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作品在線 >> 在線閱讀 >> 《范小青小說創作論》 >> 正文
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黨組書記范小青是新時期文學活躍的在場者、參與者、見證者和敘述者。從某種角度而言,歷史玉成了范小青,她也以豐碩的文學成果回報了社會。她堅持不懈的追求與努力,凝結成了12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先后獲江蘇省政府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茅盾文學獎提名、魯迅文學獎等各大獎項。她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從三十年的風雨搖曳中一路走來,始終沉穩而從容,從早年讀者熟悉的帶有濃郁蘇州地域文化烙印的書寫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對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彰顯與把握,再到對下層群體特別是農民工的敘事轉變,在文學創作日益邊緣化與粗鄙化的今天,她帶著一種有意識的使命選擇回歸。在傳承前輩遺韻的同時,又有自己獨到的筆墨建樹。有人說,范小青有幸,她生長在蘇州;蘇州有幸,她產生了范小青。在蘇州這片人文底蘊深厚的土地上,范小青顯示了長久的文學生命力。
蘇州以它的美麗精致聞名于世,縱橫交錯的河道,曲徑通幽的古巷,水門傍南,陸門依北,何等氣派;蘇州有許多標志性的東西,它的園林,它的評彈,它的美味佳肴。這是一座令人無限遐想的城市。范小青作為當代蘇州作家的領軍人物,她的作品更體現了濃厚的“蘇州味”——純正的蘇味小說。其蘇州敘事關注普通市民的生活,一個個小人物,勾勒出一幅幅具有江南市民趣味的圖景,寫實、樸素和詳細的敘事,使得她的小說成為了江南社會的一種“地方志”。范小青以她多趣而善意的文學觀察,以她獨具個性的吳語味普通話,以她清麗精當的筆致,以她溫情眷戀的情懷,觸摸家鄉父老平民生活的脾性和體溫、彷徨與思考,專注地描摹刻畫,形成品格獨特的文學長卷。一部《褲襠巷風流記》讓許多人記住了蘇州的小巷生活。范小青的小說選取人們十分熟悉的日常化場景作為底襯,同時又做到了超離俗世的提升,溫和淡雅又意味綿長。
作為國內第一部范小青小說研究的著述,本書試圖通過對作家經典作品的研究,讓讀者能夠更好地從多方位、多角度認識一位優秀的作家,深入體察其創作背景、心路歷程,清楚地認識范小青的文學史意義,為范小青創作的深入研究做一些基礎性鋪墊。范小青的貢獻作為,已經客觀地寫在新時期文學的歷史文本里,需要人們去認識它、評價它,筆者撰寫這本書稿的初衷和愿望并不低,但實際成果與之仍差距不小。這不僅因為筆者的能力、水平、精力有限,也因為范小青小說創作涉及的社會文化含量太深太廣,需要眾人一同商討補充。筆者盼望得到指教。
2010年3月