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作品在線 >> 在線閱讀 >> 《當下消息》 >> 正文

    變故觸動了存在的核心——評王啟華女士《陰影與光明》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7月16日15:52 來源:中國作家網 劉濤

      2008年9月的第三個周末,我來到波士頓malden center一個教堂。其中中國人寥若晨星,只有三位,我們很快就認識了。一位名叫王啟華,聽別人介紹她在寫詩,并有一本英文詩集行世。在另外一個周末,王女士邀請我與另外一位老師去她家用餐,在客廳里王女士為我們朗誦了她的詩。就是這本:《陰影與光明》。書的封面頁有關于作者的介紹:“她是一位實業家,企業家,教育家。她是女兒、妻子和母親。她是中國人—美國人,她是移民。不論在實際上還是精神上,她都是一位世界旅行者。” 此介紹大體反應出了作者的情況、境遇、胸襟和懷抱。

      這是作者的第一本詩集,一開始即出手不凡。此前作者從事商業和教育,從未寫詩。但真是:欲學詩,工夫在詩外。以前的種種經歷、體驗、感受和思考因為一些機緣全部被照亮,于是豁然貫通,皆化成詩,因此大器晚成。

      生活中的種種變故是王女士成為詩人的機緣,詩只是心行于外的表現而已。變故從根本上觸動了作者,亦改變了作者。有一首詩即是以此為主題,名為《變故和變化》,如下:

      如果我們總體上談論變故/小的變故在生活中每天發生/它意味著學習和成長。/大的變故亦會發生/它關系著成敗/變故發生/或通過選擇/或通過外力/或通過錯誤/或由于然/變故以多種形式發生。/當我們談論私人變故時/變故觸動了存在的核心/責任/關懷 /尋找/接受/離開/重新開始/私人的變故不時發生/這是成長的一部分。/當我們談論私人的變化時/變故觸及了我們的靈魂/心靈狀態/外表/感知/信念/和價值/私人的變化不總發生/這是我們最隱秘的事情。

      這首詩討論變故和變化。小變故觸動不大,經過人事或尚可挽回,因此只“意味著學習和成長”,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大變故事關成敗甚至生死,一般而言無法挽回。變故之發生,或由己,或由人,或由天。若由己致變故,必須自己承擔后果,有一個詞叫自作自受。若無緣無故而生變故,自己也不得不承擔,這就是老子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生無常,充滿變故,人如何應對變故,與天地相處?這是人生的基本問題。我們不能禁止變故,只能防守應對,這是此書的主題。這本詩集展現了:變故如何困擾了作者,讓其一時如處深淵;作者如何與自我與天地搏斗,最后走出困境。這也就是書名“陰影與光明”暗含的意思。陰影和光明聯袂而動,沒有純粹的陰影,光明就在陰影之中,亦沒有純粹的光明,陰影一直是光明的底色,也正如莊子稱的“攖寧”(攖寧者,攖而后成者也)。

      變故不期而至,打破原來的秩序,改變此前的生活方式,自然會給當事者帶來巨大的創傷。若不夠堅強,則會被變故擊倒,自此變故環環相扣,當事者將一蹶不振。變故亦是人生之機,盡管中斷了原有的秩序和生活方式,但可能從此開天辟地,開出另外的景象。習焉不察的生活方式可能是遮蔽,人的大光明并未釋放出來。變故是中斷和打破,但亦是孕育和新生,它如同革命,是天地人世的一次重新洗牌。變故成就了偉大和崇高,借變故可以一振,重新整理自己,于是另外開出一個大景象。

      作者在前言中說:“1999年,我被生活中諸多變故所帶來的悲傷包圍了。”在一首名為《我的獨立之日》的詩中,作者說:“我此后不能再依靠家庭/一個走了,其余兩個在遠方/我不得不依靠自己。”在一首名為《請閉嘴》的詩中,作者亦點出了這場變故:即其先生的故去。變故莫大于死亡,自己不能感于自己的死亡,不相干者的死亡雖有觸動,但不深切,最切于己的則是親人的死亡。親人死亡的后果須自己承擔,其去后的空白亦須自己填補。變故發生了,人力無法挽回,怎么辦?只能順著變故,逆來順受,安時處順。沒有人再可以依靠,于是“不得不依靠自己”,章太炎先生就將中國文化的精髓總結為“依自不依他”,也就是周易說的“自強不息”,這就是中華文明的氣魄。如何依靠自己?“我學著依靠自己”,這是作者的答案。變故使自己“空”,只有“空空如也”方能“三人行必有我師”。因為變故,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自己,重新整理自己,重新規劃自己,一切須從頭開始,于是學習。

      在一首名為《我們的心千瘡百孔》的詩中,作者充分表達了這個意思。此詩如下:

      悲傷反反復復/我們的心千瘡百孔/當父親去世時/我們學會獨立/當母親去世時/我們學會去愛/當孩子去世時/我們學會接受/當配偶去世時/我們學會信任/當朋友去世時/我們學會感激/當敵人去世時/我們學會調和/當我們置于死地之時/我們學會如何去生活/讓學習變成療治/悲傷將不再/讓理解成為生活/因此愛將永存。

      死亡不斷重復,自己如何應對?死亡是消極的,破壞的,但是作者卻不斷地在死亡中學習,將消極化為積極。整首詩宜讀成互文,未必是生搬硬套地去對應父親去世學會什么,母親去世學會什么,而是死亡讓我們學會了這些。善死者善生,善生者善死。死亡讓我們學會生存。詩歌的人稱用“我們”,說明其具有普遍性,不僅僅是作者的個人經驗。我們不得不面對各種人的死亡,最后自己亦將死亡,我們都是向死而生。面對死亡,我們無能為力,只能承受。若稍有力量則可以嘗試著治療創傷,學習就是治療,在治療中我們不斷成熟,漸趨強健。學習就是為了與天地和人世相安無事。全詩雖然顯得語調平和,不動聲色,但是“我們的心千瘡百孔”(原文為Many Holes in Our Heart)一句已經顯示了悲傷程度之深。親人死亡所帶來的悲痛與陰影只能由自己承擔,超越痛苦,走出陰影也只能是自己的事情。學習最后固然歸結于自己,但學習也是接引天地和別人的力量。學天道,學先賢,亦學身邊的人事。在另外一首詩中作者說:“每個人都可以引導我進入學習之路/為了他人和我自己。”

      另外一首《請閉嘴》的詩,即展現了這個意思。在前言中,作者說她用了三年的時間來寫這首詩。時間之長說明變故影響之強烈,作者內心沖突激烈,一時無所適從,不能擺平自己的感情。但最終這首詩還是創作出來,也就意味著作者調和了諸種情感和各種關系。全詩如下:

      語言不能觸及我的心靈/歌曲不能唱入我的心中/沒有人可以感到我的痛苦。/你安慰我說他享有這種榮耀:上帝將與他同在/請閉嘴/如果真有那么榮耀,為何我會如此狂暴。/你告訴我說更壞的事情可能發生/請閉嘴/事實上最壞的事情已經發生/我并沒有那么幸運。/你告訴我說你知道我的感受/請閉嘴/你不知道/事實是你甚至沒有試著去理解我。/你提醒我說他已在上帝的呵護之下/請閉嘴/事實上我兩手空空/他的手再也不會碰觸我。/你問,那如何才能幫你?/請靜靜地坐在我身邊/讓我們沉默如同死亡/讓我們安靜如同永恒。簡單地接受這個事實/你對此只能束手無策/亦不能置一言。/如此我才能感到你帶給我的舒適。

      整首詩語調較野,正是掩飾不住的煩躁與痛苦的流露,也是面對變故的正常反應。朋友們試圖安慰、勸解,但適得其反,勸解和安慰絲非但不起作用,強聒不舍反而亂上添亂,于是作者喊出“請閉嘴”。承受親人的死亡只能是自己的事情,感覺亦只是私人的。只有當自己走出陰影之時,安慰和勸解方有效。朋友的安慰和勸解難道只有負面作用嗎?當然不是,作者只是請求他的朋友“請靜靜地坐在我身邊”,雖然不言,但依舊可以默默地感受朋友們的支持。從整首詩來看,作者略有發泄之意,朋友們的安慰在她看來隔靴搔癢。朋友是“發泄”的通道,朋友疏導了作者的不平之氣,理順了混亂。作者對朋友心懷感謝,在海德格爾看來,感謝即是思考。這本詩集的扉頁寫著“獻給我的朋友們”,前言、后記之中亦反復感謝朋友們的幫助。這也就是莊子說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意思,人在困厄時,來自他人的息至關重要,甚至就是這些息支持了我們的生命。學習可以得到息,將息聚集于我,理順關系,如此就調和了自身。

      作者走出陰影,詩歌起了重要作用,變故帶來的混亂和無序最終在詩歌中得到了平衡。作者在前言中說:“起初,詩歌為我提供了一個可以沉思和反思之所。之后,我可以借此學習和成熟。最后詩歌讓我可以和你分享。詩歌是發現之旅,它將我從陰影帶向光明。”變故成就了王啟華女士的詩,這本詩就是作者自我搏斗的紀錄,是調服身心、調節陰陽,自我修煉的過程,是作者安心立命的所在。通過詩王女士重新站了起來,從陰暗回到了光明,就猶如鳳凰的涅槃。王女士的這些詩在美國讀者中亦引起強烈共鳴,她的詩歌直面了人生的基本問題:如何面對生命中的種種變故。這個問題不分國別,不分男女,甚至不分時間。

    劉濤2008/10/4于美國波士頓SOMERVILLR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