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北京市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 [保存到相冊] |
![]() 2
|
故宮 [保存到相冊] |
![]() 1
|
協和醫院 [保存到相冊] |
不要以為歌劇、交響樂憑借個頭兒大就能一年到頭“稱霸江湖”。國家大劇院每年舉辦的五月音樂節,總會讓小巧精致的室內樂們昂首挺胸抖回 精氣神兒。在這個一年當中最舒服的季節,人們紛紛走進國家大劇院,欣賞著由各國室內樂大師對音樂最精致的鐫刻。而從去年開始,國家大劇院又做了一個大膽的 全新嘗試,于是人們驚喜地發現,室內樂居然走出了劇院圍墻,以一種主動的姿態,來到了觀眾身邊!自此,五月音樂節不再僅是限于劇院內的節日,而是成為了一 場全民的狂歡。今年亦是如此。
從5月1日到26日,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的院內19場音樂會加上院外21場公益系列演出,可以說讓室內樂在京城“花開遍地”。從不知室內樂為 何物,到與室內樂零距離的“親密接觸”,正有越來越多的人經歷和享受著這一過程。不分老幼,不論職業,從各大高校到希望工程學校,從各行各業的精英到特教 學校的自閉癥兒童,國家大劇院組織中外演奏家們深入京城的各個角落,以完全免費的形式,讓更多普通人成為室內樂的直接受用者,也讓室內樂為越來越多的人所 了解和喜愛。
相對院內19場的“饕餮盛宴”,院外21場公益演出的故事似乎顯得有那么點“家常”。但就是這樣的“家常便飯”,享用起來才更有味道、才更貼心 ——五四青年節“美杰三重奏”走進清華大學,在梁思成設計的大禮堂中,大提琴家秦立巍告訴觀眾,他的大提琴每次上飛機都需要買張“成人票”,所以飛機餐自 然也少不了自己這位不會說話的伙伴一份;在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鋼琴家陳薩與身患智障、自閉癥的孩子們肩并肩坐在鋼琴前,當《天空之城》的旋律從孩子指尖 流淌而出,仿佛突然握住了那把珍貴的心靈之鑰,帶來的絕不僅僅是驚喜,還有一份難以言說的感動;在第一社會福利院,當剛下英語課捧著《新概念英語》的爺 爺、剛在書畫室潑墨揮毫的奶奶坐在臺前,一起欣賞弦樂四重奏版的《梁祝》、《飲酒歌》時,醉人的旋律仿佛抹平了歲月的痕跡,觀眾的手不由自主地打起了拍 子,嘴角亦勾起了會心的微笑;在故宮博物院,當優美的琴聲在古老的紅墻黃瓦間響起,音樂霎時變得通天達地,在一種奇妙的時空交錯感中,人們亦完成了一次難 得的心靈蕩滌……還有蘇格蘭弦樂團、朱亦兵大提琴樂團、斯特拉迪瓦里四重奏,他們在協和醫院、工程院、居民社區……生動的講解、熱情的互動,整個5月,這 場全民性的室內樂普及活動進行得紅紅火火,不論是藝術家、主持人,還是普通大眾,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愉悅的享受。小提琴家呂思清將“走出去”喻作“伸出 雙手邀請大家”,不僅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認識到室內樂之美,也能讓藝術家了解到觀眾渴望聽到什么,感受什么。大提琴家朱亦兵則認為:“能觸摸到的音樂才 能讓人感覺到真實,才能讓人真正了解它的魅力。”
事實上,除了臺前的諸多藝術家和紛紛助陣的文化名人,場場活動也總能看到國家大劇院一群年輕藝術工作者的身影。這是一個相當低調的群體,卻是一 切活動得以成行的保證。在一張大表上,有著每場工作人員的詳細分工——現場統籌、演出統籌、宣傳統籌、舞臺需求、攝影攝像都落實到了個人。“有時一場下午 的演出,我們上午就要就位,布置現場、調試音響,觀眾欣賞音樂時還要監測后臺、拍照攝像,往往連口水都顧不上喝。”這就是屬于國家大劇院人的5月,忙碌并 快樂著。
雖然室內樂普及之路依舊任重道遠,但不能不說,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如同在迷霧中撕開了一個敞亮的豁口。因為接上了地氣,所以有了人氣,這條路 走起來便順暢許多,亦有了方向和動力。福利院82歲的曹爺爺看完演出后說:“我們老人腿腳都不方便,出去買次票看場演出太不容易了,國家大劇院這次把音樂 送到了我們眼跟前,我們簡直是喜出望外!”
正如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在評價藝術普及工作時所說的:“高雅藝術、經典藝術不是奢侈品,為更多普通受眾創造機會了解、欣賞高雅藝術是國家大劇院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我們希望高雅藝術能夠更親民,今后也會一直堅持下去,做更多此類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