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作品在線 >> 在線閱讀 >> 《范小青小說創作論》 >> 正文

    第二節 鄉村世情的精神表意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3年05月29日14:47 來源:中國作家網 張德明

      了解范小青的朋友知道,她創作的主要資源有兩個:一個是對生活的熱情和敏感,另一個是對生活的獨特發現和思考。后者對她而言猶顯重要。面對同樣的生活,不同的人會感受到不同的東西。范小青敏感于生活的,常常是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奇異的東西。或許,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一點,大家都覺得范小青的小說特點是清淡若水。其實,這正是范小青以相對平靜的眼光看過去,過濾了紛雜色彩的簡單心境,使過去的哪怕是非常躁動的歲月升華為藝術的寧靜。著眼日常,向往日常,本真地浸潤她對生活的態度和對蕓蕓眾生的理解,滲溢對人物生存境遇的親切體察以及對生命本體的多趣而善良的觀照。“在當代文學創作史中,對中國世情形象化的藝術貢獻之巨,亦可謂有目共睹,能夠出其右者幾乎未見”①。

      通常,一種較為平面的認識總習慣于把社會問題的生成歸咎于“社會”,或者說歸咎于“他人”。對文學創作而言,在展示社會問題時,不是平面地歸結為“他人”或者“歷史”的責任,而應該是對社會問題的生成作出冷峻而又寬容大度的理解與判斷。這是一個現實感很強的作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范小青認為,一些大家都不甘心接受的局面的造成,恰恰可能是大家共用“努力”去造成的結果。長篇小說《于老師的戀愛時代》②(以下簡稱《時代》)是一部以普通鄉村教師生活經歷為依托的作品,不長篇幅(12萬字)裝進了20多年的歲月,裝進了一個人的愛情,也裝進了一個時代。文字間的厚重完全隱藏在了輕松連綿的故事里,但讀起來即使在笑,也令人笑得發酸。小說寫得淡如水,輕似風,娓娓敘來,精巧溫潤。表面看來,主題好像在寫愛情,但是讀下來的時候,癡迷于這一認知的人肯定大失所望。愛是一種泛義存在,已經刻意演化了,沒有轟轟烈烈的悲壯,沒有回腸蕩氣的凄美,沒有后現代的非理性,也沒有“另類”的頹廢。其中昭示的愛高尚得令人唏噓喟嘆,故事從鄉村的小學淡淡地開始。

      于老師是前窯村惟一的文化人——一個初中畢業的回鄉青年(從前于老師沒有做老師的時候,村里的人都叫他老七,后來于老師做老師了,大家就叫他于老師,再也沒有人叫他老七了)。這里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很低:“爸爸曾經跟我說過,他小時候也是想念書的,可能也想像于老師一樣做老師的呢,可是家里沒有讓他念書,他就做不成老師了。村里有許多像爸爸這樣的人,他們都很看重于老師。”于老師教前窖村小學所有年級的課(一年級到四年級),工作、生活條件都極其艱苦而簡陋,連給學生蒸飯的灶也只有搭在教室里。一個學校只有一間教室,孤零零的,像一個遠離海岸的扁舟。于老師20多歲了,該娶親了,村子的女人有要給他介紹對象的,就會被自己的男人罵著是頭發長見識短鼠目寸光,因為于老師的親事不能像平常人那么馬虎——這一點“頭發長見識短”的女人們最后取得了一致的意見,就連敘述人“我”——趙連生這個剛入學的孩子都懂得。趙連生不知道于老師的學問到底有多大,他說于老師是大學生,所有學生及家長都知道于老師知道很多事情,他像一本辭典,能翻到很多學問。村長親自出面張羅于老師相親的事,并把自己的罩衣脫給于老師穿上(于老師自己的衣服的確很次),于老師坐上村里的破拖拉機去鎮上與王芳相親,從此也開始了他相親史上的馬拉松。故事用三條彼此相連的線索展開:敘述人趙連生——“我”作為“當事人”的回憶、趙連生與電影編劇老龐的對話、老龐的電影。三條線都在講述于老師戀愛時代的故事,三條線共同擰成一條糾結纏繞的繩:鄉村小學教員于老師為了他的學生特別是養女月兒,蹉跎了青春。許多年里,于老師愛上的女人一個接著一個地來,可是又因為瘸腿女孩月兒在身邊,他的愛情又都鳥一樣的飛走了——善良的王芳、兇蠻的秀芳、可憐的小梅……于老師只留下一摞照片,照片到后來已經被于老師撫摩得失去本來面目。

      于老師所在的小鄉村,你看不到一個“壞人”,只有好人、不夠好的人和更好的人。善良被蒸餾出來,供人們啜飲。“各家各戶的廣播喇叭里,就傳出了村長的聲音。村長說話的時候,一邊拿一個小酒杯倒一點酒想抿一抿的,村長的老婆秀珍端了一點咸魚,拿到村長面前,村長咂了咂嘴,當然這嘖嘖的聲音也會通過喇叭讓村民都聽到的。這一點,村長不在乎……碗里那唯一的咸魚已經被貓咬在嘴里了,老貓快速逃竄,喉嚨口發出呼呼的吼聲,村長能夠來得及做的事情,就是大罵老貓。你個黃眼烏珠畜生,你個殺胚……”前窯的村長不是權力的化身,而是一個可愛的頑童形象,童話氣息不召自來。《時代》講述的故事是純凈的、憂傷的、美麗的,它告訴人們什么是同情,什么是給予。收到王芳的分手來信,于老師忽然往地上一蹲,抱頭痛哭起來,“一個年紀很小的女生慢慢地走到于老師旁邊,他蹲下去拉了拉于老師的衣襟,輕輕地說:于老師,將來我長大了嫁給你。我也嫁給你,另一個小女生說。我也嫁給你。我也嫁給你……”。看到這里,很難受,因為這種情景定然會觸動你內心深處藏著的那些人性柔軟的東西。故事里沒有情緒的壓抑,沒有激烈的善惡沖突。這是一部充滿農村氣息的作品,以此為背景寫鄉村教師的生活歷程。盡管《時代》并未給我們帶來閱讀困難,語言簡潔明了,情節舒緩優游,根本用不著人們去做猜謎似的解析,它使人無法輕松的原因,是在閱讀中時時感覺到有一個不安的靈魂在鄉村的曠野上律動,他背負著精神的重負,以單薄的努力向與生俱來的生存環境進行抗爭。這個閱讀中感覺到的形象,竟然久久地徘徊在我的腦際,左右我的情緒。以輕松的書寫范式表現生存的苦難與寂寞,化療現狀的束縛和重壓,無疑是這部小說的重要主題。曾經兩度生活在農村而且至今仍與農村保持經常聯系的范小青,毫不掩飾地坦露出自己的內心思索,她摯愛著這片土地,對在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鄉民充滿同情,她渴望改變農村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卻又苦于力量的單薄而自責,姑蘇才女的溫婉隨處可見。

      范小青是一位非常謙虛、低調的作家,她的表情總是淡淡微笑的,沒有特別的激動,沒有偏激觀點,那平和的心態,讓人始終感到如在欣賞一幅淡雅高貴的江南水彩畫,意境悠遠。范小青寫農村題材得心應手,農村生活那段難忘的歲月讓她理解了是什么人在這塊土地上支撐著國家的經濟。她認為正是農民支撐了我們整個社會。在她眼里,農村很有意境,土壤的氣息特別能打動人,帶給她靈感。作家要寫出好作品就必須扎入到農村,到最底層去,才會找到最鮮活的素材,創作出震撼人心的好作品。《時代》是純粹的鄉村生活場景,在小說中,范小青塑造了一個最純潔的小人物,刻畫了一個全心全意為社會服務的農村教師,于老師雖是教師,實則與周圍生活的農民毫無二致。在落后鄉村工作生活的于老師,為自己的理想放棄了一切。小說借抒寫他愛情的不幸與生活所經受的磨難,多方面地表現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物性格。他的生活際遇與處事態度,讀來常常催人淚下,很有典型價值。于老師是差不多那個時期鄉村教師的一個縮影。所以這部小說是一部獨具特色的佳作,是研究范小青創作和她世界觀的一部必讀作品。

      《時代》成為一部廣受期待的主流小說,敘述主人公數十年扎根鄉間,執著信念和責任,走過了不同歷史時期,經歷了與幾個女性的短暫戀愛,對學生無微不至的呵護,對養女的博大厚恩,……直到成為一名白發蒼蒼的老頭,依然不忘自己的操守,頑強自得善良如初的生活著。小說具有詩意的藝術氣質,范小青出于對老師職業的敬意(她自己就做過幾年大學教師),通過于老師的人生軌跡表現他對教育的熱愛,這是一種很高尚的情懷,從他身上讀者也可以洞觀千千萬萬的中國鄉村教師。同時,用多角度的敘事手法展示一名鄉村老師坎坷而執著的一生,以較長的時間跨度,見證各個時期的進程流變,使作品具備一種史詩品格。因此,無論是從歷史跨度還是從精煉敘事而言,都堪稱同類題材之典范,體現出文學來自民間回饋民間的精義。作品敘寫的于老師對終身職業的愛戀與執著,情之深意之切無不浸透著范小青深沉的教師情結。于老師默默奉獻的生命歷程,它所宣示的不僅僅是于老師這一個體,更是在高揚一種時代精神,暗合了經濟崛起教育先行的主題。作品把筆觸延伸到了一個普通靈魂的人性世界,這部小說當為教師題材長篇小說中的少有佳作,有著獨特的人性魅力和對生活的發現,具有文學和社會雙重意義。

      《時代》以輕易不察的巧妙反映于老師的物質生活的尷尬和精神生活的悲哀。范小青的鄉村經歷一直在她心中翻騰,讓她不吐不快。小說在寫于老師的愛情時,并沒有走同類題材的套路:鄉村教師待遇低,找不到媳婦,只好在女學生中發展,這是他們格式化的愛情之路。作品品位很正,顯得更加真實,更加人性。范小青的切入點是別人沒有觸及過的,主題很新穎,立意很新鮮,以平實的角度展現了人性的多元。月兒被于老師收養,既是學生又是干女,很長的時間里她因為自己給于老師帶來拖累而深深自責,真誠地希望報答他,有著強烈的感恩意識,小說中最后月兒拒絕了趙連生的求婚而聲稱只嫁給于老師,遭到于老師的嚴厲拒絕。若按世俗的道德標準來衡量,月兒的戀情是非常態的,也是不道德的。但是在范小青筆下,于老師是敬業的,學生是可愛的,他們身處貧困的鄉村,現實導致這種現象的產生,這很難用一般意義的道德標準去評判好壞。于老師和月兒終究沒有成為戀人,月兒被安排在前窖小學當教師,于老師離開教學崗位,種著自己的蔬菜,一對父女平靜的生活著,只是于老師為了了卻把月兒早點嫁出去的心愿,不顧旁人反對,搭進所有積蓄并欠下一筆高利貸為德中家老三造屋,希望老三和月兒結為百年之好,可不僅遭到月兒的堅決拒絕,甚至老三還把他這些錢全部騙走,音訊了無。范小青的文字是一種親切的喚喚,她希望作品中那些人的日子能夠慢慢好起來,希望他們的愛情能夠在陽光下舒展,希望他們的婚姻可以不再無奈。所以,才在“電影”里將于老師與王芳安排為一對好事多磨而終成眷屬的夫妻走入洞房。

      讀者不難發現,《時代》的確反映了一個十分深刻而且沉重的人文話題,那就是,鄉村教師面對迫在眉睫的生存壓力和來源于人類自身環境的惰性,越艱苦、越壯烈的掙扎,也就顯得越可悲。這種價值內涵是范小青自覺賦予的,在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她向這個方向引導讀者的種種努力,她希望人們看到了這部作品后,能對鄉村、鄉村教育、鄉村教師真正有所關注。

      本人大學畢業一直從事教育,雖在高校,但也曾參加支教行動到農村中學工作過一段時間,我的親人中有好幾位從事鄉村教育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被派往四川平武極重災區平通鎮掛職工作半年,與駐地的學校和老師都非常熟悉。也可以說,我對鄉村教師總有一種難舍的情感,有機會總想與他們聊聊,也自認為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明白他們的普遍心聲,因此,對寫鄉村學校、鄉村教師的作品,便十分關注。但是,長期以來,這類作品難得一見且水準平平。《時代》非常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鄉村學校的實際情況,問題尖銳,發人深思,耐人尋味;同時也讓人們更多地了解鄉村教師——平凡而偉大,普通而高尚,無私奉獻的這一個階層的生存全貌。這里,我們有必要對鄉村教師的基本生存狀態進行一些考察,以便更好地理解這部小說的良苦用心。我們先看幾個具體事例:

      事例一:“魔鬼與天使”是一部小說的題目,它的作者是以撰寫《達·芬奇密碼》而著稱的丹·布朗。但這組詞來自一個鄉村女教師之口,卻被賦予了完全不同的含義,它的曲折性或許不如小說,殘酷性卻遠遠超出小說。這位女教師為了支付三個弟弟的讀書費用,雙休日到城市賣身,平時在鄉村教書,她稱自己“周六到周日是魔鬼,周一到周五是天使”③。僅就這個事件本身來分析它的原因,既有當事方的特殊情況,比如姐弟四人負擔過重,也有偶然性因素,比如她家里曾貸款買車販運水果竟然遭遇三次車禍。但是,從新聞透露的信息還是可以看出鄉村教師的種種困境。

      事例二:2005年11月3日《南方周末》報道了甘肅省渭源縣委副書記李迎新的《渭源縣代課教師狀況調研》,其中提到:“渭源縣有600余名鄉村代課教師每月僅拿著40到80元不等的工資,每月拿40元工資的又占到了代課教師的70%,部分代課教師這樣的工資已拿了20年”④。代課教師就是通常所謂“民辦教師”,他們沒有事業編制,盡管所做工作與公辦教師并無太大區別,收入卻相差很多。《時代》中,于老師、月兒都是這類教師。

      事例三:某縣的礦業開采發達,很多男老師穿的是破舊的拖鞋,中午吃1-1.2元的卷煎餅,卷起褲腿,有的教師下礦干活時落下的傷口還沒完全好。進了校門是老師,出了校門是泥瓦匠、修理工,這樣的老師在該縣比比皆是。近幾年,下礦打工已成了一些男老師的節假日工作,其中僅一個小學下礦的老師就有四位。一位老師1984年參加工作,在教學一線耕耘了22個春秋,每月工資500元。住的是三間危房,房梁坍塌、墻體傾斜、屋頂漏雨,他有此感嘆:“可憐吾輩溫飽問題還沒解決,油鹽醬醋茶還用不周全。眼看左鄰右舍蓋起了新瓦房,自己卻無能為力,我何時能像縣城的老師一樣,住上瓦房,樓房?”

      事例四:甘肅省某縣的農村小學民辦教師殷彩霞賣淫被三個外國人強奸致死,死前她是一名妓女,更確切的說,她是一名老師。是當今中國當之無愧的老師。她用自己骯臟的身體,純潔了孩子的心靈。一個妓女死了,所有的孩子哭著參加了她的追悼會,學校的國旗為她降了一半。或許,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為一個偉大的妓女而降的國旗。在這名年僅21歲的美女教師的追悼會上,校長翻開殷彩霞的日記,當著孩子們的面老淚縱橫地朗讀起來,她這樣寫道:賣一次淫,可以幫助一名失學兒童;當一回二奶,可以拯救一所希望小學……殷老師當過房地產商的二奶。可那位包養她半年的房產商因為那段時間深圳房價陡降而拋棄了她,一分錢沒付。殷彩霞終于疲倦了,她想回家,她想回到孩子們的身邊,可她最大的夢想是為孩子們蓋上一間磚砌的教室,再為孩子們買上兩臺電腦,因為這個夢想還沒實現,所以她只能回頭去苦苦哀求那位房產商。房產商說沒錢,但可以為她介紹一筆大生意,一老外,愿意出三千美元買她一夜。想到幾年前的那陣大風,殷彩霞拖著疲憊的身軀爬上了老外的床……她發誓,過了那個晚上她就回到她久別的家鄉,回到她久別的課堂,可她沒能回到自己的學校……殷彩霞雖然做過妓女,但她比誰都活得高尚,比誰都活得有尊嚴。在人心冷漠、肉欲橫流之下,她給予孩子們的愛難道不是我們社會最可貴的“大愛”嗎?

      ……

      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將怎樣關注農村教師、鄉村教育呢?國家采取了很多辦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和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很多農民外出打工,自然而然形成新一代工人——民工。走進工廠,他們是工人;走上田埂,他們是農民。農村學生最終走進“象牙塔”的畢竟是少數,有相當一部分將成為未來的民工,就像于老師想方設法為小學畢業升初中的學生爭取到8個名額一樣殘酷,作品中走出山村考上大學的只有趙連生一個。很多農村學生因多種原因失去上學跳出“農門”的機會,只好望校興嘆。

      于老師一人苦撐前窯小學幾十年,盡管付出巨大努力,但由于“學校”條件實在太差(干脆就沒有條件),各種因素的制約讓他充滿無窮的愁緒。青春流逝,歲月流轉,這期間不僅反映了他個人奮斗獻身的歷程,也反映了特定時期鄉村學校的發展流變史。恪守生活規則的于老師是固執的,當代生活在他前進的道路上轟鳴而過,他被遠遠地拋在了后面。他留下的,卻是我們這個時代風輪一樣向前行進時的無數尖銳反思。于老師到底是什么?范小青在書里借老龐的嘴發問。于老師或許不代表知識,他只有初中文化的水平。你也可以認為,于老師思想觀念落后、知識老化、沒有現代教育能力等(他就知道反復強調熟能生巧:“不行的,于老師說,現在你們的懂,只是懂了皮毛,或者只是一時性的強化記憶,其實你們沒有真正地懂,要真正地弄懂,就一定要重復,重復,再重復,我們都知道熟才能什么?我們大聲地說:熟才能生巧。對了,于老師說,熟能生巧,熟了才能巧,巧就說明熟了,不熟是不可能巧的,不巧就說明不熟,于是于老師又講了一遍。我們真是拿于老師沒有辦法的,他簡直是軟硬不吃,刀槍不入嘛,他絮絮沒完沒了”),是的,于老師自己對他的生活老師回答得都不夠好,但他卻能夠讓他的學生滿意地坐在他的樹蔭下乘涼。他性格中的那種固執,那種不顧周邊環境不管別人看法的一廂情愿,尤其是于老師對月兒的大愛與關心,真叫人落淚。他為了月兒能安心讀書考上大學而與刁蠻粗魯的秀芳接觸,又為了月兒能夠尊嚴地生活而毅然結束與秀芳本不該發生的戀愛(因為秀芳侮辱月兒是瘸子不可能考上大學,于老師撕掉了領結婚證的介紹信),為了月兒,他不僅遭人誤解受人白眼,而且把自己一生的大好青春都搭進去了,為了月兒的工作,不知勞苦了多少日子,跑了多少路,填了多少表,去了多少用人單位,求了多少人,最后費盡千辛萬苦為月兒跑下教師用崗,換來的卻是他自己的下崗,他不得不離開平生最敬愛的事業。他還沒到老態龍鐘的年紀,但是已經有點老態龍鐘的樣子了,他對自己下崗能換來月兒作教師已經心滿意足了,沒有任何后悔或不滿,向村長提出的唯一的要求就是開學那天自己能上最后一節課。我們說,于老師代表著理想,一方面他是弱小的,但同時他的生活又很有力量,這種力量甚至還波及到別人。他關心自己的學生甚于關心自己。當月兒為他“介紹”周玉蘭,冒失地以他的名義給周玉蘭寫“求愛信”(周是軍嫂),周玉蘭在不知就里的情形下當眾打了他一記耳光,他只是把月兒當作不懂事的孩子,并沒有責備她,所有的委屈全部自己吞咽。他友善地對待生活中的人與事,自己借高利貸為老三修房被老三騙走所有錢款,寧肯自己進城打工背水泥還債累得生重病,也沒有把老三送上法庭。他的生活信念是如此堅定,又如此盲目。縱觀于老師一生,幾乎難覓對他有過什么贊譽(我們看到他一直留在身邊的是參加汾湖鄉珠算比賽第七名的獎狀和村長偶爾的口頭表揚),幾十年來,他固守在一所只有幾十個孩子的小學,既是老師,也是勤雜工,這里所有的工作都是他一人的。他就像一個超負荷運轉的機器,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悲壯的犧牲,于老師的生命就這樣消逝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復之中。他來自農村,勤勞善良,樂于奉獻,不計報酬,以自己的行動彰顯著自身的人生價值。正如著名作家劉醒龍所說:“如果沒有那些被后人認為水平不高的鄉村教師的哺育,那個時代的孩童心靈只能是一片荒漠”⑤。

      出生鄉村的于老師,他幸福著自己的幸福,快樂著自己的快樂,當他面對自己的工作時,你無法想象他簡單的頭腦里怎么就那么沒有煩惱。門前的大樹、小溪,看不見都市的繁華、喧雜,他總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生;作為一名教師,他深知知識對農村孩子的重要,深知只有讓孩子上學,才能走出農村,溶入外面的世界;他明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這些農村小孩和他們的父輩們一樣簡單的快樂著,單純的過著鄉村的生活,他們一天天長大,也一天天的要回到鄉村,于老師為他們的命運而感慨。他是多么希望有更好的條件和更豐富的知識去幫助他們!但這又談何容易!所以,當也有一些人在抱怨農村教師惡劣生存環境時,他卻干得那么津津有味,樂此不疲!他是在作一名純粹的鄉村教師!于老師長相平平,穿著簡樸,數十年一直身處條件簡陋、待遇微薄的鄉村小學,就這些條件而言,50來歲的于老師一眼之下容易給人產生水平不高、見識有限、碌碌無為的感覺。但是,如果人們對這位看似不起眼的農村教師的一生深入認識,你就不能不產生大大的驚嘆------一是驚嘆于他對鄉村教育執著的愛,長期孜孜以求,心無旁騖,留在偏遠農村小學;二是驚嘆于他的思想見識,雖然身處閉塞的農村,他卻以自己的勤奮踐行教師的職業,以“讀書人”的角色改變和影響著學生及其家長,他或許不會給人以直接的財富,但他給農村帶去了知識改變命運的信息。

      如上所述,《時代》似乎屬于那類時下流行的男情女愛書寫,但事實上這部作品不僅不是這類作品,并相去甚遠。它固然也寫了一些愛與非愛的男女故事,但這只是它諸多思考中的一種傳表,是全部內涵的部分言指。小說的思想意義與社會價值,在于它描述了遠遠超越愛情范圍的另一些沉重而復雜的現實存在,它對鄉村教師充滿艱辛苦痛的生存境況的歷史性展示,對農村基礎教育事業諸多問題的真誠憂慮與深入思考,絕非情愛話語所能承載。這是為鄉村教師代言的真誠書寫。小說真實感人,不做作,不掩飾,貼近鄉村生活與情感,直指人物內心。“于老師看了看天色,回頭對我說:連生,你等一等老師,老師去談兩句戀愛”,“高高地騎在于老師肩頭的月兒,歡快地唱著,笑著,但是她的眼睛里,飽含著兩眶淚水”,小說精美的語言如從泥土里連著根須拔出來的,叫人渾身顫抖。作品故意用學生習作的腔調,達到的效果感覺上是作家一直在試圖稀釋著某種情感,讀后卻又使你無法不泣涕漣漣。于老師的命運是大家都關心的,不能讓善良的于老師孤老終身,是作品人物、讀者和范小青共同考慮的。考上大學的趙連生說他畢業是要回到家鄉的,因為那里有于老師,有月兒,他愛月兒并答應娶她,關于這點,他、月兒、于老師都知道,于老師并在竭力促成。在老龐的電影里,他回到了家鄉,向月兒求婚,月兒卻因為于老師而拒絕了他(于老師把月兒視為女兒一直拒絕著她),她對于老師說:“我要嫁給您,陪伴您一輩子。”雖然電影結尾皆大歡喜。范小青在敘述的時候善良地借助于電影想改變一下于老師的生活狀況,但又在藝術與生活轉換的時刻不得不痛苦地把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告訴讀者--------生活不是電影,生活依然是生活。文學創作對現實的描寫存在兩個環節:表象的細節和存在于細節背后的真實。細節背后的真實有人性的真實也有邏輯的真實,這兩者缺一不可,因為所有作品必須寫現實人生,文學作品也是寫給現實的讀者看的。范小青從現實中取材,讓小說有了自己的生命和個性。《時代》里人性的美麗、命運的遷移、青春、愛情、理想、生活的艱難和進取,都似曾相識,其感人肺腑、清新質樸的風格,使讀者告別喧嘩,獲得寧靜,給人溫暖。故事如甜潤的鄉野之風撲面而來,似陳年老窖般耐人尋味。在經濟社會自利性擴張、人心浮躁的背景下,主人公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堅守操節的境界,自覺而樸素的師道和人道,理當視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延續,蘊涵著另一個層面的精彩。

      從20世紀90年代直到新世紀的今天,鄉村教育的作品始終以執著沉重的步子摸索前行。我們在緩緩展開的鄉村畫卷中,看到了鄉村教育的艱難與困境,看到了城市與鄉村的對峙、沖突和交融,看到了作家所寄寓的思想批判、文化反思、情感矛盾以及在鄉村敘事方式方法上的種種努力。但在沉醉之余,我們同樣看到,在很多小說中,作為鄉村教育的主體——鄉村教師形象,似乎被淡化、虛寫、縮小了,僅僅是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而勉強存在。《時代》是洞察農村教育現狀的,達到了同類題材的較高水準。雖然,面對城市生活構成的五彩繽紛的現代文明,面對城鄉差別,范小青不可能參禪入定,城市生活對她施加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但這些并沒有改變他對農村教育描寫的基本認知,他沒有對鄉村教師生活采取逃避和背判的態度,也沒有以城市人的眼光高高在上地觀照他們的困苦窘迫。范小青對作品的人物一掬同情之淚的同時,骨子里極希望這些人物能夠清醒地正視自己的困境,從而改變現狀,做出應有的奮爭。她表現的熾熱的鄉土情愫,作為一種可靠而寂寞(難能可貴的寂寞)的創作意識,這同樣是一種美,一種境界幽遠的大美。

      注:

      ①   施戰軍:《范小青與當代世情小說》,中國作家網,2009年8月18日;

      ②   春風文藝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③  《南方周末》,2006年2月23日;

      ④  《南方周末》,2005年11月3日;

      ⑤  卜昌偉:《劉醒龍續寫〈鳳凰琴〉〈天行者〉向民辦教師致敬》,臺州商報,2009年7月20日。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