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作品在線 >> 在線閱讀 >> 《感傷時代的文學》 >> 正文
這是我的一本文學評論“自選集”,收入論文18篇。其中的一部分文字曾經收入過其他文集。與此前編文集按時間順序編輯不同,這本文集的選稿原則是,主題相對集中,方法相對多樣,寫作力求圓融,且能反映自己這些年來研究和寫作的整體風貌。書中文章的研究對象不同,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同,方法當然不一樣,寫法自然也不一樣。比如,關于張愛玲的討論,并不必然指向對作品文學水平高低的評價,而是通過形式史,主題史,乃至觀念史的研究,指向一個時代的精神演變,以及作家作品在這個演變過程中的角色。比如,關于中國新詩如何從古典詩歌的陰影中走出來的過程分析,隱含著現代精神演變的艱辛歷程。比如,關于中國古典詩學在當代文學研究和批評中的運用的嘗試、關于當代小說對20世紀下半葉中國經驗特殊性的處理方法的討論,等等。文章的風格盡管有差別,但思路基本上符合我對研究和寫作的總體想法。我希望這些文章,能夠為當下的文學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書名“感傷時代的文學”,無疑是受到席勒《論素樸的詩與感傷的詩》一文的啟發。古代詩人屬于“素樸”型,他們模仿完美的自然,主要工作是直接將美呈現出來。近現代詩人屬于“感傷”型,他們發出疑問:美到哪里去了?是誰毀了它?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也可以看做是從“素樸”的時代轉向“感傷”的時代。所以,整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總體上看,都是“感傷時代的文學”。對“感傷時代”文學的接受和研究,不僅需要敏銳的感悟力,更需要鑒賞的理智和分析的理性。
感謝史仲文教授為本書的出版提供的寶貴機會。感謝老友劉麗華女士和本書責任編輯陳卓。感謝研究生黃盼盼為本書所做的諸多瑣碎工作。(2012.7.21日寫于西直門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