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作品在線 >> 在線閱讀 >> 《當下消息》 >> 正文
寒假無事,偶爾看到電視劇《闖關東》,印象不錯,于是下定決心從頭看了一遍。現在這部電視劇身價日增,評價日隆,論者日眾,劇組亦趁熱打鐵地趕拍續集,非常熱鬧。平心而論,這部電視劇尚有許多可取之處,但問題也非常多。沒有那么多人說得那么好,但也沒有那么壞。
“闖關東”這三個字在山東人和東北人心目中分量非常重。它血淚斑斑地聯系著許多家族史,這些家族史以口述的形式在家族內部流傳。我之所以能夠看完此劇,這是原因之一,因為我希望從中窺測到祖輩和父輩的身影。我的家族之中就有闖關東者,甚至爸爸、媽媽也算其中一員,這在山東非常普遍。這次移民史牽動了許多人的心,幾乎觸到了山東人和東北人共同的情結。無論劇情如何,“闖關東”三個字本身就能勾起無數酸甜苦辣的回憶,山東以及東北的許多人都有一部自己的闖關東史。這部劇觸及的事件是沉重的、揪心的,它不像許多古裝片和武俠片與觀眾無關,純粹為了娛樂或搞笑。導演敢去碰這個主題就勇氣可嘉。古裝片容易,這部劇難。古裝戲離現在遙遠,因此可以隨便,再加上一個“戲說”的標題,誰都不會去較真;這部戲距今不遠,又牽動著許多人的心弦,因此是一次冒險。闖關東的歷史正在慢慢地被遺忘,當事者不斷地離世,活躍的是闖關東者的二代、三代或者四代。現在闖關東者紛紛返回老家,現在他們名曰“闖關里”,因為山東的條件日益優于東北。闖關東者的聲音記錄不下、也流傳不了,在這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中,沒有人會去關注一個闖關東者的歷史。闖關東者的后代們爭先恐后地要加入這個時代,也逐漸遺忘了家族的歷史。這部劇激起了許多人的記憶,激起了重新談論闖關東史的可能。僅此一點,這部戲就比許多鬧哄哄的戲更有價值。
如何去表現時間跨度如此之大、涉及人口如此之多的大事件,確是一個難題。如果是紀錄片,導演或許可以采用“一網打盡”的視角,展現總體場面。但對于一個故事片來說,這并不適合,因為它需要故事情節和具體細節。真正支撐一部戲的是細節。導演的選擇比較巧妙,他將時間限定在清末到九一八事變之間。時間只是給出一個基本框架,故事的細節尚需添加。導演進一步將主要人物限定在一個家庭之內。“闖關東”絕對不是個人事件,它牽動著一個家庭甚至家族。以家庭(或家族)去展現浩瀚的事件,這一思路在中國文學中屢見不鮮。我舉不同時代的幾部作品為例:曹雪芹的《紅樓夢》,巴金的《家》,陳忠實的《白鹿原》。尤其是《白鹿原》,將時代的巨變濃縮于家內,以家去反映時代的巨變,時代中不同力量的沖突就濃縮成家族的沖突。《闖關東》亦如此,只是它更為典型。家族成員不僅各有獨特的戲份,還包藏著時代訊息,甚至他們就是某一時代風氣的代表。這樣的選擇和安排,成就了《闖關東》,同時也使《闖關東》歸于失敗。
《闖關東》中最初家庭成員有五位:父親(朱開山),母親(似無名,劇中稱為文他娘),長子朱傳文,老二朱傳武,老三朱傳杰。父親為義和團成員,是名震一時的英雄,因起事失敗遂闖關東。父親是聯系外部世界者,義和團成員的身份已經帶出了時代訊息,但僅僅是一帶而過,并不展開。母親沒有名字,只稱為文他娘,這在山東司空見慣。山東方言中稱丈夫為外頭,稱妻子為家里。《闖關東》中父親和母親就分別執行著這兩種功能。父親主外,母親主內。主外須有名字,且名頭要響亮,主內則不必。父親在外面“闖”,母親在家里和。其余三者是兒子,不是女兒。兒子意味著成為將來的父親,他們須聯系外部世界;女兒則不同,女兒意味著成為將來的母親,她們須限定在家庭內部。三個兒子則意味著這個家是擴張型的,三生萬物,他們將生生不息。父親正在展開著精彩故事,三個兒子亦將在不久的將來登上舞臺各自表演,這部劇可以看成父親的闖蕩史和三個兒子的成長史。父親帶領兒子,兒子跟從父親,一代一代,薪火相傳。父親表演的時候,兒子也在表演,悄悄地成熟即是一種表演方式。三個兒子性格各不相同,“性格即命運”,如此每個人都可以演繹一段不同的故事。
這部劇就以這個家庭成員的遭遇和應對展開故事。此劇共52集,是大制作。如此之長,觀眾難免厭倦。劇情設置類似章回小說,幾集就是一個情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是循環不已。因此不斷有高潮涌起,高潮又暗示著后面的高潮。這種劇情方式,類似長篇,實則短制。因此觀眾不必從頭看起,隨便一集即有可觀之處。隨著時間、地點的不同,這個家庭的遭遇和應對自然不同,于是劇情自然不一樣。這樣的設置并不顯得零碎,因為畢竟尚有一主線貫穿。
先是發生在山東老家的故事,這是“闖關東”的前奏。之后是娘兒四個闖關東,這是“闖關東”路上的故事,導演以娘兒幾個人的經歷帶出無數闖關東者的經歷。路上穿插了鮮和傳文的故事,兩人生生死死,最后終于陰差陽錯,令人嘆息。后是闖到了關東的故事,但一波又起,父親單身闖金礦,斗智斗勇,故事驚心動魄。這個家四分五裂了,父親在老金溝演繹他的故事,傳文在路上演繹他的故事,娘和傳武、傳杰在家中演繹他們各自的故事。故事枝枝節節有了,此劇也就豐滿了。父親走出老金溝,傳文走回家,各人沖出重圍,一家又團圓了。這個家經過遷移,經過磨難,立住了腳。故事不會就此停住,還要展現立腳之不易和家庭之擴張。其間三個兒子逐漸成長,展現出不同的風貌,也意味著三者命運之不同。老大一路乞討,歷經風雨和人情冷暖;老二毛毛躁躁,后來負氣離家出走。遇見經歷過千辛萬苦的鮮,兩人生死相依。老三穩穩妥妥,學生意,頗得老板器重。后來三者果然分道揚鑣,老大偏農,即使后來去哈爾濱開飯館,亦不離農的思維范圍;老二屬軍,為張少帥器重,成為抗日英雄;老三屬工商,得時代風氣之先,經營煤礦。于是那文出現了,她是王府的格格,后來成為這個家庭的一員。格格,又帶出了時代的訊息。又有和韓老海的沖突,雙方斗智斗勇,秀出現并加入了這個家庭。玉書亦加入這個家庭。一郎出現并加入了這個家庭。一郎是日本人,又帶出了時代的訊息。鮮亦加入了這個家庭,她后來成為二龍山的二當家,又是時代訊息。這個家的氣象格局大體具備了。家庭格局也為之一變,小家庭成為一個大家庭。生生不息之意蘊在其中。
此后又是“闖”,這個家從農村遷移到城市,由農入工商。農村包圍城市,向來都是這樣的路數。于是潘五爺出現了,雙方一場惡斗,煞是好看,彼此均有損傷。在與潘五爺的惡斗中,三個兒子成熟了,可以獨當一面。這個家站穩了,“闖”似乎到頭了。于是情節有了調整,由家與家的內部沖突轉成了中國之家與日本的沖突。故事升級了,主題沉重了,境界似乎也提升了。于是圍繞著煤礦之事又是一番驚天動地的斗爭,最終殺死日本人森田,一家重新走上闖蕩之路。整部劇是一個輪回,由闖開始,由闖結束。一路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化險為夷,有驚無險。
圍繞著煤礦的爭斗是此劇的關節點。此前的“闖蕩”與天斗,與地斗,與官兵斗,與土匪斗,與周圍人斗,家庭內部斗。此處卻是與日本人斗,背景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此處是一次升級,其實是降級,因此暴露出此劇格調之底。前面尚可觀,后面則每況愈下。我初看此劇恰從這里入手。老爺子、老太太和老大榮歸故里之時,老三與幾個媳婦在家籌備并決定了開煤礦之事,老爺子聞后大發雷霆。我當時臆測,果然姜是老的辣,畢竟技高一籌。經商之道,盡管人事具備,但尚須觀天。煤礦盡管得風氣之先,但時代巨變在前,注定失敗。《貨殖列傳》中有一句極高明的話:“與時逐而不責于人”,謂經商之大道,亦為人生之大道。當時我以為老頭子已窺破此一層,因感巨變在即,故拒絕開煤礦一事。但后來劇情急轉直下,老頭子聞知開煤礦即抗日,矛盾頓時渙然冰釋,雙方無條件達成共識。開煤礦之事,本是這個家庭“闖蕩”、擴張的事件,卻搖身一變成為愛國主義的行為。或許編導嫌此前境界狹小,格調不高,屬民間不足道之小事,于是轉而一變,有此情節。意識形態的力量是如此強大,編導們不得不投懷送抱,于是一次民間的移民行為迅速轉變成了意識形態。
整部劇可謂以家喻國。因此時代訊息才會那么密集地集中在一個家庭之內。父親是義和團成員,那文是格格,傳武是張少帥手下名將,鮮兒是土匪,傳杰是實業家,一郎是日本人。在這個家庭中有那個時代形形色色角色的影子,他們固然是家族成員,但更是這些訊息的化身。這些角色承擔得過于沉重,他們所代表的力量超過了他們本身。這些力量在這個家內可以相安無事,遭遇外辱之時可以齊心協力。這個家就是國,國就是家。結尾處尤其戲劇化,為了展現這個家/國的生生不息,竟設置了這樣的情節:傳武為國捐軀之時,是老三媳婦生產之時。這個小孩子被命名為國強,可見一斑。郁達夫小說《沉淪》結尾處主人公長嘆一聲道:“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死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主人公一個人的事件,最后卻歸結為國家強弱的問題。《闖關東》的后半部分不知不覺地就流入《沉淪》式的結尾。
以家喻國的這種形式,使得這個家庭承載過于重大。“闖關東”與抗日有關,但關系并不會如此密切。因此為了適應此劇以家喻國的隱喻,這部劇對“闖關東”移民史的性質就悄悄地作了篡改:民間行為成了國家意識形態行為。這樣的拔高是一次降低,民族的生生不息就在民間的遷移之中。以家庭去演繹“闖關東”,當然可以從一個側面展現那浩瀚的事件,但是以家喻國,又將這個事件本身消解得無影無蹤。“闖關東”凝聚著許多小人物的血淚,許多家庭的悲歡離合,他們未必關乎意識形態。
以家喻國的形式也承載、助長了民族主義情緒。朱開山智勇雙全,能忍能讓,能屈能伸,識大體,懂大節,頗有君子之風。只是于抵抗外國人之事,頗失君子風范。劇情開始即強調朱開山是殺老毛子的大英雄,結尾處又成為抗日的老英雄。對于這一角色,導演當成非常正面的形象加以刻畫、渲染,但或許歪打正著地刻畫出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和癥結。演員李幼斌表演非常出色,因此也就格外動人。但宣傳和助長這種情緒無論如何是頗為危險的,民族主義與賣國主義幾乎同樣危險。07年上海大學葛紅兵同志在博客上發表對此情緒頗有微辭的文章,即遭網友圍攻,幸虧此君靈活,方得無虞。這股力量之強、之盲目于此可見一斑。此劇之所以大受歡迎,與此情緒亦有關系。
劉濤2008/3/23于文科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