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視點 >> 正文

    文藝圈懷舊受追捧 影視劇致青春沒完沒了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6月06日13:42 來源:齊魯晚報
    楊鈺瑩等老咖去當主持人了。

      本報記者 李婕

      從今年的春晚開始,“懷舊風”就沒有過片刻停歇。從銀幕到熒屏,無不在重溫經典、集體懷舊。這種情結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諸多貼著懷舊標簽 的影視劇和綜藝節目其實都主攻年輕市場。在“80后”都開始緬懷青春、感嘆衰老的當下,“舊時光”成了可供娛樂圈消費的新熱門。

      影視劇“致青春”沒完沒了

      誰說青春“終將逝去”?《致青春》還沒下線,《中國合伙人》就來了。這兩部電影懷舊情愫濃郁,充斥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各種復古元素,也在觀眾 中一次次掀起回憶青春的浪潮,其中更不乏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近年來,懷舊或青春主題的電影很容易贏得關注,無論是《老男孩》還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 孩》,都引發了觀眾強烈的共鳴,讓這類題材日漸受寵。

      懷舊風潮在電視劇里也初現端倪,現代都市劇、古裝劇、抗戰劇越拍越沒譜,懷舊的年代劇重新回到觀眾的視野中,例如,《娘要嫁人》除了講述“娘” 的愛恨情仇,也展現出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的社會風貌,帶人們重溫那段歲月。還有一些劇作借經典老劇上位,《新編輯部故事》就靠《編輯部的故事》的 聲名,吸引了大量關注,《我愛我家》姐妹篇也在籌拍之中。

      電視劇業內人士王珊告訴本報記者:“這是按照市場規律和受眾需要來運作的,懷舊是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我個人認為懷舊并不是一個消極的詞,‘80 后’現在畢竟面臨著社會和家庭各方面的壓力,懷舊自然是一個很必要的情懷。”同時,她也有些無奈:“現在抗日‘不準拍’,古裝‘要少拍’,一堆‘禁止 拍’,那當然只能拍這個了。可能大家也不愛看,只是不知道還能看什么,而且每個人都有回憶,懷舊題材總能擊中某一類群體。”

      綜藝節目也是老咖吃香

      懷舊風的盛行在綜藝節目中體現得更為明顯,《我是歌手》《我為歌狂》《歌聲傳奇》等歌唱類節目讓一群老歌手再度成為舞臺上的焦點。不過,《歌聲 傳奇》導演李蓓表示,此類節目的成功并非完全依賴老咖,有老歌手帶來的回憶、有新生代歌手帶來的新鮮感,才會讓節目產生亮點。“老歌手有的是號召力,新生 代歌手則帶來清新的氣息。”所以,《我是歌手》不僅有齊秦和林志炫,也請來楊宗緯和尚雯婕;《歌聲傳奇》則在老歌手之外,更為孫伯倫、袁婭維等年輕歌手提 供舞臺。

      除了唱歌,老咖們還可以勝任其他的舞臺角色——田震、楊鈺瑩去當主持人了,羅大佑、黎明、那英等人則坐在了評委席上。綜藝節目消費著明星的影響 力,資歷深的老咖則因為實力、故事、話題兼具而更受青睞。而在節目中大行其道的經典老歌,除了迎合觀眾的懷舊心理,也凸顯出近年來樂壇難出佳作的尷尬境 況。

      懷舊是環境所迫

      連日來,“80后”“暮氣沉沉”、心態早衰的現象引發了全民大討論。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分析道:“年輕人‘早熟’甚至‘早衰’是一個普遍 性問題,在學業、工作、婚姻、養老各方面沉重的壓力下,年輕人浪漫不起來。在人多資源少的環境中,激烈競爭讓他們更加焦慮。另外,這一代的獨生子女還背負 著父母的高度期待,無形中也給自己帶來負擔。從社會層面來講,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每個人都成為一個‘謀生者’,生存是人們首先要面對的問題。理想、信仰和 傳統精神被消解或被現實化、功利化地改造,在現實生活里,年輕人的浪漫情懷和理想主義很難找到支撐,難免沉重、抑郁。”

      王忠武認為,“80后”熱衷懷舊是一種補償和自我滿足行為:“畢竟是年輕人,骨子里還是渴望浪漫的。他們遭遇現實的壓力,會更懷念童年和青春時天真純潔的美好情感。”

      心理專家史宇對本報記者表示:“偶爾懷舊,可以從中獲得能量,就像是旅行一樣,沿途拍的風景、留下的笑容雖然不能持續多久,但是偶爾看到,可以讓我們有積極的動力,為了下一次旅行做準備。但凡事過猶不及,太過于緬懷過去只能增加我們對現在的不滿情緒。”

      影視劇里的大學宿舍或是綜藝節目中飄出的一首老歌,都能輕易將記憶帶回無憂無慮、朝氣蓬勃的青春時代,正因如此,懷舊成為被電影電視貼出來吸引 受眾的標簽。然而,反觀業界自身,迫于制度和環境的壓力,對當下的創新和對未來的關注普遍缺席,才一遍遍地炒起冷飯,他們是否也像“80后”一樣迷茫?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