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作品在線 >> 在線閱讀 >> 《范小青小說創作論》 >> 正文

    第二節 守望文化品格與文學精神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5月29日15:44 來源:中國作家網 張德明

      物質生成飛速發展形成道德縮小和欲望放大一對矛盾,在當下小說創作中是一個很活躍的話題。當今社會,經濟占據了生活的中心,向物質靠攏,成為時代主潮,文學被擠壓到了邊緣狀態,作家頭上的光環不再那么閃光,許多作家極力遠離社會,遠離時代,在自己的象牙塔中,筑構虛妄之作。他們完全沒有那種傳統知識分子的血緣和文化背景的感同身受的體驗,也沒有具體耐心描寫生存主體的能力,于是只好飄渺地敘寫自我心路歷程,其空洞貧乏的程度令人吃驚,一些偏激的作家看不到社會理性所獲得的成就,只盯著膨脹了的理性給社會所造成的弊病,他們在反對過時的、僵化的、偽善的理性的同時,連同正確的、適時的、真誠的理性也一并否定掉了。社會中娛樂低能化趨勢的蔓延,已嚴重影響了我國當代文學創作的思想藝術品位與提升方向,創作環境的惡化,文學精神價值的極度失落,已逼使人們對文學特定的審美特性予以重新審視。真實的現實讓人沉思:嚴肅文學在一片指責聲中為迎合市場與消費的需求而痛苦掙扎,大量隱私揭秘、江湖官場、情色野趣等為內容的作品橫掃文壇,相反,表現人間溫情與傳統美德的作品少之又少。雖然一些作品題材有了更廣闊的拓展,表現形式有了突破,在人性和社會認識開掘上有一些亮點,對情感的復雜艱深給了一些感性的詮釋和偏執的剖析,但文學的文化品格與精神價值不斷受到庸俗化、媚俗化和粗夷化的侵蝕,大大降低了其應有的底線。

      范小青很多中篇小說,往往在濃郁的鄉土風俗畫的描寫中滲透作家傳統的哲學意識與審美態度,傳統文化精神成為人物在生活不意中尋求解脫的思想手段。小說蒙上一層朦朧的霧靄,釋放出多樣的主題內涵。《清唱》、《晚唱》、《看客》、《晚景》、《還俗》、《飛進蘆花》等作品,作家用時代的眼光回顧咀嚼一段人生溫馨的舊夢,其中分明浸潤著作家對人生和社會的更深刻的認識,表面上,這些作品似有一種超脫的人生境界,實則正是作者對于優雅人性的呼喚與追求。范小青沉穩老練、文風豁達背后充溢的是柔慧、沖淡、精明的是吳文化精神。范小青的蘇味小說或曰小巷文學僅僅源于她的想象和經驗,蘇州的原型已被一再改寫。蘇州只是作為一個背景,活躍在前臺的是人性。范小青的小說全面而深刻地展現了蘇州文化內質,沖淡的文化空間強化了吳越地域文化的韻味,同時,范小青從蘇州藝術評彈中汲取養料,細致的心理刻寫和風趣、幽默的評論,就來自這一地方藝術。中篇名篇《清唱》堪稱代表。小說中評彈退休藝人蔣鳳良原來并不姓蔣而姓趙(趙良生),從小父母亡故,跟著哥嫂過日子,喜好聽書,并熟能生巧,模仿老師幾能亂真,因救先生蔣鴻翔說書的場出名。解放后一直在評彈團工作,退休后閑來無事為鄰居吼幾句書,勾起了他淡下去的書唱興趣,街道書場請他救急,接受江局長推薦的陳瑞文為其搭檔,為陳瑞文搶他的戲不高興,還被人誤解,以說唱內容黃色告到工商局。小說結尾,他收的徒弟小蕓不思進取,陳瑞文調進評彈團,一代名藝蔣鳳良先生也不再說書,老兩口為孫子婚事鬧騰!肚宄肥刮覀兛吹揭环N文學努力,范小青堅持以蘇白精心組織小說的敘事,這與大時代中蘇州內部已在開始渙散的文化結構和開始流失的地方文化形成一種無聲的抵抗,作者懷有深重的文化憂慮與傷感,這種情緒影響了范小青至少已經十年以上,她為蘇州古城某些文化斷裂的狀況憂傷無奈。在退回日常生活方面,她似乎達到了某種極致的化境?此茦闼財⒄劊卑诇\顯,讀后卻如飲白水,清淡有味,范小青所習、所善、所悅全為文人雅好,彌漫文人情調,能將古典文化神韻與現代語言融合得如此天衣無縫者,當代文壇并不太多!范小青是將城市文化整體意義最深層的東西與時代社會急速變化沖突進行觀照最徹底最出色的當代作家之一,也是在小說中將民族獨特審美文化長期反復吟唱的優秀作家。

      《顧氏傳人》講述一個舊式女子的故事,從青春年少到孤寂老年,淡然說來,充滿蒼桑。小說有話本和說書人的意味,濃厚的蘇味語言,加強了小說的文化深度。作品中,范小青沒有單從社會文化學或家族倫理的角度去洞觀一個家庭在時代更迭中的變化及其本身所依附的意義,相反,她把人們看來很重大的社會事件淡筆書寫。讀者看到,顧氏家族內部結構和生活變故的調整是作家在一種水到渠成的程式中完成。小說用一個鄰居的口氣講著另一家人的故事,這個故事與作家本人無關。不用說,這是范小青故意為之的障眼法,如果我們將其撇開,就會注意到那貌似散漫疏離的心理情感的結構元素向內聚合的狀況。小說不僅僅對一個舊式女子的命運表示關注,而且借助瑣碎生活的描寫對平凡生活予以重新排列,事實上也證明了范小青那種固有深刻的精神思索的可貴。透過那種似夢非夢非真卻真的表意方式,使人感受作家的濃情密意,作家希望在一種更為寬懷的思考方式中克服浮躁之氣,生活內容的傳統與寫作手法的傳統更為融和,充分協調。小說意在開掘文化積淀、傳統道德和歷史塵封的本質與真相,透視現實背后歷史、文化和人性的關聯,這種深層意蘊更為重要。

      范小表的小說總要表示出對人生的意義和生活的某種思考,在當下消費主義新浪潮中顯出一種落落寡合之氣,以一種清醒真誠表示對一段記憶的歷史作別,蘊涵著穿行于冰冷物質空間中的現代人對真誠與溫情的渴望,昭示了別樣的精神價值,江南那種古老絢爛精致纖細的文化氣脈在她身上獲得了新的延展。

      《光圈》以散點手法對幾戶小巷人家進行“漫不經心”的視照,他們來自一個完整的人文空間,過著與別人毫無二致的生活:吳影蘭忙碌地經營生意,魏江成犧牲鄰居利益大肆行騙,魏阿姨在別人無法理解而自己又十分惱火的處境中糊里糊涂地監護著一個精神病人,蔣氏父子優裕如意的生活被續弦和娶妻的尷尬弄得面目全非……范小青把對生存價值的精神追問隱藏得令人難以察覺,代之以通過內省智慧所洞見的對人格價值張揚的清醒與主動,小說沒有純粹的理想主義的面目,而是不同程度地表現出變形的中性眼光。小說客觀地呈現生活的原生態,強調外界環境對人的影響,強調無奈生活對健康人性的腐蝕力,展示人物在生活的困境和復雜生存條件下,人性非善因素的滋長,正是這種環境的消腐力使理想缺失,激情泯滅,人性沉淪,人格萎縮,美好與善發生變異。通過對人物和事件的描寫,表現作家對高貴精神世界的強烈招魂。其中有理性的沉淀,有對市井文化的偏愛,有對生存能力和生存意志的適宜褒揚。范小青懷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激情,以真誠的態度,真切地感受具體的活生生的心靈,表現和探測其復雜狀態,深入到他們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中去,直抵人性深處,完成了人性復歸的精神歷程。

      小說中的文化關懷是對人生、人情、人性的關懷,也是文學創作的文化品格深化的表現。范小青的中篇創作喜歡描寫那些被傳統文化深深浸染的人物,琴、棋、詩、畫、菜、戲、民俗、風情……對于人物來說不過是一種生活的形式,或者就是他們的生存狀態,范小青從中去開掘他們身上的文化特質,多側面地去展示他們的傲人才氣、磊落胸懷、高貴操守、平淡生活,將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轉化成一種精神形態和境界,人物升華為一種文化精魂。范小青的作品中夾雜著墨香,文化的氣息彌漫升騰,字里行間隨處可見流溢著歷史文化長河的粼粼波光,大處而言,涉及到地域文化的品鑒和古典文化的分析,小處來看,則包含旅游文化、建筑文化、環境文化、地理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飲食文化等等方面的有致抒寫,寫出作家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獨到感悟,以心靈和生命意識灌注深刻的生活體悟,以超俗閃亮的思想結晶展示獨到的審美發現和個性美。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