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音樂劇創作重在抓文本——訪中國音樂劇研究會會長、作曲家王祖皆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6月24日09:14 來源:中國作家網 高小立

     

     

     

      集歌、舞、劇為一體的音樂劇,是20世紀誕生的一門新興的綜合舞臺藝術,美國百老匯和英國西區已成為世界音樂劇的代名詞,西方的音樂劇在百年多的藝術實踐中不但創作出了一系列喜聞樂見、老少皆宜的優秀音樂劇作品,也在商業表演中總結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場運作經驗,使這一藝術形式廣受觀眾的喜愛。上世紀80年代,西方音樂劇走進中國,創作中國自己的本土音樂劇作品,成為許多中國藝術家的夢想與追求。同時,人民群眾對文化娛樂的需求也出現了多元變化,音樂劇這種新的藝術樣式很快以其視聽兼備、雅俗共賞的特質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和正在不斷擴大的受眾人群。

      近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文化事業的繁榮,中國音樂劇的創作與演出空前活躍,有人甚至用“井噴”一詞來形容當前的創作態勢。但藝術作品的多不能代表好,能被觀眾認可的好的音樂劇作品還是太少,得到業界肯定能走向世界的好作品更是鳳毛麟角。在北京“西城原創音樂劇基地”落成之際,記者就目前中國音樂劇創作與產業發展的諸多問題采訪了中國音樂劇研究會會長王祖皆。

      問:以創作、制作、演出、營銷為完整產業鏈條的“西城原創音樂劇基地”在北京的落成,將對中國音樂劇發展產生哪些影響?

      答:首先,它為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發展提供了創意孵化平臺和包含創作、制作、排練、試演、培訓和營銷六大中心在內的音樂劇全產業鏈平臺,該基地將會吸引音樂劇專業機構和頂尖人才入駐,以形成音樂劇的人才高地。觀眾所熟知的國內都市喜劇品牌“開心麻花”已率先入駐并與基地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在不斷改版打磨原創音樂劇《爺們兒》和《白日夢》的基礎上,一方面進行駐場演出試驗,另一方面正在醞釀推出新作。另外,基地已與百老匯國際音樂會工廠、韓國文化振興院音樂劇中心等機構建立了良好的關系,還與紐約新音樂劇藝術節、首爾音樂劇節取得了合作的意向,通過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可以學習并運用國外先進經驗來進一步開拓中國音樂劇文化產業。

      問:據了解,近幾年國內陸續建起了多家音樂劇創作基地,似乎都有搶占中國音樂劇先機的勢頭,目前是否有必要建更多基地,如何避免一窩蜂,使這些創作基地形成差別化特色,你在這些問題上有何思考?

      答:建立音樂劇基地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和創作更多、更優秀的原創音樂劇作品。但是在建立音樂劇基地這個問題上,我們反對一窩蜂,主要得看硬件和軟件條件是否具備,我們主張成熟一個搞一個,以區域發展來促進全國的發展。目前,中國音樂劇研究會只合作成立了兩個音樂劇基地:一個是在京內的“西城原創音樂劇基地”,一個是京外的“中國音樂劇研究會杭州劇院基地”。它們都各有特色:“西城原創音樂劇基地”主要以推出中、小型音樂劇為主,而“杭州劇院基地”主要以推出中、大型音樂劇為主;“西城原創音樂劇基地”將入駐國內、國外的許多機構,而“杭州劇院基地”則依托具有1800個座位的杭州劇院和剛剛成立的“國際劇院聯盟”;“西城原創音樂劇基地”突出原創并保持喜劇風格特色,而“杭州劇院基地”除了創演音樂劇《斷橋》、推出原創音樂劇《簡愛》以外,還試圖繼續引進世界經典音樂劇并嘗試世界經典音樂劇的中文版演出,并打算在適當的時候舉辦“首屆中國國際原創音樂劇節”。

      問:過去說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現在是不是可以反過來說了,經濟搭臺,文化唱戲。這些基地為音樂劇創作搭建了非常便利的平臺,提供了優質的硬件條件,但目前有影響的音樂劇作品還不多,你認為阻礙中國音樂劇發展的瓶頸是什么?

      答:現在機遇非常好,但挑戰是并存的。因為現在的社會發展非常多元,大家能欣賞的東西很多,娛樂的渠道也非常多,這樣會使觀眾分流。在音樂劇的創作演出方面,我們既要看到形勢喜人的一面,更要看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我認為大致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一些原創音樂劇的決策還不夠科學、文本還不夠堅實。音樂劇的文本包括劇本、歌詞和樂譜。文本是不是堅實是事關這部劇能否在歷史長河中留存下來的關鍵。現在社會比較浮躁,對于有些創意和文本,在決策上就不夠科學、不夠慎重,草率上馬,搞了半天最后發現是文本有問題,結果其他的工夫就都白費了。我當過很多次評委,作品落選的原因,十有八九是因為文本不堅實。文本不堅實表現在沒有深厚的主題內涵,劇作的精神是萎縮的,沒有“魂”,沒有精神;再就是沒有動人的故事,故事不好看,不吸引人;還有就是不能給觀眾留下鮮活的人物形象。

      二是題材方面脫離時代、脫離群眾。近些年的音樂劇雖然風格題材多樣,數量也很多,但真正能叫得響的作品還是少。貼近大眾、貼近生活,能引起人們情感和心靈共鳴的作品還是太少。歷史題材、神話題材的作品偏多,而現實題材作品較少。

      三是缺乏經典的唱段和精彩的場面。“音樂戲劇作品成立不成立在劇本,流傳不流傳在音樂”,這種說法很有道理。音樂戲劇作品的功能無外乎用音樂來刻畫人物、抒發情感、展開劇情、營造高潮、描繪環境、深化主題等等,在大部分情況下,又都是用歌唱來表現的。因此,要努力挖掘人物感情的點,把唱段安排在出劇作主旨的地方、出人物感情的地方、出人物性格的地方、出人物精神的地方、出舞臺意境的地方、出風格情趣的地方、出對比色彩的地方、出戲劇高潮的地方……找到井眼后來打口深井,深挖細寫。尤其要著力打造好主要角色的主唱段和某些具有相對獨立價值的唱段,我把它稱作短歌。雖然一部優秀的音樂劇作品不完全以唱段流傳與否作為惟一的標準,但是,能不能從詞到曲寫出被廣泛流傳的唱段,直接關乎到這部音樂劇作品能不能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來的命運。觀眾可能忘記了他們看過的音樂劇作品的劇名、內容、情節,而精彩的唱段會使他們記起重要的戲劇人物和戲劇情境,這也正是音樂的力量和音樂的魅力所在。音樂劇《演藝船》中的“老人河”、音樂劇《音樂之聲》中的“哆來咪”、音樂劇《貓》中的“回憶”、音樂劇《艾薇塔》中的“阿根廷,請不要為我哭泣”等等膾炙人口的唱段使這些音樂戲劇作品深入人心,代代相傳。要寫出這樣的唱段,必須調動作曲家和劇作家、詞作家的全部積累,潛心研究、深度挖掘、精心打造。除了打造經典唱段以外,在音樂劇創作中還要善于營造特別精彩、特別有張力、特別震撼人心的音樂劇場面。精彩的音樂劇場面是戲劇動作、戲劇情境、人物關系達于頂點及情感放大的段落,同時也是音樂及舞蹈表現得最淋漓盡致、激情四射的段落,它是音樂和戲劇有機結合、賞心悅目的段落,也是諸多藝術元素和藝術手段集約和升華的段落。記得1991年淺利慶太先生帶音樂劇《李香蘭》來北京演出時,曾經與北京的音樂劇同行們有過一次交流,他向大家介紹了音樂劇創作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有了劇本的框架后,先要制造出幾個精美的零件,最后再把這些零件給連接起來、組裝起來。我想,他所說的精美零件大概指的就是精彩的音樂劇場面吧。

      四是奢華之風仍很嚴重,存在一味追求大制作、豪華包裝,而忽視藝術本體的問題。一些大投入、大制作如果沒有瞄準題材,打好文本和音樂的基礎,最后只能血本無歸,這種事例很多。根據我們的國情,根據我們的市場情況,我傾向中、小型制作,重要的是回歸藝術本體。

      問:音樂劇是舞臺綜合藝術的完整呈現,其中創意、劇本、音樂、表演這四大要素,哪一個是關鍵?

      答:這四大要素都很重要,缺失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稱其為成功的音樂劇作品。但就目前的現狀而言,我認為影響音樂劇發展的最關鍵要素還是劇本的質量問題。首先,劇本缺乏生動的故事。其次,劇本缺乏鮮活的人物。再次,劇本缺乏深刻的主題。還有,劇本缺乏深厚的情感。

      問:在“西城原創音樂劇基地”的全稱里,令人最關注的是“原創”二字,因為當下中國各藝術領域都在呼喚原創,這說明了原創的匱乏,音樂劇創作存在原創的危機嗎?你如何評價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現狀?

      答:音樂劇呼喚原創,并不是說原創匱乏,而是優秀的原創作品匱乏。就說北京地區,今年以來出現的原創音樂劇就有《杜拉拉升職記》《天橋》《鋼的琴》《昆侖女神》《大紅燈籠》《蝴蝶》《初戀》《岳云》《張愛玲》《倉央嘉措》和兩個不同的《阿凡提》等。目前主要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原創音樂劇的質量,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越,真正創作出能被大眾喜愛,站得住、留得下,經得起市場檢驗的優秀原創音樂劇作品。

      問:無論從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來看,還是以中國城市規模與人口規模的程度做比較,中國的音樂劇市場要遠遠大于日本和韓國市場,但據我所知,韓國目前年平均創作120部音樂劇作品,達到年均2%的增長率,音樂劇雖是高度商業化的文化產業,但韓國政府每年都給予積極的扶持政策,我們如何看待他山之石?

      答:韓國政府對本土文化與藝術一向持扶持態度,除了電影、電視劇之外,流行音樂、音樂劇也都成為滾滾“韓流”不可阻擋。這種政府對本土文化的扶持態度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我們應當建立自己的文化戰略,中國音樂劇的發展也需要政府的積極鼓勵與扶持。這次前來參加北京“西城原創音樂劇基地”落成儀式的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姜晚錫,非常關注我國的音樂劇市場,我去年在上海音樂劇論壇上的主題發言“中國音樂劇的現狀與發展”一文已被他們安排在韓國刊物發表。他們還作為國外機構入駐了這一基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音樂劇是一門朝陽藝術、朝陽產業,我們呼吁政府給予高度的關注,給予更積極的支持。

      問:近兩年,中國連續引進《媽媽咪呀》《貓》等國外經典音樂劇,都取得了很好的市場效果,這種移植國外經典音樂劇的方式對中國本土音樂劇創作利大還是弊大?

      答:在推動音樂劇發展方面,主要有三種做法:一是引進國外原版經典音樂劇;二是世界經典音樂劇的中文版演出;三是推出本土原創音樂劇。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都能對我國的音樂劇發展起到很好的引導與推動作用。首先,引進國外原版經典音樂劇,能夠讓中國的音樂劇人近距離地欣賞到世界最優秀的音樂劇。這種原版引進不但可以使我國的音樂劇同仁們進一步了解音樂劇的藝術規律與創作方法,而且可以使我國的音樂劇藝術家更為便捷地學習到國外音樂劇的先進經驗,從而指導我國本土音樂劇的創作與發展。其次,世界經典音樂劇的中文版演出,能夠拓寬音樂劇在國內的演出市場。

      問:近年來,中國音樂劇《蝶》《斷橋》先后在韓國大邱音樂劇節上斬獲獎項,除此還沒有中國原創音樂劇作品成功走向國際舞臺,中國音樂劇走向世界的路還很遠嗎?

      答:作為一部藝術作品,可以有缺點,但是不可以沒有特點。這次在“杭州劇院基地”落成座談會上,來自百老匯的著名音樂劇制作人托比多次講到,中國一定要制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劇,不要完全學百老匯,不能停留在描紅上,要有自己的創造力,有特色才能縮短與世界舞臺的距離。

      問:中國本土音樂劇國際化與民族化的關系問題是一個被不斷爭論的話題,談談你的觀點。

      答:音樂劇作為當代音樂戲劇樣式的代表,它是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產物。它具有時尚的都市文化、通俗文化、商業文化屬性,它具有鮮明的現代審美特質和藝術形態。因此,要搞好音樂劇的創作不追求它的現代性這一音樂劇最重要的藝術特征是不行的。其中包括現代意識、現代思維、現代審美、現代音樂、現代節奏、現代舞蹈、現代語言、現代手法等等。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會丟掉音樂劇最重要的藝術特征和藝術魅力,作品缺乏現代性就難以完全擺脫民族秧歌劇、民族歌舞劇、民族戲曲和民族歌劇的巢穴了。

      但文化離不開它的土壤,藝術離不開它的受眾,作為舞臺藝術實踐活動中的三個主要環節,即創作、表演和欣賞是應該綜合起來統一考慮的,要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就得保持文化的定力,增強文化的自信,在本土化的過程中讓音樂劇這一外來藝術形式服中國的“水土”,接中國的“地氣”,因此,我們必須追求它的民族性。其中包括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氣派、民族風格、民族審美、民族形式、民族音調、民族節奏、民族語言、民族手法等等。民族性與大眾化是緊密相連的,表現中國人的生活,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和照搬外國音樂劇的話,就會有“兩張皮”的感覺,就會找不到根,就會缺乏親和力,缺乏藝術的個性和藝術的價值。綜觀我們的原創音樂劇,這一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我認為,在原創音樂劇的創作中加強對“現代性”和“民族性”的追求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