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麗中國”征文 >> 正文

    陜北的窯洞(祁玉江)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6月03日10:53 來源:人民日報 祁玉江

      陜北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梁峁起伏、溝壑縱橫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這里獨特的居住風格。生活在這里的鄉民們修房建屋不像遼闊的草原所營造的氈房和蒙古包,也不像廣袤的平原修建的瓦房和四合院,更不像江南水鄉臨水而筑的別致閣樓,而是利用自然山形地勢、因陋就簡挖掘窯洞了。

      陜北人習慣于修窯洞、居住窯洞。這種習慣究竟起于何朝何代,迄今還沒有準確的定論。以我猜測,先祖們從自然形成的山洞里走出來,從大樹冠中遷下來,來到這千山萬壑的深山中,便開始尋找安營扎寨、遮風避雨、繁衍生息的場所了。可以想象,那時的生產力和勞動技能極其低下,山里條件十分艱苦,營造一個居住的地方實屬不易!他們苦思冥想,終于在經過雨水長期沖刷形成的山崖前豁然開朗。于是就在經過億萬年堆積起來的不軟不硬的黃土殘塬斷壁上,仿照自然山洞的樣子掘洞而居,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形成了今天的窯洞建筑。

      陜北窯洞的建筑類型形式多樣。由最初的黃土、焦土窯洞發展到接口石窯、接口磚窯和生墩石窯、生墩磚窯,乃至里方外拱的仿真窯洞了。當然,土窯洞雖然簡陋,但挖起來容易,省工省錢,往往是光景不好的窮苦人無奈所為;光景稍好一點的莊戶人家為了好看耐用,便用石頭或燒制的青磚在土窯洞的窯面砌上一層,再壓上遮雨的青石板窯檐,名曰接口窯洞;光景上好的人家便純粹用石料或磚塊仿照土窯洞的形式,修筑成窯洞,號稱生墩石窯或生墩磚窯,這種窯洞既堅固耐用,又寬敞明亮,曾引來多少窮苦人家的羨慕和夢想!

      陜北窯洞不論哪種類型,普遍都留有窗戶。窗戶有大有小,有半圓也有正方,以半圓窗戶居多。圓窗下根據門的所在位置,在門口邊配有對稱的小方窗或小單窗。門窗一般采用的是當地適生的楊樹、榆樹、柳樹等上等木料,經過木匠精心加工制作成方格子窗戶,愛好的莊戶人家,還讓技藝高超的匠人,將窗欞子套成美觀的圖案,做成的窗戶在靠窯里的一面糊上白麻紙,一方面起到遮擋風沙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通氣透光。

      陜北窯洞冬暖夏涼,很適宜人居住。陜北鄉下人不像城里人住的是樓房,睡的是床鋪,取暖用的是暖氣;而住的是窯洞,睡的是土炕,取暖用的是煤炭或者柴火。早在打土窯時就將靠窯掌處留下一個高一米左右的土臺子,作為盤炕的地方。平整好的土臺子上橫著挖開三條炕洞,三條炕洞的兩頭交匯在一起,一頭連著灶膛,一頭通向煙囪。做飯燒水的時候,灶口的火焰,通過爐膛,穿過炕洞,會將土炕烘熱最后躥上煙囪。人們睡在鋪了竽席、毛氈和被褥的土炕上,與大地母親零距離接觸,睡得舒心踏實,睡得香甜酣暢!

      小小陜北窯洞里,英才云集。戍守關塞、抵御外敵的一代名將蒙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偉大的科學家、《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曾在這里的土窯洞里居住過,至今都讓陜北人引以為傲,傳為佳話。闖王李自成,農民領袖高迎祥、張獻忠等從土窯洞里橫空出世,揭竿而起,書寫了驚天動地的歷史傳奇。西北革命元老、陜北文化導師李子洲,“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劉志丹與謝子長等革命志士在陜北的窯洞里,曾經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坐在土炕上促膝長談,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最值得稱頌和難以忘懷的是黨中央、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陜北延安戰斗生活了13個春秋,在窯洞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領導和指揮了偉大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迎來了新中國的曙光。

      陜北的窯洞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和大熔爐。黨中央、毛主席在延安窯洞里,創辦了中央黨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馬列學院、魯迅藝術學院等33所高中等院校、5所中學以及保育院,培養了大批黨和國家的棟梁之才。當時延安的政治氣氛很濃,民主意識很強,國統區許多有識之士沖破了國民黨的重重圍阻,千里迢迢來到延安,投入到火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之中。先后有10余萬進步青年在這里接受了先進文化和革命理想教育,奔赴前線,開展對敵斗爭,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建立新中國,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共和國的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窯洞里出馬列主義,出真理。在延安的窯洞里,毛主席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寫下了《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和《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不朽的光輝著作。在《毛澤東選集》1至4卷收錄的158篇著作中,就有92篇是在延安的窯洞里寫成的。在鳳凰山麓,在棗園,在楊家嶺,窯洞里的燈火徹夜不熄,照亮了全國,輝映了全世界。在陜北的窯洞里,黨中央、毛主席還先后召開了洛川會議、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延安文藝座談會等重要會議,做出了關乎黨、軍隊和國家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在陜北延安,邊區政府積極響應黨中央、毛主席的偉大號召,開展了“精兵簡政”和軍民大生產運動,毛主席親自種菜,周恩來、朱德帶頭紡線,王震等將軍率領三五九旅戰士在南泥灣墾荒屯田,使黨中央、邊區軍民度過了被國民黨封鎖最為困難的時期,用小米加步槍開創了革命的新局面。同時,黨中央在這里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做出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大決定,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陜北的窯洞,一頭牽著農家,一頭系著黨,系著國家,在華夏建筑史上,在中國革命偉大進程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直到今天,人們一提起陜北窯洞,仍倍感親切和溫暖,萬千思緒便會油然而生……

      在新世紀,隨著統籌城鄉發展,陜北地區廣大農村不少農民已告別了窯洞,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城鎮,享受到了現代文明和現代生活。但人們依然對窯洞情有獨鐘。是啊,陜北窯洞,是時代的烙印,歷史的記憶,我們不應該忘記它。好在,我們的規劃師、設計師、建筑師和執政者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在城鎮規劃建設中,特意將陜北窯洞的元素融入現代建筑之中,使你無論走到陜北哪里,都能領略到陜北窯洞的風采,使之永遠傳承,并不斷發揚光大。這是多么值得慶幸和推崇的舉措啊!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