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葛水平定點深入生活研討會 >> 正文
走一條河流——沁河。
天色黃昏。這是一條布滿魂靈的河流,兩岸衣袍襤褸的建筑,大概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它的繁華了,這兩岸的景!
狗說:“張口咬水水更流,是我的前世。”
我說:“我無法把繁華搖醒!”
從一條河的源頭跟隨并看著它流入黃河,好多年的想法了,我要在兩眼炯炯有神的現世實現我的夢想。
沁河,即沁水,古稱少水、洎水,是黃河的一級支流,發源于山西省沁源縣,干流流經山西省的沁源、安澤、沁水、陽城、澤州等縣市,于河南省濟源市五龍口出太行山峽谷進入下游平原,流經河南濟源市、沁陽市、博愛縣、溫縣,至武陟縣方陵村匯入黃河。全長485公里,落差1844米,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我于2011年10月開始沿著它的源頭尋著它走,走近它曾經流過的村莊。我看到繁華露出瘦削剛硬的筋骨,素凈的沁河與壯闊的秋風,無限擴大了村莊兩岸衰落后的蕭瑟,我不能夠歡喜。一座村莊,一代人的驛站,路上塵土飛揚,撲打人的臉,水成為村莊的終結,也豐沛了萬物。然而,隨著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人口增多,一方面,沁河兩岸的土地面積日趨緊張;另一方面,由于人為設障、縮窄河流、開采煤礦,一條河流,在孤獨和將要面對的絕望下雖愛于執著,然,不得不面對它最后的宿命:瘦弱。
如今,回到故鄉,我不知天高地厚,抬頭見山,低頭見水的地方,我出生在岸上,父母像種植莊稼一樣,他們用一顆質樸的心腸一雙勤勞的手養育了我,如同山水養育了萬千生靈。
回到故鄉,泥濘的土路遠去,我找不到牛屎和馬糞,曾經好奇地望著我的鄉民,那些眼睛黯淡在我的記憶里,纏繞著村莊每一間老屋,每一眼窯洞的四壁,最誘人的咳嗽聲把我甩在了熱鬧的今天。
回到故鄉,陽光用憂郁的露水包裹花的身體,我找不到飯香和柴火的氣味,那些遠去的手藝,散發著古老的時間之謎,它們在大地的位置上存在了多少年,多少年后我依然還能看到它們優雅的品質。
回到故鄉,河水帶著我走遠,我已經不是從前的我,如今竭盡欲望活著的我,居然被早晨的鳥鳴抽打得淚流滿面,我軟著的手擦不凈我心上的淚水,我已經沒有勇氣豁得出去再一次留在我的故鄉。
我走這條河,因為我孤獨我脆弱,我的心靈容不下那份不舍,我走,被河流帶走的是,很真實的“邀請”,盡管我明白我不可能走近它走完它,但是,那份“邀請”讓我知道我必須走下去。走走走走走走啊!
歷史上幾次大的人口流動多由于天災或政局不穩造成,而流入沁河兩岸的災民和流民,他們帶來自己的手藝,他們用自己的手藝繁華了沁河。沁河,上蒼這份得天獨厚的禮物,它用它樸素的胸懷接納了他們,它承載了純正的華夏文明。
這條河流兩岸的古建筑明清蘊藏十分豐富,民居和寺廟具有厚重的人文內涵,其中古建筑裝飾又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這些古建筑裝飾包括屋脊琉璃飾品、民居照壁、門飾窗花、護門獅、斗拱、雀替、柱礎、墀頭等多種類型。明清兩代,沁河流域作為全國的富庶之地,曾出現過許多顯赫的官宦人家和萬貫富商。他們聘請南北能工巧匠,不僅耗費大量金錢修筑城堡和宅院,而且還出資重修寺廟,從而把河流文化推向了北方文化的極致。
一路走來,當我走到她入黃河的武陟縣,我在武陟的沁河大橋下,躺在秋天收割后的玉米地里,那曾經是沁河流過的地方,這樣的天地間,我想貯明月,聽濤聲,取深情,破煩惱,只有我知道,那一瞬間里,我的心有多么的蒼涼和悲壯。世間的愛恨情仇在河岸遠處的落日下演得濃烈,從時間深處看過來,讓人覺得“酈道元”寫《沁水》好遙遠,又讓人覺得那一雙神秘的眸子能打通歷史之墻,消彌現實與往昔的界限,讓人類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生活與幸福之間感受美,感受咀嚼不盡的青山綠水。
我同時也明白,文字已經不能構筑一條歡天喜地的河流,弱者為文,行之不遠。
我什么都喚不醒,喚不醒名利欲望,喚不醒亂真的野心!
我感恩情深意長的沁水!我感恩親如兄弟的沁水!我感恩沁水收錄了我嬰兒時代的啼哭,我感恩這條河流讓我懂得單純比復雜更容易獲得愛與幸福。我感恩我在這條河岸上走過了一段時間的風景,背景是陽春三月,麥地返青。我感恩,這條河流讓我靈魂生風并懂得最難看的臉上常掛著傲慢與偏見,而我依然對所有生靈一臉明月。
是的,我已經回不去我的故鄉。尋常巷陌,屋瓦鱗比,那朵背負青天朝下看的云朵,你可還看得見我對這條河流執著的愛?人都該有自知之明,回到沁水,我從不敢架子端得大,面目弄得玄,人蹤變得神,在這個高度商業化的時代,我只想做一個有血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