中,有41.48%的人認為“創作生產者經濟利益至上,急功近利”是當前文藝創作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

      (四)從文藝批評的生態來看,既有令人信服的客觀評論,也有吹捧甚至攻擊的惡俗之言。當下精品力作匱乏、“三俗”現象突出的背后,是文藝批評的缺位、缺鈣乃至一定程度的失語。調查顯示,30.68%的人認為“文藝評論為金錢等各種利益所左右,不夠客觀公正”。一些評論者角色自覺不強,評論品格喪失,被利益綁架。同時,不少評論用語晦澀、故弄玄虛、遠離大眾,評論文章成為學究文章和職稱評審的籌碼;有的評論者遠離文藝現場,導致評論缺乏針對性,剖析不透,隔靴搔癢,引導力不強。客觀公正、說服力強、通俗易懂的文藝批評成了稀缺品,文藝批評呈現功利化、學究化、小眾化傾向。

      (五)從媒體宣傳的偏好來看,既有積極健康的文藝導向,也有獵奇甚至過火的花邊炒作。當前,媒體文藝宣傳主流是好的,特別是主流媒體堅持正確文藝導向,關注文藝事件,傳播優秀作品,推介優秀人物,褒貶文藝現象,引導文藝潮流。但是,許多網絡媒體及部分都市類報紙、電視臺地面頻道、廣播電臺,片面追求點擊率、發行量、收視率等直接關系經濟效益的指標,偏好于吸引人們眼球,追求轟動效應,即時性炒作多,理性反思少,大量報道明星緋聞等狗仔式追問,刊播一些品位不高的作品,尤其是網絡媒體傳播大量“三俗”的東西,沒有發揮好應有的文藝導向功能。在問卷調查中,有31.16%的人認為“不少媒體炒作明星緋聞、獵奇新聞,對文藝正面宣傳不足”。

      出現以上新情況新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時期;直接原因在于,我們的文藝創作生產引導機制不健全,沒有在文藝創作生產環境日益寬松的情況下得到同步調整完善。

      三、健全機制,加強文藝創作生產引導

      (一)堅持價值導向把關機制。能否把握好文藝創作生產價值導向,直接關系到我們黨的文藝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各級文藝主管部門要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履行好“守門人”和“把關者”的職責,在創作報審、宣傳推介、播映展演、出版銷售等不同環節嚴格程序、科學管理;同時,應重視題材規劃,明確哪些是不能逾越的紅線,增強創作生產者的底線意識和責任意識。各文藝家協會和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行業自律和行業監督的功能,加強對創作生產主體的規范引導。各播映展演出版傳播平臺要強化陣地意識,守土有責、守土盡責,防止毒害人們心靈的文化垃圾進入文化消費領域。

      (二)改進評價激勵示范機制。評價激勵示范機制是指揮棒,向大眾昭示什么是我們黨倡導的、什么是人民需要的、什么是真善美的、什么是優秀的,從而影響、引導文藝創作生產者的立場和態度。要強化“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相統一的評價標準,將“草根需求”、“精英訴求”和“市場要求”結合起來,科學合理地設置反映市場接受程度的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標,著力改變“專家叫好”與“市場叫座”錯位的尷尬局面。要健全公開、公平、公正的評獎機制。適當延長部分文藝獎項的評獎周期,盡可能充分接受時間和群眾的檢驗;進一步改進創新國家級文藝獎項評選辦法,盡最大可能減少人為因素干擾,提高評獎的權威性和公信度。要創新文藝創作生產激勵扶持辦法。大力實施文藝精品建設工程,設立專項引導扶持資金,加大對原創性作品、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的資助扶持力度,資助各省區市創作代表國家水準、具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原創優秀作品。

      (三)強化大眾審美引領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投其所好”是文藝創作生產的普遍現象,大眾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對文藝產品創作生產的反作用更為直接和明顯。要從根本上提升文藝產品的整體品質,就必須重視大眾審美引領。要強化美育普及活動。通過市民音樂會、大眾藝術講座、高雅藝術進校園和社區等形式普及藝術知識,通過控制創作生產和營銷演出成本、公共財政補貼、惠民文化工程等途徑降低文化消費門檻。要改進媒體文藝宣傳。大力引導各級各類媒體多宣傳優秀文藝作品、多宣傳德藝雙馨人才,凝聚崇善求美的強大輿論正能量。要加強大眾文藝評論。改變“學術圈內自說自話”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使文藝評論更接地氣、更富生氣、更有人氣,引導大眾在選擇文藝產品的過程中分清優劣、明晰善惡、辨別美丑。要改革學校藝術教育。把藝術欣賞納入必修課,從娃娃抓起,從基礎抓起,培育健康的審美情趣;改革藝術特長生升學考試加分政策,糾正藝術教育的功利化傾向。

      (四)完善改革創新推動機制。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要通過改革創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藝生產力。要深化文藝創作生產單位改革。已轉企改制的文藝單位要完善法人治理機構,加快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真正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暫時保留事業體制的文藝單位也要積極面對市場,深化內部運行機制改革。要發揮好市場在創作生產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改革和優化政府扶持方式,變“養人”為“養事”,變“人頭經費”為“項目資助”;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跨區域、跨體制、跨行業聚合資源,拓展文藝創作生產的視野和空間。要積極推動文藝和科技融合發展。用技術含量提升文藝產品的藝術魅力,努力實現技術與藝術的完美融合,增強文藝產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充分發揮互聯網等新興傳播技術即時快捷、覆蓋廣泛、互聯互通的特殊優勢,拓展傳播渠道、提高傳播效率,擴大優秀文藝產品的社會影響。

      (五)健全法律規范保障機制。當下文藝創作生產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一個重要原因是法律規范滯后于文藝發展變化的需要。怎么辦?一抓清理。對當前文藝領域的各種侵權行為進行梳理,研究哪些需要通過健全法律法規來約束,哪些需要通過完善政策制度來規范;對涉及文藝創作生產的現有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進行系統清理,研究哪些需要調整修改、哪些需要細化完善。二抓立法。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針對文藝創作生產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根據文藝繁榮發展的現實需求與長遠趨勢,分類推進文藝立法,把我們黨關于引導文藝創作生產的政策主張上升為法律規范。三抓執行。重點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掃黃打非”、文藝創作報審、文藝產品播映展演等方面的執法和監管,依法依規凈化文化市場,懲處侵權行為,維護文化市場秩序,規范文藝創作生產活動,保護好文藝創作生產者的權益和熱情。

      (作者: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課題組,課題組成員:樊偉、嚴兵、劉亮、王麗萍、劉健、楊芳、黃加強;執筆:嚴兵、劉亮、王麗萍)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