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令人堪憂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7月04日14:13 來源:中國作家網 李小青

       創作機構銳減,院團編劇銳減,編劇崗位虛設,編劇人員老化,編劇能力下降,這正是目前中國戲劇編劇隊伍的真實寫照

      劇本創作和劇作家現狀

      令人堪憂

      □李小青

      目前,全國的劇本創作處于怎樣的發展水平?劇作家的生存狀況如何?是一支什么樣的編劇隊伍在支撐著中國戲劇的基礎?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三屆全國劇 本創作和劇作家現狀信息交流會上,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劇協、中直院團的50多位劇作家、評論家、戲劇活動家匯聚一堂,32篇調研報告真實、客 觀、及時、準確地反映了當前我國劇本創作和劇作家的狀況。調研結果讓人揪心,可以說,中國戲劇劇本創作和編劇隊伍已經到了十分危險的時候。

      編劇隊伍嚴重衰落

      我國戲劇編劇隊伍銳減、老化、斷層、萎縮、衰落的問題,早在2009年就成為業內人士熱議的話題,這次近三分之二的調研報告再次重點關注,而且問題依然突出甚至更加嚴重。

      其一,創作機構銳減。如東北三省,曾以“三級戲劇創作網”(省、市、縣戲劇創作室)為傲,鼎盛時每省擁有一兩百甚至兩三百位劇作家,現在創作機 構關、停、并、轉,遭受重創。黑龍江省上世紀80年代曾在全國率先創立戲劇創作中心,為“黑土戲劇”作出重要貢獻,現在除哈爾濱市戲劇創作室尚在,齊齊哈 爾市戲劇工作室已撤并到群藝館,牡丹江市戲劇創作室已并入藝研所,其他地、縣級城市更不待言,專業編劇人數減少90%左右。吉林省曾按行政區域設有50多 個創作室、組,現在已減至21個,大部分縣級創作室、組已并入文化館,356位專職編劇減為60余人。遼寧省原有戲劇創作機構數十個,現在幾乎全軍覆沒, 只有省藝術研究所創作部還存在,僅剩下2個編劇。其他地區也大同小異。

      其二,院團編劇銳減。如江蘇省,原有300多個編劇,現在編劇與院團之比是49∶68,平均一個院團0.7個編劇,有三個市一個在職編劇都沒 有。再如安徽省,現有縣級以上國辦戲劇表演團體48個,其中地級市以上院團或演藝公司20個,已全部取消創作室。除安徽省黃梅戲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有2名新 入行的年輕編劇外,所有戲劇表演團體都無在崗編劇。四川省除了省級國有院團和成都市國有院團,其他地、縣劇團已基本上沒有專職編劇。海南省原有瓊劇院團 19個,現在只剩下省瓊劇院和五六個市、縣瓊劇團,僅省瓊劇院有1名編劇。寧夏回族自治區2011年院團改制后組建了寧夏演藝集團,下轄4個劇團,但無論 改制前還是改制后,均無專職編劇。青海省也沒有一個專業編劇,目前仍活躍的60歲以下的創作人員只有5位,且都是業余的。據統計,甘肅省現有在職編劇不超 過10名。廣西壯族自治區目前堅持一線創作、具有全國影響的劇作家就一二位,40歲以下能獨立完成大戲的基本沒有。

      其三,編劇崗位虛設。這種現象相當普遍也相當復雜。簡單說,大致是有崗有人有作品、有崗有人無作品、有崗無人無作品、無崗無人無作品幾種情況。 湖北省46個專業劇團,有編劇崗位的21家,空缺的25家,省里確定的15位重點編劇近兩年都有作品問世,但基本上都供職于省藝研所和武漢市藝術創作中 心。云南省在職編劇40至60歲、30至40歲以及30歲以下的,各有10名左右,但許多人身兼數職,從管資料、寫報告到當出納、做雜務什么都干,就是難 出作品。

      其四,編劇人員老化。這種情況,在山西、陜西、河南、廣東等戲劇大省表現尤為突出。山西省有50多個劇種、300多個國營及民營劇團,從業人員 有數萬人之眾,從事戲劇創作者近百人,占戲劇從業人員的0.5%,其中已退休的占50%,50歲以上的占30%,40歲以上的占18%,40歲以下只有幾 個人。陜西省截止2012年6月,專業劇作者51位,其中已退休24人,在職27人,60歲以上的24人,50至59歲的16人,40至49歲的5 人,40歲以下的6人,看上去是一個老、中、青三級梯隊,但卻是一個倒金字塔。河南省近兩年有25位編劇創作了62部劇本,年齡最大的73歲,50%在 60歲以上,50歲以下的編劇僅4人,年齡最小的41歲。廣東省300多個院團劇社,編劇不足50人,近三分之一70歲以上,超三分之一60歲以上,50 歲以上的一線編劇算新秀,40歲以下的寥寥無幾,30歲以下的鳳毛麟角。

      其五,編劇能力下降。能創作小戲小品的越來越多,能創作大戲的越來越少。貴州省共有48名創作人員,有能力創作大戲的10名左右,小戲小品作者30多人。吉林省60余名編劇,能寫大戲的也就10人左右。

      與各省、自治區一樣,中直院團、部隊和京、津、滬、渝也不樂觀。中國國家京劇院,在職編劇空缺;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在職編劇5人;中央歌劇院, 在職編劇1個半;中國歌劇舞劇院,在職編劇1個。全軍編劇加起來不到20人。北京市本無藝術創作中心,7個國有院團7個專職編劇,有的2個,有的1個沒 有。天津國有院團7個,算上藝研所劇本創作室,共有編劇17位,在職僅5位,而且不是臨近退休就是在干事務性工作。重慶7個國有院團1個創作中 心,2009年專職編劇14人,今年年初統計減至7人,其中2人兼職。上海是最好的,9家市級國有院團各有2至4名、共有23名在職編劇,其中35歲以上 14人,35歲以下9人,這與當年一個劇團10余名編劇相比也差了很多。

      編劇勞動得不到尊重

      造成戲劇編劇隊伍整體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僅列舉三點:

      一,不重視本地編劇

      天津的調研報告講到,有的院團只認“外來的和尚”,有的院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只養事業不養人”,導致了本土創作人員很少有機會獲得創作實踐的機會。

      安徽從多年前遍請名導演排戲到近年遍請名編劇寫戲,試圖大打翻身仗,現在看來有兩個弊端。一是“外援”作品的實際表現與院團的初衷以及“外援” 的預設之間有很大距離。二是本土編劇失去了創作實踐的機會,喪失了創作的熱情和信心,而且,“外援”的酬勞動輒幾十萬,本土作者卻只有幾千元或幾萬元; “外援”的劇本都是大投入、大制作,本土作者的劇本通常都是慘淡經營。長此以往,本土編劇人心渙散,武功盡失。近兩年,安徽推出新作的本土編劇僅3人。

      江蘇的調研也談到,對“外援”過度依賴,讓院團面臨不少尷尬。譬如,“外援”往往是一個集編導、舞美、燈光的全套班底,單勞務費、人員食宿費便 要開銷掉投資總額的50~60%。而且,演出后發現問題想再加工,主創人員常常“滿天飛”。若要爭搶檔期,又要付出高昂代價。因此,很少院團有經濟實力與 “外援”長期合作。更多時候,合作總是無奈地變為一錘子買賣。

      青海也曾請“外援”為本地劇團寫劇本,但因缺乏當地生活,硬傷比比皆是,大多不被觀眾認可。比如,把“花兒”唱詞寫成山歌唱詞,故事情節違背當 地少數民族習慣和青海風俗民情。反觀本省作者的劇本,盡管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也可以修改提高。可一些領導喜歡“外來和尚”,不僅編劇、導演要外請,連主 演都要外請,這對本地編、導、演隊伍的凝聚力和創作水平的提高都造成了較大的傷害。

      四川省的報告則從《金子》《巴山秀才》《死水微瀾》《山杠爺》等劇本創作的成功經驗,談到了本土作家的無可替代和“外援”之不可取,堅決反對 “不求所養,但求所用”的短期功利主義、違背藝術規律的口號,認為如此發展的惡果,一是增加劇團成本,二是日常演出質量難以保證,主張建立一支與劇團唇齒 相依的編劇隊伍。

      二,不尊重編劇勞動

      許多調研報告指出,劇作者待遇偏低,勞動得不到認可,價值得不到體現,是其匱乏和流失的重要原因。

      如東北三省,吉林省劇作稿酬長期偏低,每個大戲不到1萬元,并且常常因為劇團經費困難而不能兌現,極大地抑制了創作的積極性。黑龍江省也一樣,舞臺劇本上演困難,稿酬很低。遼寧省更夸張,青年編劇基本處于無稿費的狀態。沒有經濟保障,沒有上演機會,劇本創作自然低迷。

      再如海南,瓊劇編劇本是稀缺資源,理應“物以稀為貴”,但其收入在劇團里只算中等水平,和一般演員差不多。這顯然不能吸引有一定教育背景和工作能力的人來從事這項工作。

      三,不重視青年編劇

      河北省的調研報告講到,年輕作者面臨著上演難、發表難、收益低的問題,時間一長,最初的激情就消磨殆盡。于是,有些年輕作者應付于一些小戲小 品,甚至電視臺文稿的創作,有的作者直接轉行到影視圈。過去的劇作家班、定期作品研討會是一個劇作家成長的有效方式,可惜近年來有名無實。省里對年輕作者 的發展成長缺乏關注和扶持,缺少經濟和感情的投入,對編劇隊伍長遠發展不利。

      湖北省在調研中了解到,雖然一些德藝雙馨的老同志對年輕一代的培養傾注了心血,仍有一些老編劇一到會演評獎總是打頭陣,留給“小字輩”歷煉的機 會不多。文化主管部門對中青年創作人才的發現、培養以及大膽任用上還做得不夠,沒有長遠的發展規劃,也沒有形成人才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

      天津的調研報告提到,一個戲劇文學專業的大學生要成為一個相對成熟的編劇,少則5年多則10年。寫戲是很艱苦的勞動。一個選題從構思到搬上舞 臺,要經歷幾年、十幾年的時間,甚至始終無法搬上舞臺。目前得到的與付出的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創作稿酬較少。但需要指出的是,許多青年編劇雖然都有經濟窘 迫的問題,但他們首先呼吁的是能否得到平臺和機會,首先關心的是行業的未來和戲劇的明天,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青年編劇的精神風貌。

      編劇隊伍的衰落,劇本創作的欠缺,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思考和重視。我們看到,一些地區針對存在的問題已經采取了許多積極措施,如搭建作品發表平 臺、評獎平臺、劇目推介及展演平臺;組織作品研討會,對創作進行組織輔導;特邀劇作家進行委約創作,力推新作品;征集劇本,發現佳作;為青年編劇提供更多 學習進修的機會;加大對劇本創作的投資力度,設置專項資金等。中國劇協也舉辦了青年編劇讀書班、首屆國際青年劇作家論壇、“中青年編劇讀書班”等舉措。所 有的努力都是希望引起各地對編劇的重視,重新呼喚戲劇劇本文學性的回歸,讓劇本真正成為帶動戲劇藝術長足發展的龍頭。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