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國家大劇院眼下重要的是積累劇目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5月31日13:57 來源:東方早報

      法國建筑師保羅·安德魯以“一顆晶瑩的水珠”為理念設計的中國國家大劇院,被更多人視為一個莫名出現在風格統一、富有歷史的建筑群中破壞整體和諧的奇怪“巨蛋”。

      五年過去,北京市民逐漸適應了這顆“蛋”的存在,國家最高藝術殿堂與市民的距離逐漸拉近。川流不息的長安街旁,每個黃昏,環繞“蛋殼”的水池縈繞著夕陽波光,時而起風吹動漣漪,已成一方風景,不少北京市民把這兒當成休閑散步的好去處。而一水之隔的“蛋殼”內部,卻是另一番全然不同的風光,古典、高貴的藝術殿堂每天都上演著高品質的藝術演出。

      今年4月,號稱“最難歌劇”的威爾第名劇《奧賽羅》開啟了本屆國家大劇院歌劇節。隨后,歌劇名導強卡洛版瓦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土耳其出品的莫扎特喜劇杰作《后宮誘逃》、反映蒙漢戰爭的原創生命贊歌《釣魚城》、殿堂級歌唱家多明戈領銜的《納布科》等劇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相繼上演。從4月11日至7月7日的88天里,國家大劇院共上演12臺33場歌劇演出。無論是演出頻率還是出產速率,剛滿五歲的國家大劇院在歌劇制作和運營的腳步都遠遠走在全國最前列。在全球經濟不景氣、西方國家逐漸放慢歌劇制作的腳步之時,國家大劇院卻在迅速發展壯大,目標是成為全球歌劇制作的“航空母艦”。

      60%開銷靠自營

      上海大劇院6.6萬平方米、悉尼歌劇院8.8萬平方米,肯尼迪中心作為之前全世界最大的劇院是11萬平方米,而國家大劇院的建筑面積達到21.75萬平方米,遠超世界上其他劇院;劇院運行所需的水電氣熱要11座變電站、300多間機房共同供給,一年僅電費就要3000多萬元,每天運作成本超過50萬元。斥巨資建設、維護成本巨大的超級大劇院,是否會像近幾年中國許多城市拔地而起的劇院一樣成為一出華麗的“空城計”?這個問題長時間來令人擔憂。

      五年多來,國家大劇院平均每年賣出90萬張演出票、吸引180萬人走進劇院,超過4000場的演出吸引了近15萬名藝術家在此演出。現在的國家大劇院整個生產線拉開一年能夠生產八部歌劇,這在世界范圍內都屬于先進和高產之列。算上復排和外邀的劇目,全年歌劇演出在80場以上。

      這樣的優勢在同行看來是政府支持、不惜投入的結果。滬上曾有資深劇場從業人員說過,“把國家大劇院一年拿到的財政補貼分給上海10個劇院,全上海演出市場的票價都能降一半。”這話雖有些夸張,但“有錢”是所有業內人士談到國家大劇院時不可能不提到的關鍵詞。

      記者從國家大劇院演出部部長李志祥處了解到,國家大劇院每年的預算超過5億元,財政部每年補貼3000萬元,北京市政府補貼9000萬元,每年能獲得補貼共計1.2億元左右,其他還有一些企業贊助約有8000萬元。因此,國家大劇院仍有60%的支出依靠自身經營所得。相比歐洲票房僅占支出的百分之一二十,國家大劇院的自營率是十分不易的。而上海大劇院院長張哲今年1月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提及,上海大劇院每年獲得上海市政府補貼為1500萬元,占劇院年總收入的8%。

      國家大劇院副院長鄧一江強調,國家大劇院的制作其實“性價比”極高,“《納布科》同等規格的制作在美國需要300萬美元制作費,而我們只用了不到150萬元人民幣。按照國際制作標準,已經非常低了。”

      歌劇發展遭遇“中國特色”

      國家大劇院建院之初,在藝術門類上選擇了既能突顯自身藝術品牌、又利于國際交流的藝術形式——歌劇。但這樣的選擇在當時幾乎是從零開始的冒險。

      歌劇在中國面臨的問題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人才的匱乏自不用說,中國請國外演員的出場費高,演員選擇余地小。演員選擇方面,西方歌劇院的制作人就能拍板的事,到了中國需要權衡各方共同研究,有時歌唱能力并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加之中國歌唱家往往有單位歸屬,需要出席各種“晚會”、“慰問演出”,中方演員常在排練中“消失”是外方導演感嘆在中國遇到的“匪夷所思的事”。

      除了做西洋經典歌劇,中國歌劇也在探索以西方歌劇語匯講述中國故事的藝術形式。

      在節目選擇方面,西方選材寬泛;中國則需權衡更多。西方歌劇院除了傳統和經驗,有上百部歌劇的儲備;中國歌劇則需要從頭積累。400年傳統保證了西方觀眾的欣賞習慣和優良素質,而在中國所有的劇院、院團都將培養觀眾作為“工作重點”,“沒有觀眾”更是大批二三線城市擁有豪華劇院卻無法演出歌劇的最重要原因。2007年12月22日,國家大劇院開業后的第一個演出日,馬林斯基劇院在此上演歌劇《伊戈爾王》。據《紐約時報》報道,當時歌劇院里的人像參觀尼亞加拉瀑布的觀光客,滿是拍照和議論的聲音。

      國家大劇院從一開始就確立了與西方一流歌劇院及藝術家合作的道路,并逐漸由“聯合制作”發展為邀請外方主創加盟“國家大劇院版”的演出,甚至吸引一線歌劇藝術家加入中國當代歌劇的創排。不過,也有不少業內人士對國家大劇院在中外人員投入上的“不公”提出質疑,認為國家大劇院在個別國外藝術家身上“投入過大”,而對于自己的藝術家則過于“苛求”。

      在今年的歌劇論壇上,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感嘆中國歌劇制作遭遇的種種“中國特色”問題,每一種都需要結合實際情況“見招拆招”,“吸取西方歌劇制作的精華和它的管理內核,結合中國的情況探索適合中國歌劇的制作體系,這就是國家大劇院在走的歌劇發展之路。”陳平說。

      從數量積累到增加場次

      相比于每年8部新劇的制作數量,每部歌劇只能演出3場左右的數量就不如前者那么“驕人”了。關于這一點,李志祥回應,積累劇目的數量是當前國家大劇院建設的重點方向。“雖然我們生產速度很快,但現在僅僅積累了24部劇目是遠遠不夠的。”為了和世界一流的歌劇院同等的積累量,這樣的生產速度還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

      世界歌劇之林的優秀劇目品類如此繁多,選定哪部劇目投入制作、需要達到怎樣的標準才會拍板投產?李志祥說,這有一套嚴格的標準。“我們從英國皇家、意大利斯卡拉、俄羅斯馬林斯基等世界上最優秀的歌劇院搜集數據,看他們最受歡迎、最常上演的是哪些劇目。雖然乍看之下歌劇劇目琳瑯滿目,但依據制作要求、文化歸屬、演員條件等因素排除,可能只剩二三十部。再根據導演和演員的制作檔期和條件來選擇,范圍就又小了。”

      此外,還要根據國家大劇院的制作能力,比如樂隊、合唱團的水準和規模,逐步提升演出歌劇的難度。比如今年的《納布科》,是一部以合唱為最大看點的歌劇,正是目睹了合唱團的長足進步后,這部劇才得以進行。“如果剛成立的時候排《納布科》就砸了。”而每年,同時幾部新制作還要在一起綜合考量,如果已經做了一兩部大制作,就要搭配一些體量小的制作。

      “也許十年后我們做劇目的腳步可以放緩,變得從容一些。減少劇目、增加每場演出的場次,這是下一個階段會做的事。而眼下,積累劇目不僅對于我們自己,對于觀眾來說也同樣必要。”李志祥說。

      讓小眾藝術親近大眾

      2008年,國家大劇院與意大利帕爾馬歌劇院聯合制作了第一部歌劇《弄臣》,劇終時全場掌聲雷動、歡呼聲幾乎要把歌劇院的頂子掀翻。那時候,陳平突然發現,劇院內放眼望去沒有一個學生,全是成年人。從那天開始,國家大劇院帶著藝術家從大劇院走到北京各個區,在各學校、社區等建立了150多個“歌劇興趣培養基地”,兩三年后,劇院的觀眾群體就發生了變化,售票率逐漸上升。

      現在國家大劇院每年投入2000萬元,做1000多場藝術普及教育活動。而平均票價從2008年年均450元已降到去年的314元,也讓更多的市民在接受普及教育的熏陶后能夠走進劇院更直觀感受藝術的魅力。國家大劇院還通過舉辦“歌劇角色試唱”、“多明戈世界歌劇聲樂大賽”、“高級劇院管理人才培訓獎學金”計劃等,培養青年藝術家及劇院管理人才。“古典音樂頻道”推出蘋果、安卓客戶端的新媒體嘗試讓古典音樂及歌劇知識的鑒賞及普及通過網絡影響讓更多人共享劇院的優質資源。

      在5月24日歌劇論壇的總結發言中,陳平向世界歌劇界的同行發布了劇院的最新動態——國家大劇院經過近兩年的準備,舞美基地將在不久后開工,明年可投入使用。基地位于通州,占地86畝,建筑規模6萬平方米,由一個4萬平方米的集裝箱庫房,加上舞美車間、服裝車間、精工車間、道具車間等制作車間以及一個和國家大劇院劇場1:1舞臺大小的排演劇場組成,今后大量的排練就直接在基地進行。這樣,國家大劇院就能騰出更多空間置辦演出。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 人民文学
    • <诗刊
    • 民族文学
    • 中国作家
    • 小说选刊
    • 长篇小说选刊
    • 作家文摘报
    • 中国校园文学
    • 作家出版社
    • 作家通讯

    博 客

    精彩博文

    網絡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