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視點 >> 正文

    編劇如何捍衛自己的趣味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6月14日16:02 來源:中國作家網 梁振華

      在創作過程中,筆者經常跟投資人、導演和發行方接觸,會有關于創作、關于劇本各式各樣的分歧和意見。那么,這些分歧產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筆者認為,是趣味的分歧。一部電視劇作品,可以有多種趣味,比如主流的趣味、審美的趣味、思想的趣味、市場的趣味等。這些不同的趣味,在編劇、導演、制片方、投資方之間有沒有不可逾越的隔閡?實際上,它們之間是可以兼容的。作為一個創作者,當你的趣味滲透在創作過程中,你要用盡你一切的能量,包括你和社會關系的總和去捍衛你的趣味。哪怕只剩下一座城池,只剩下一塊磚瓦,都不能放棄和淪陷。

      談到趣味,還可能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在面對多方的要求時,作為編劇應該堅持什么樣的趣味?筆者認為,應該滿足三個層次的要求:

      首先,劇本要具備能夠產生戲劇落差的人物和人物關系,包括人物性格。絕大部分來自市場的意見都是針對這一點。電視臺購片方的意見其實高度統一,上來就掄“三板斧”:一、前三集扔原子彈,抖猛料;二、情節一定要集中,節奏一定要緊湊,故事密度要高;三、人物一定要極致,恨不得所有的本子里都有一個李云龍。這三個意見其實都是就故事的戲劇性來說的,即讓故事更好看、更吸引人。這些意見并不見得是洪水猛獸,怎樣去變通、處理,就需要編劇在進行人物和情節頂層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到戲劇空間,考慮到情節的濃度,考慮到人物的獨特和典型。

      其次,無論寫什么劇,都有一種基于人類共通情感之上的對歷史和現實的反思。可能有很多人以為,歷史悲憫、現實情懷這些東西對電視劇來說是可有可無的。但有和沒有,存在著本質的差別。比如今天再寫屈原,難道僅僅就是寫一個浪漫的愛國主義詩人嗎?我們看看今天的知識分子,面對各種文化的壓力,一退再退、一讓再讓,退到了最后,自己的底線到底是什么?這個底線也就是中國傳統士人的底線。2000多年前的屈原,他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從朝堂一步步回到民間,政治抱負施展不了了,楚國病入膏肓了,幸運的是,他還有他的文化情懷,有他的終極關懷。所以,他在絕望之后反而坦然了,懷著對生命和文化的熱忱投進了汨羅江,大悲痛后產生了大釋然、大解脫,從此千古相傳生生不息。找到這個思想的基點,寫起戲來就會覺得心里面踏實許多。我們對歷史持有什么樣的態度決定了我們能夠走多遠,看多深。

      最后,在具體情節和戲劇的構造上,一定要反復提醒自己保留哪怕是局部的創新意識。盡量讓自己寫出來的人和故事,有獨特的經驗和新鮮的發現,總有那么一點點不一樣。有些編劇在寫作過程中,經常的情況是,如果發現寫得特別順,往往是陷入了一種慣性的寫作圈套,也就是憑借自己的直覺在寫流水賬。這個時候應該停一停,強迫自己多琢磨,用更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一場戲,選擇了A方案,有沒有更好的選擇,B或者C,一直到抵達自己的能力極限為止。

      以上三點,事實上,是創作者個人趣味和藝術趣味、市場趣味的公約數。趣味常常沒有高下、好壞之分,誰也沒有辦法說服誰。作為編劇,要有捍衛自己趣味的意識,當然,前提是我們的寫作經得起錘煉,也經得起來自市場和藝術的雙重考驗。能夠經受住這樣的考驗,編劇的趣味自然會被更多地尊重。

      與趣味相關聯的話題就是創新。現在電視劇創作總是被催著“創新”,難道創新真的是提升創作質量的萬能鑰匙嗎?我們現在需要做的不是急于總結創新的成果,而是反思創新帶來的創作誤區。比如,很多編劇主張“向外看”,在國外經驗中找創新。筆者就有一個編劇朋友,在國外待過一些年頭,看過的美劇、外國電影不計其數,言必稱外國片。但有意思的是,他動筆寫的戲,你仔細一看一琢磨,會發現它好像少了根,總輕飄飄的立不住。單從情節設定和臺詞上看,很漂亮,很精巧,可是在中國的電視劇文化語境里,它不可能跟中國電視劇的主導趣味互通。也就是說,他寫的是中國人,可做的事情、思維方法甚至講話時的句法都是去中國化的,像一個古怪的構造,上半身都是歐化的,下半身一只腳踩在中國的土地。這個習慣一旦養成,很難糾正。歐美劇作的經驗當然比國內先進和成熟,當然要學習,但在進行借鑒和嫁接的時候有很大的障礙要克服。這個障礙跟中國本土的美學經驗和接受趣味有很大關系,也和中國電視劇幾十年累積的敘事傳統有關。機械地照搬外國片的人物和橋段,不等于創新,效果也未必好。

      今天的電視劇創作面對的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機遇與困惑并存,寫戲到底是為誰在寫,對誰負責?說到底,它是一個各方面趣味的博弈過程。編劇過于固執,或者過于遷就,可能都是誤區。做編劇是件非常苦的差事。相比小說家而言,編劇不僅要具備小說家應該具備的講故事、結構故事、提煉思想的能力,最難的是,編劇要學會兼容來自各個方面的要求和趣味。今天的文學評論界依然有一種說法,小說家在精神層面上是優于編劇的。對這個說法,筆者一直存在異議。兩種不同的寫作文體,各有不同的規律和特點,很難分出高下優劣。2012年年底劉震云到北師大跟學生交流,有人問他:寫小說和寫劇本,你更喜歡哪個?哪個更難?劉震云回答道:“很多人認為小說創作在本體上面優于編劇,但是本人作為一個小說家兼編劇,我可以誠實地告訴大家,影視寫作在技術上的難度遠遠高于小說。”當然,劉震云講的是技術層面上的問題。而精神上的追求,小說可以有,電視劇創作同樣也可以有。小說和影視創作在本體上沒有優劣之分,而且,編劇原本就是文學創作中的一個重要類別。(梁振華)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