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為更好落實黨的十八大廣泛開展志愿服務精神和中國文聯關于各級成立文藝志愿服務團的要求,落實廣州市委市政府建設廣州志愿之城的規劃,廣州市文聯成立了“一家親”文藝志愿服務團。僅2013年上半年,就開展了14場文藝志愿服務,組織各藝術門類文藝家600人次,惠及群眾達一萬人
次。這支文藝輕騎兵活躍在廣州城鄉基層,令廣州市文藝志愿服務呈現遍地開花的新氣象。近日,本報記者就此對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聯黨組書記伍第政進行了專訪。
記者:您曾說過,文藝志愿服務是中央有要求、人民有需求、藝術家有渴求的大好事。但組織好、開展好一項活動尤其是長期的系列活動,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方面廣州市文聯有哪些保障舉措?
伍第政:開展文藝志愿服務最重要的是要加強領導,明確職責,形成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首先,廣州市文聯成立以主席為團長、專職副主席為副團長、全體干部職工為成員的組織領導機構, 12個文藝家協會組建了志愿服務分隊, 12個區縣級市文聯成立了志愿服務分團。這樣就形成了廣州市文藝志愿服務的全覆蓋網絡和一盤棋格局。其次,在具體組織方式上,由廣州市文聯“一家親”文藝志愿服務團負責聯絡、協調、整合市文聯各團體會員的文藝資源,共同策劃和組織不同形式的“送歡樂下基層”文化惠民活動、專業輔導培訓、文藝講座、文藝支教、藝術家與青年對話等各類文藝志愿服務項目。再次,在具體活動開展上,由廣州市文聯部署協調,各團體會員單位可積極主辦、承辦或聯辦,充分發揮各方資源優勢,形成整體合力。
同時,廣州市文聯還建章立制,加強管理,形成志愿服務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我們參考借鑒廣州團市委志愿服務管理成功經驗,建立志愿服務表彰激勵制度、文藝志愿服務協調管理制度、志愿服務者工作檔案制度、志愿服務理論研究和宣傳報道管理等。以表彰激勵制度為例,我們給每一個參與志愿服務的文藝家、文藝工作者頒發證書,提供專業的攝影、攝像服務,在《廣州文藝家》和廣州文藝網站文藝志愿服務專欄宣傳報道,定期開展五星級志愿服務評獎,對志愿服務作出較突出成績的在創作出版、展演、采風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等等。
記者:經過實踐,文藝志愿服務團積極貫徹“走轉改”精神,秉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基層需求為導向、讓更多群眾受惠受益的志愿服務新理念,堅持公益性、群眾性、多樣性、便捷性、經常性,真正實現了不拘一格、形式多樣地開展志愿服務,這些特色使其贏得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在走出一條成本更為低廉、受惠群眾更多、參與藝術家也更廣泛的志愿服務新路子的征程中,您有何感悟?
伍第政:我覺得,在志愿服務過程中,一定要深入調研,以滿足基層需求為主線,提高志愿服務針對性和有效性。在不斷深入開展文藝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深地體會到,在當今多元化發展和發展較不平衡的社會,不同地區、不同人群對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呈現出明顯的層次性、差異性,包括落后地區與富裕地區、文化基礎較好與文化基礎薄弱的、古村古巷古鎮與新區新村、老一輩與年輕一代、外來工與原居民等等。面對這些不同的文化需求,如果僅僅是千篇一律地形式化送文化服務,可能不僅對當地群眾收效不佳,而且也限制了志愿服務的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才華發揮的空間。為此,我們開展每一場志愿服務前,都做好前期調研工作,真正摸清當地文化現狀,深入了解當地真正最需要什么樣的文化,做到一村一主題、一街一特色。在東涌鎮開展文藝志愿服務活動,我們結合東涌鎮古鎮文化特色,突出“水鄉古韻”主題,安排書法揮毫、民間講古、咸水歌演唱、粵曲演唱等古味較濃的文藝項目,整個活動氣氛與古鎮人文環境融為一體。再如,在南沙區塘坑古村舉行的志愿服務活動中,我們根據該村文化底蘊濃厚,村民喜愛書法、粵劇等特點,在村里建立少兒書法、粵劇培訓基地,定點定期開展志愿服務。
記者:我們看到,廣州文藝志愿服務中,廣大藝術志愿者深入基層,走進群眾,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慰問演出、贈送書法作品、展覽展示、專業培訓、輔導講座、文藝支教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也成就了藝術家們奉獻社會、提高自身的意愿。
伍第政:我們就是要堅持因地、因時、因事制宜,不斷創新志愿服務的內容和形式。以廣州市文聯“一家親”志愿服務團為主體的廣州文藝志愿服務,內容與形式十分豐富多樣,既有歌舞、曲藝、相聲、小品、雜技、魔術、美術、書法等常規性展演項目,也有藝術家與青年對話等互動性較強的活動,同時還根據基層單位的實際情況以及基層群眾對文藝服務的具體需求,開展專業培訓、輔導講座、文藝支教等“種文化”活動;既圍繞當前中心大局、重要節慶紀念日開展,也結合扶貧幫困、助殘解難、搶險救災等開展“送溫暖獻愛心”專項性活動。今年,我們還計劃將該活動與我市幫扶工作結合起來,拓寬志愿服務的領域,深入革命老區廣西百色開展書法、攝影、美術文化幫扶活動;到新疆喀什疏附縣開展文化對口幫扶交流活動。同時,還要到廣州8個北部山區鎮和8個社區開展多種形式的文藝志愿服務,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不僅向社會普送文化,更在基層“廣種文化” 。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做到與時俱進,尋找興奮點和亮點,不斷為志愿服務注入新動力。從廣州市文聯“一家親”文藝志愿服務團成立那天起,就注重把握和借助這樣的一個個興奮點和亮點來開展志愿服務。前段時間,我們刻意選擇紀念毛澤東為雷鋒同志題詞50周年這一特殊的日子請老藝術家與青年對話,暢談雷鋒精神,并以自己的專業志愿服務方式融入和踐行永恒的雷鋒精神。這樣的興奮點和亮點,也是媒體界的新聞點, 《南方日報》大篇幅報道了這個活動。我們緊扣“中國夢”這個當今中國最熱的話題,在文藝志愿服務中重點安排了“名家與市民對話” ,專題探討“中國夢” 。我們還舉辦了紀念抗非10周年走進當年英雄群體系列志愿服務活動, 40多名老中青藝術家積極參加,既重溫了《講話》精神,又宣傳頌揚了英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