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社會對優秀藝術人才的需求和藝考的 持續升溫,另一方面是藝術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的頻頻遇冷,一冷一熱中折射出當前藝術教育在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藝術專業應培養怎 樣的人才?藝術教育存在哪些瓶頸?本報邀請兩位學者結合戲劇教育現狀展開探討。
——編 者
我時常反思這樣一個問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戰爭的風云中輾轉流離的國立劇專,居然培養出了劉厚生、謝晉、凌子風、夏淳、徐曉鐘、陳永驚等一 大批戲劇人才,奠定了新中國話劇和電影的堅實基礎,是當時的戲劇人才資源太過匱乏,才拔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凸顯了他們的歷史作用?還是國立劇專擁有什么 神通廣大、行之有效的教學法?今天,我們當然不能指望一所戲劇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個個成才,但是相對于如此龐大的戲劇專業的招生規模和每年的畢業人數,如 今戲劇教育的成才率是否太低了?是師資水平、教學方法的問題,還是學生素質的問題?抑或我們衡量戲劇人才成才與否的尺度出了問題?
現實的情形是,“超男”、“快女”、“傻根兒”式的由媒體炒作形成的娛樂明星效應,讓人們相信“不學有術”,好運天成,這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忽 視了通識教育的作用。通識教育源于19世紀的歐美,因有感于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支系繁雜,條分縷析,擔心人們各走一徑,長此以往,人們的現實共識和社會的 認知會出現障礙,因此有必要創造出適合各類專業人群共同接受的教育模式,通識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融會貫通的能力,掌握不同學科賴以生成的基礎 知識結構,以培養具有完善知識體系和完整人格的人。而即便是一些年輕人得到機會進入戲劇專業院佼,也少有人愿意踏下心來,按部就班地完成戲劇基礎化、體系 化的教育程序!俺雒迷纭,我常常從年輕人口中聽到張愛玲的這句名言,便忍不住告訴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年少成名的戲劇家的確有,毋庸置疑,藝術需要天賦,中國劇作家曹禺23歲創作出了驚世之作《雷雨》,德國劇作家畢納23歲就離世了,可他留下了 《丹東之死》《沃依采克》《萊昂色與萊娜》等至今久演不衰的劇作。但是,他們的戲劇天才是世所罕見的,是常規中的例外,而如果有人無才而強出名,那結果一 定不妙。大部分的戲劇人才要靠后天系統的訓練和完備的教育。
目前的戲劇院校的教育模式,存在著重“道”還是重“技”的掣肘。依本人愚見,“道”近乎通識之木,而“技”則近乎專用之器。“道”指戲劇的深刻 內涵和深層規律,而“技”則指有效方法和便捷途徑!暗馈贝蠖鵁o形,需潛心修行,常年探索,或可一朝開悟;而“技”實而可秉,有可操作性。
戲劇教育應培養有理論素養和美學境界的高端專業人才。事實上,偉大的戲劇藝術家無不具有完備的人文素養和豐富的藝術實踐經驗,但是,我們正處在 一個不斷制造著文化快餐并且毫不膺足地消耗著文化快餐的時代,如何堅持向學生傳承戲劇之道,讓他們放下浮躁的功利之心,潛心于純正的藝術理想的追尋,這并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目前,戲劇教育還存在著批量生產而人文素養不足的問題。在很多戲劇教育機構,尤其是越來越受到重視并且有普及態勢的MFA教育中,歷史、人文、 理論等通識教育的課程逐漸減少,還有一些學生因為欠缺必要的戲劇史知識,對戲劇文本的理解總是謬誤百出,南轅北轍。比如不知道如何解讀梅特林克的表現主義 戲劇,結果無法恰當表現《檀泰吉兒之死》劇中的恐懼之門;因為不理解哈羅德·品特的威脅性戲劇,結果把《運菜升降機》排演成了一個懸疑劇。盡管在戲劇藝術 上允許甚至鼓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離題太遠的文本解讀,恰恰暴露了通識教育的缺失帶來的問題。
戲劇教育應當重視擴展人的心理空間,強化可持續發展的心智資源。不是每個學戲劇的人都注定以此為業,但是,戲劇教育的基礎卻不能忽視。按照馬 丁·艾斯林的觀點,戲劇是人類各種關系和情境的實驗室,“戲劇通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這些獨特的美的形式,為學生提供觀照他人、反省自我的機會,能讓他們 明確道德行為準則和社會共處法則,引導他們熱愛真善美、憎恨罪惡,發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自我調控能力,養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在戲劇教育的過程 中,不僅讓學生審視自己的靈魂、叩問自己的良心,也會在戲劇的各種情境中認識復雜的人性,提高適應社會、發揮作用的能力。
英國戲劇教育家布萊恩·威認為:“沒有兩個人是相近的。教育是關懷著個人,戲劇則是關懷著每個人的獨特性并其人格的特質!痹谥袊^早開展戲劇 教育的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荃認為,“夫一校猶一劇場,師生即其角色actors。其竭慮盡思,以求導人之道及自勵之方。佳者,亦猶扮角之多為預備也。學生在 校,不過數年,將來更至極大且久之舞臺,則世界之劇是也”!笆澜缯,舞臺之大者也。期問君子、小人,與夫庸愚、英杰,即其劇中之角色也,宇衛其優者,良 者,須有預備。學校者,其預備場也”。
如果說戲劇教育的一般目的,在于以通識的標準和要求來訓練學生的認識能力、感知能力、判斷能力、反應能力等等,那么提升其對戲劇之道的認知,可能要比教會他演幾個角色,寫一兩個劇本,導一兩出戲,更具有人生的深遠的影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