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視點 >> 正文
晚報記者 軒召強 報道
□“同質化”依然是瓶頸
□“模式引進”一統江湖
□真人秀變身“搖錢樹”
“這樣的選手都能過關,太沒底線了! ”在朋友圈里發完牢騷后,王曉杰忿忿地按下了轉臺鍵。剛剛她看了不到十分鐘的是一檔最近收視據說還不錯的音樂真人秀,但在她看來,自從4月12日《我是歌 手》“歌王之夜”后,今年能夠吸引她持續盯上半個小時以上的節目,到目前為止還未出現。
王曉杰的牢騷雖然頗有代表性,但卻無法回避這樣的事實——從2004年第一屆《超級女聲》算起,內地電視真人秀在經歷過 “超女快男”、“非誠勿擾”、“達人秀”、“好聲音”的幾波高潮后,2013年再度迎來綜藝大年。從年初以來,數十檔真人秀節目以井噴式扎堆開播,唱歌、 跳舞、跳水、圓夢、相親……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電視真人秀以“史上最多元化”的姿態掀起了在中國熒屏上十年之旅的蓋頭。
不過,與10年前的熒屏相比,如今的真人秀除了變得高清了,賽制更復雜了,導師更人性了,賺的錢更多了,昔日的一些“老毛病”依然沒能擺脫——一窩蜂式扎堆上馬造成的嚴重同質化、盲目攀比燒錢,以及本土原創的極度匱乏,這都給電視人敲響警鐘。
【關鍵詞】“撞車”
同質化競爭激烈,真人秀再遇瓶頸
如果你曾經歷過“超女”火爆之后各臺爭相推出選秀節目的場景,那應該對今年初以來真人秀節目大爆發感到似曾相似——音樂類節目有《我是歌手》、 《我為歌狂》、 《中國最強音》、 《中國好聲音》;偶像類節目有 《中國夢之聲》、 《快樂男聲》、 《我的中國星》。就連獨辟蹊徑的跳水節目也鬧出了雙胞胎——版權購自荷蘭的 《中國星跳躍》與購自德國的 《星跳水立方》相隔一天先后開播,內容高度相似。而《媽媽咪呀》、 《媽媽來了》兩檔針對主婦的歌唱節目也在熒屏內外打起了口水仗。還有同時打出模仿牌的 《百變大咖秀》和 《天下無雙》,主打明星舞蹈競技的 《舞林爭霸》以及 《舞出我人生》……高度相似的節目名稱以及多位明星導師的“標配”,讓觀眾看得眼花繚亂,難怪有網友調侃 “不敢跳水的舞者不是好歌手”。
許多人應該還記得,當年“超女”的火爆,讓選秀節目成為各大電視臺眼中的香餑餑,也讓熒屏充斥“山寨”氣息,同質化現象嚴重。而為了能夠搶奪眼球,更有選秀節目不惜降低格調,施出“毒舌評委”等殺手锏,就連臺灣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微博]都批評說:“現在內地的選秀太多了,太濫了,到處都在選。 ”2007年,廣電總局的一道禁令,仿佛按住了選秀節目的七寸,在接下來的幾年間,包括選秀在內的真人秀節目一直不溫不火,幾乎淪為電視臺的雞肋。即便到了2010年《非誠勿擾》[微博]等相親節目火爆一時,外界對真人秀的“七年之癢”依然普遍報以悲觀的態度,而“選秀”更是成為電視人的敏感詞。如今,真人秀再次上演“貼身緊逼”大戰,能否安然度過這一瓶頸,難免讓人疑慮重重。
其實,早在2006年,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楊劍龍便在 《從 “超女”到 “星光大道”——熒屏選秀的文化分析》中指出,“在盲目追求收視率中,選手表演、評委打分、短信投票,成為熒屏選秀的常用路子;主持人聲嘶力竭,選手們花 樣百出,粉絲們激情洋溢,成為熒屏選秀的基本場景;克隆模仿大同小異,哭哭笑笑缺乏原創,唱唱跳跳缺乏個性,使熒屏選秀呈現出雷同化的傾向。”此外, “大眾文化的這種俏皮浮夸,使熒屏選秀中明顯具有低俗化傾向,賣乖露丑成為選秀中突出現象;在煽情式的主持中,讓選手們出盡洋相淚眼迷離,在有的評委惡語 相加的評點中,也使選秀呈現出可資議論和低俗化的色彩,使其淪為一種引導文化趣味降低的節目。”
【關鍵詞】“引進”
10檔節目9檔進口,熒屏變“世界工廠”
2010年,《中國達人秀》的一炮走紅,讓中國電視人真正嘗到了“模式引進”的甜頭。進入2013年,內地真人秀更是幾乎一夜之間進入了 “模板時代”。 《我是歌手》、《中國星跳躍》、《星跳水立方》、《中國最強音》、《中國夢之聲》……縱觀排名前10的衛視,熱播的真人秀節目中10檔有9檔都是“進口 貨”。據不完全統計,本年度電視綜藝節目大大小小達300多個,單單上星頻道的真人秀就要以兩位數計,而“國字號”名稱雷同的節目更有7檔,如此指標足以 刷新紀錄。某省級衛視總編室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國電視人跟著外國模板亦步亦趨,從文化上走上了‘世界工廠’的老路。 ”
但最終能像“達人”一樣真正取得成功的,從目前來看,卻幾乎可以用寥寥無幾來形容。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水土不服”是因為內地熒屏慣常的一 窩蜂做法導致題材撞車,分散了收視率,也有分析稱是因為對原版缺乏中國化改造。不過即使經過本土化“大手術”的部分節目,從播出的效果來看依然不盡如人 意。
而在從事海外版權引進的世熙傳媒公司總裁劉熙晨看來,當下中國的節目引進仍處在啟蒙期,這個啟蒙期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2006年至 2009年,這是一個初步嘗試、接觸引進節目形態的階段;而后的2010年、2011年是在引進節目的內容上有了突破;第三階段是2012年逐步進入了商 業化的模式。然而,引進節目的成熟期卻還要經歷3到5年的時間。最后才是創意期,是中國電視吸收了國外的先進經驗,從而研發出自主創意的模式。
【關鍵詞】“撈金”
“拿來主義”盛行,真人秀成搖錢樹
在外界看來,各大衛視之所以偏愛引進海外真人秀,歸因于它在為電視臺創造口碑效應的同時,還能發揮巨大的商業價值。以《中國好聲音》為例,1億元的制作成本換來了3億元的收益,浙江衛視[微博]可謂賺得盆滿缽滿。
另一筆當之無愧的 “好生意”則是《我是歌手》,8000萬左右的制作成本,輕松攬入2.2億的收益進賬。隨后,接檔的《中國最強音》更是以1億元的投入收獲了5億的廣告冠 名費,財富效應不斷發酵。此外,《中國夢之聲》和《星跳水立方》的投入成本也大約在1億元左右,具體收益還未明確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星跳水立 方》的插播廣告已達15秒18萬元的單價。而在《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的廣告招標會中,冠名費從6000萬元升至2億,廣告中標總額逾10億。
但事實上,除了上述幾檔最熱門的節目已經變成廣告招商的“搖錢樹”外,其他絕大多數“舶來品”只能充當“炮灰”,靠節目賺回大把銀子的希望幾乎 渺茫,但這絲毫擋不住各家電視臺前赴后繼購買海外版權的熱情。究其原因,除了國內創意文化的缺乏外,電視臺內部的競爭機制不夠充分,制播分離進展的速度不 理想,也在客觀上導致了電視制作方法相對落后。如此一來,實行“拿來主義”引進版權,無疑是最省事的做法。但硬幣的另一面帶來的后果是,助長了制作者們的 “惰性”,進一步擠壓了原創空間。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以“拿來主義”來獲取巨大商業利益,對中國電視而言并非壞事,因為這是國內綜藝節目學習優秀經驗的一個必經階段。 “但我們不能將其當做萬能藥,畢竟模式引進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我們更希望看到‘本土原創’能夠在‘引進’中日漸成長,至少能分庭抗禮,而非僅僅停留在 ‘引進’一邊倒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