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燁(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
《帶燈》讀完以后讓我覺得很吃驚,和他以前寫的東西不完全一樣。我覺著一個作家在他后期寫作中能一部比一部好,一部跟一部不一樣,而且還后勁知足,這是非常難得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創(chuàng)造力的活躍也證明了他的生命力的活躍。《帶燈》我先是從《收獲》雜志上讀到的,看完之后,我覺得跟他以前的作品,尤其是《古爐》完全不同。這部作品在帶燈這個人物身上寄托了很多東西。因此,我比較欣賞李星兄講的一句話:櫻鎮(zhèn)危機四伏,帶燈憤然前行。帶燈在充滿危機的環(huán)境中,通過她帶著的燈,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同時帶給別人以溫暖。這個人物給我印象特別深刻,而且你能感覺到賈平凹的寫作視野和觸角已經從農村伸展到城鄉(xiāng)交叉地帶,寫這種近年來的變化,尤其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開放等各種因素所帶來的問題,包括變化。后來我再次讀完整本書,我發(fā)現前面我說的這些都不重要,我認為這部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本書對中國當下社會問題的把握或揭示。我覺得賈平凹一直以來的的寫作總是會對一個時代的社會情緒有所把握。改革初期的《浮躁》,八九之后的《廢都》是這樣,《帶燈》更是如此。《帶燈》非常注重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社會生活的分野、分化、裂變所帶來的問題。我覺著中國現代社會最大的問題,比腐敗更嚴重的是分裂、裂變。裂變在于我們統(tǒng)一的信仰受到了質疑,同時各種觀念都在這個平臺上相互聲揚自己的合理性,各種利益的碰撞,包括不同代際的相互反差,真正構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裂變的時代。《帶燈》這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它對這種時代問題的把握和揭示,甚至于可以說揭示得很深刻。這點是超出我的想象的。因為你從《帶燈》整部作品來看,它寫了方方面面的分裂,包括所謂的經濟發(fā)展、工廠占地對農村的分化,包括鎮(zhèn)里的干部、鎮(zhèn)長與書記之間的問題,群眾因相互之間的隔膜而鬧事。最嚴重的是帶燈自己也是分裂的,她必須要通過寫信的方式來釋發(fā)自己再現實中碰到的各種問題和郁悶。因此,她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和她的精神狀態(tài)是分裂的,包括她后來因為維穩(wěn)反倒自己又想去上訪,以及后來得了抑郁癥或叫夜游癥,精神都快分裂了。所以,這個作品是從社會生活各個角度來揭示和捕捉這個社會正在嚴重存在的普遍問題和分裂現象。因此,它的意義超過了對基層干部的歌頌,超過了對當下鄉(xiāng)土現實的描寫。這部作品對維穩(wěn)本身也有反思,維穩(wěn)的結果是越維越不穩(wěn)。雖然從細節(jié)上看,很多地方也很吸引人。但從總體上看,它會給你啟迪或者撞擊,讓你去思考當下的問題。我認為當下我們的社會缺少的是和睦和和諧,而《帶燈》這部作品揭示的非常深刻,非常觸目驚心,它會讓我們由這部作品去反觀和反思我們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看到的遇到的,所以我認為這部作品的價值意義就在這里。還有賈平凹在后記中寫到,“我認為作家不能沒有現代意識,當然這個現代意識又歸結到人類意識,或者說是與人類的和睦地意識”,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因為我覺得作家一定要有想法有思想,賈平凹就是這樣的一個作家。他在這部作品中人本意識和人的和睦的意識作品中體現的非常充分。所以我覺得這部作品從高度上來說,它是啟迪你從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來反省,來增加你的自信的這樣一部作品。所以從這些方面來說,這部書是賈平凹近幾年來很重要的一部書。可以說是他像運動場上的長跑者,他跑到最后的時候還能有這樣的力度讓人非常吃驚。我的另外一位評論家朋友從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文學經驗馬上要失效這個意義上來講,他說“50后的寫作要終結”。他的意思不是說50后停止寫作,他是指鄉(xiāng)土經驗的終結以及面對新的鄉(xiāng)土現實他無力去反映這種變化的時候認為它要終結。但賈平凹提供了另外一種例子,就是這代人也有屬于自己的活力和生命力,原因在于這代人他的精力活力,他的成長及成熟過程與這個時代這個國家和民族史扭在一起的,它是合二為一的。所以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生活是無法分割的,是其他人所少有的。因而建立的這種經驗和建立在這種經驗上的文學思考使得他們能夠寫出好的東西來還是可以給與期待的。所以我認為賈平凹才能未盡,希望能在帶燈之后有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